支招——摆正心态,让“早教”归位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l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孩子“早教”(狭义内容)的课程种类繁多,家长经常不知道该投入多少尽力,何去何从,难免一不小心就会做出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错误选择。其实,家长只要摆正心态,理性认识,就能让“早教”归位。
  
  ☆亲子课程:别寄予太大的希望
  
  张女士休完产假后,不得不把只有3个月的儿子交给保姆看管。因为担心保姆教育不好孩子,孩子会落后于其他人,所以在儿子4个月的时候,张女士为儿子报了亲子班,让保姆带着孩子去。
  亲子课程是早教机构为婴幼儿提供的一种训练课程,主要是针对2岁以下的孩子,孩子必须由家长带领,这是“亲子”二字的由来。亲子课程主要是利用各种教玩具刺激孩子的感官。相对于生活环境和大自然来说,亲子班的刺激物是有限的,家长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亲子课程上。
  家长真正该做的:如果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感官刺激环境,如引起视觉探索的图形、可供触摸的不同材质的物品、能够动手操作及发出各种声音的玩具等,让他们获得充足的感官刺激,那么选不选择亲子课程都无所谓。如果选择亲子课程的话,家长应尽可能陪孩子一起去,并把从亲子课程中学习到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特长培训:遵照生理特点,兴趣为先
  
  嘉嘉刚满3岁,妈妈就把钢琴买回了家,到处找老师教琴。找了几个老师,他们都认为孩子太小,说:“等5岁后再来学吧。”嘉嘉妈可不答应,“早点学,孩子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啊!”
  学钢琴的适宜年龄是4~5岁,过早开始强度较大的钢琴练习,会使孩子的手指变形,最终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特长教育应该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为宗旨,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特长培养必须有两个前提,即遵照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因为每种艺术特长的学习都有它的关键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不同,若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自作主张地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或者强迫孩子安排太多的特长学习,不仅会分散孩子的精力,还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家长真正该做的:形成这样的认识:如果以挫伤一个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为代价去学会一门技艺,那么这样的技艺不学也罢。对待特长教育,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和一个正确的态度,不把特长学习和素质教育等同起来,也不把特长当成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强心针。
  
  ☆知识准备:拒绝小学化,在游戏中学习
  
  坐地铁时,不到3岁的拉拉指着站牌上的字说:“花。”妈妈一看兴奋极了:自己从来没教过孩子汉字,看来孩子识字的敏感期到了。为好好把握这个时机,第二天,妈妈就给拉拉报了“识字班”,而且每天让拉拉背《三字经》,规定她学10个汉字。本以为拉拉会对识字更感兴趣,认识更多的汉字,可事与愿违,拉拉每次看到字卡就哭。
  儿童自出生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进行着学习,由此获得经验并发展自己。拉拉每次去地铁站乘车时都听到广播报站,听多了自然认识了站名。刚开始,孩子主要是以这种自然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需求,他们的确需要成人的引导教育。但家长“求早”“求快”的教育方式,却会打断孩子的自然学习,给孩子造成压力,影响教育效果。
  家长真正该做的:儿童自然学习的方式非常有效,家长在给孩子实施教育时,要更多地结合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模拟他们的自然学习方式,给予他们触摸、观察大自然、听讲童话故事、进行玩耍游戏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有效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经验,并发展已有的学习能力。
  
