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勇敢的自我实验者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科学家们将自己当作小白鼠,进行自我实验的事例并不少见。为了确定黄热病的传染途径,斯塔宾斯·弗斯以身试验将病人的体液涂到眼睛上,甚至直接喝下病人的呕吐物……
  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佩斯,以表彰他在1968年时,为了证明“猫的耳螨也能传染给人类”,在自己身上做了一系列危险的实验。洛佩斯先用棉花棒沾水,从一只猫的耳朵里取出1克左右的耳螨,然后将它塞到自己的左耳中。这些耳螨在他的耳朵里呆了一个月后才消失。其间,洛佩斯详细记录了它们在耳朵里的活动情况以及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验证实验确实已经成功了,在耳螨消失后,洛佩斯竟然又重新做了一次实验。为了寻找真相而作出这么大的牺牲,也难怪“搞笑诺贝尔奖”会颁给他。
  事实上,科学家们将自己当作小白鼠,进行自我实验的事例并不少见。他们有的是因为对自己的理论非常有把握,对自己所作的研究满腔热忱,才会敢于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有的是为了避开道德委员会繁琐的批准手续,实在等不及才进行的自我实验;有的则是为了名垂青史,于是选择放手一搏以身试验。
  研究黄热病
  在人类与黄热病的漫长斗争史中,有着许多科学家既疯狂又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自我实验行为。在19世纪初期,黄热病席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这是一种可能会致命的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发冷、呕吐和内出血。当时,关于黄热病的传染途径众说纷纭,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通过接触病人传染的。当时,一名叫做斯塔宾斯·弗斯的医学博士,为了解决这些争论,决定以身试验。他先是将黄热病人刚刚吐出来的黑色呕吐物,涂在了自己弄出伤口的手臂上,来看自己到底会不会被传染,又把病人的呕吐物以及血液、唾液、汗水和尿液,涂到自己的眼睛上,但这么做都没有引起感染。为了进一步证实他的想法,弗斯做了最后一个更为恶心的实验,他把病人的呕吐物吃了下去,先是以药丸的形式,最后直接将其喝下,因为他最后还是没有得病,所以证明了黄热病并不会传染。
  同样为了研究黄热病,1900年,美国陆军细菌学家杰西·拉扎尔、阿里斯蒂德斯·阿格拉蒙德、詹姆斯·卡罗尔和沃尔特·里德被派往古巴进行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亲身实验最终证实——蚊子才是黄热病病毒的传播媒介。不幸的是,这几位专家最后都感染了黄热病,拉扎尔还因此病逝,年仅37岁。除了阿格拉蒙德,另外两位专家也未能幸免,里德1902年死于腹膜炎,卡罗尔也在5年后死于黄热病。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专家为了研究黄热病作出的牺牲。直到1947年,拉扎尔的日记本被公开,他们的事迹才为人们所知,他们还成为了当时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不过,最后是南非的马克思·泰勒获得了1951年的诺贝尔奖。因为他研制出了第一支針对黄热病的疫苗,而且,他也是这支疫苗的亲身试验者。
  
  通往心脏的导管
  除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为了避开道德委员会繁琐的批准手续,也是迫使科学家们不得不进行自我实验的原因之一。比如,195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德国医生维尔纳·福斯曼。在上世纪30年代,要研究活人的心脏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但福斯曼曾经见过,法国生理学家将一根管子穿过马的颈静脉,并沿着它的脖子一直往下,直到抵达它的心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马都是活着的状态。福斯曼确信这项实验在人的身上也能实现,但他的想法被导师和其他专家驳斥了,他们认为福斯曼是个疯子。
  为了继续对心脏的研究,福斯曼只好将自己作为试验品,他将一根软管从自己肘部的静脉插入,直到抵达心脏。为了确认软管已安全进入心脏,福斯曼还托着软管去放射科拍了X光,X光片显示这根软管正安全地放置在他的心脏里。如今,这种心脏导管术已被用来诊断和治疗多种心脏疾病,福斯曼医生的自我实验也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肯定。
  
  人体耐力的极限实验
  科学家们的自我实验就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史诗,但其中又带着一丝疯狂的气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空军急需知道飞行员从超音速飞机中弹出后,能否逃过一劫。因为速度的急剧变化,会让飞行员的身体承受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死亡。为此,美国空军外科医生约翰·保罗·斯塔普自告奋勇,在一系列的极限身体实验中找到了答案。他设计了一个由火箭推动的雪橇,先驾驶雪橇将速度提到音速,再紧急制动,以探索人类耐力的极限。在7年的时间里,斯塔普尝试了将近30次。每一次制动时,减速的压力都压迫着他的身体,他曾多次经历眩晕、脑震荡、剧烈头痛、肋骨破裂、肩膀脱臼和骨折。更可怕的是,当运动的人体突然停止时,眼球还有可能冲出眼眶,继续向前飞。
  在1954年,斯塔普进行最后一次实验时,他真的差点儿丢掉了自己的眼球。当时9个火箭推动他达到了时速600多英里,当他紧急制动时,承受了破纪录的46.2G压力(相当于一头3吨多重的大象压在身上)。斯塔普在实验感想中写道:“有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眼睛要被拽出去了,我用手撑开我的眼皮,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次实验造成了他眼球的毛细血管破裂,差点儿引发视网膜脱落。虽然他最后没有失明,但视力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无论结果如何,这些自我实验都体现出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和无私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朱权利荐自《海外文摘》201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有人说,劳动者长寿。确实,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钱江村的老太太张彩男,105岁了,不仅生活自理,还能下地劳动,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张彩男三姐妹都很健康长寿,这就是说,她家也许有长寿基因。“我身体蛮好,可能和我一直生活在农村、一直从事体力劳动有关。”张奶奶笑呵呵地说。为了贴补家用,她小时候经常天还蒙蒙亮就起床,烧好粥,带上井水,拿着镰刀,去山上砍柴。然后再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去附
期刊
虽然警用装备的水平不断提升,但一些缉毒警察仍身处危险边缘。例如,在多数情况下,警员没法穿防弹背心,因为这样在秘密办案时会暴露身份。在他们的生活里,有着警匪片的所有要素:枪战、卧底、恐惧、死亡……  村主任实为最大毒枭、缉毒警察奋力找出“内鬼”、出动大规模警力铲除“制毒村”……这就是最近热播剧《破冰行动》中的一些令人震撼的情节。现实比电视剧更残酷。观众可能想象不到,在现实中,毒品犯罪分子有多残忍、多
期刊
工作创新是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但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绩效一般,形式主义工作却做得很好,创新地“包装”工作很有心得。会做形式主义工作的基层干部提拔得更快,对其他基层干部产生了示范作用,反过来又加剧了基层的形式主义。  “提拔他就相当于是在自己身边放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这是小组在基层调研时遇到的一个怪事。  一名干部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创新工作,在提拔时却让领导犯了难。拆迁安置是个让人头痛的难题,这名
期刊
见到张高平的第一面就给张飚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其他的服刑人员都会喊报告,但张高平说,我不喊报告,我不是罪犯,我是被冤枉的。张飚调阅