  ☆超常教育:一定要绕道而行
  杰夫3岁多的时候对数字极为敏感,这可让爸爸妈妈喜出望外,他们认定孩子是数学天才,决定要好好培养。于是赶紧
  给孩子报了某某“神童”教育的奥数班。渐渐地,孩子的脸上少了天真的微笑,常常垂头丧气的,像个萎靡的小老头。
  有关调查表明,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但有近三成的家长把“正常”孩子当“神童”。杰夫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其实孩子在不同时期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使孩子确实优于同龄孩子,那也可能是因为个体发展的快慢造成的。另外,超常教育其实不是早期教育,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超常教育往往是在早期教育获得成功后继续实施的教育,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育,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教育。
  家长真正该做的:摒弃虚荣心,接受自己的“正常”孩子,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一步一步踏实地进行早期教育。即使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超常儿童”的口号,家长也一定要谨慎三思,带着孩子绕道而行。
其他文献
儿子今年5岁,平时也算聪明伶俐、嘴巴甜蜜。可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用耍赖来达到目的。常常弄得我们既尴尬又无奈,不知道怎么对付这个“无赖”小子。  上周末,我带他去超市选购日用品。刚一进超市大门,儿子就甩脱我的手,蹦跳着直奔玩具区,不一会儿,他就搂着一辆款式新颖的遥控跑车回来了:“妈妈,给我买!”我一看标签,258元!这小子,家里都一堆的车了,竟然还嚷嚷着要买价钱如此不菲的玩具车!  我敷衍他:“妈妈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是和儿子一起制定的规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样的“潜规则”一旦在孩子的身上潜移默化,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养成。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就该听大人的话,很多事情不是孩子能作决定的,必须由大人监督管理才理所当然。这话不全错,可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忽视了一点,就是:如何和孩子一块商量,一起成长?  家长一味包办,或只是家长拥有说话权,孩子长大了就会渐
上期话题  涛涛3岁了,妈妈最近忽然发现孩子产生了“变坏”的苗头:偷东西、撒谎、说脏话、顶嘴、打人……种种不良行为接踵而来,妈妈在应接不暇之余,不免感到伤心气馁:为什么我家宝宝现在会变成这样?原先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哪儿了?妈妈也曾强压内心的怒气,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孩子;也曾令行禁止,严厉惩罚孩子的“叛逆行为”,可涛涛这次认错了,下次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妈妈该如何摸清涛涛“变坏”的原因呢?孩子
有些家长怕孩子学习不好,于是就花钱请家教,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可实际结果往往并不像家长想的那么理想。  从实际情况来看,请家教也有不少问题,不少家长请家教的指导思想不对,有的图省事,把孩子推给家教,自己图个清静;有的是让家教把学校讲的课再重讲一遍,甚至还有的家教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往往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养成不专心听讲的习惯;  有的是吃“夹生饭”,有的是吃“炒冷饭”,甚至还有的整天和家教玩,也
对于孩子来说,那种因为“生活如此美好”而产生的快乐,比起一件新玩具或者一盒香甜的糖果所带来的快乐会持续得更久,意义更深远。由内而外的快乐不仅能让孩子拥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同时还给予他在生活中主动体验快乐的能力。  家长如何让孩子懂得从生活中收获快乐,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下面有5个建议可供借鉴:    找一件能让你精神放松的事情去做  比如在晚间散步、读本好书、听优美的乐曲、在电话里跟朋友畅聊等。
一次,我带女儿格格去表妹家玩。表妹招呼儿子凯凯把玩具拿出来跟格格一起玩,谁知,凯凯一直护着自己的玩具,哪怕是自己平时已经不玩的玩具,也不愿意让格格玩一会儿。家里人都劝他和妹妹一起分享,凯凯不但不听,最后竟干脆把玩具都藏到房间里了。见此情形,表妹尴尬地对我说:“我们夫妻俩都挺大方的,为啥这孩子就这么小气呢?”  在孩子1~3岁的低幼阶段,其物权观还不完善,常常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那是因为孩子
美国电影《儿女一箩筐》讲述了一个大家庭的故事:汤姆和凯特育有12个孩子,他们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乡村小镇上,虽然经济上不是很富裕,但是汤姆和凯特用爱心把家庭生活打理得有声有色,孩子们生活得快乐而健康。然而,平静的生活随着汤姆得到梦寐以求的工作——到大城市任大学橄榄球队的教练而改变了。他们全家搬到了大城市,汤姆每天忙于球队的训练,凯特又要去外地宣传新书出版,家庭生活随之陷入一片混乱。最后,汤姆和凯特经过
晚上整理女儿的书包时,我无意间发现一本小小的日记本,信手翻开,撞入我眼帘的竟是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话语:  “我考试的时候,坐在我后面的张小美总是用脚踢我的凳子,影响我答题。真可恶,下次她再这样的话,我就要用拳头狠狠地教训她!”“班长早上让我去校门口值勤,班上有3个值日生,他就只让我去,明摆着他是看我好欺负!等我学会了跆拳道,我就一拳打掉他的鼻子!”“今天我一进教室,就招来一片哄笑,东东喊得最欢!原来
经常有父母如此抱怨:“我们家那孩子真是头疼,不但从来不听我的话儿,还不愿与我好好沟通。”亲子沟通出现障碍,家长习惯于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对于自己,他们却从没有进行过任何反省,总认为“我能有什么原因?他需要什么我就尽量给他买什么,满足他的要求,这还不够?”可事实上,孩子所需要的,往往是金钱买不到的。    1、自主选择权    孩子看似高高在上,父母对其有求必应,实质他们并没有半点选择权。譬如兴趣班
有人形容电视为“蛋壳知识”,意思是我们能从电视里获取的知识就像蛋壳一样薄和脆弱。对于孩子而言,经常看电视不仅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导致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低下,还会影响视力的正常发育。那么,父母该怎样预防孩子成为“电视迷”呢?      ◎时间控制  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这是预防孩子成为“电视迷”的前提。如果孩子长时间看电视了,就会减少户外活动,以及与父母交流的时间,长期以往,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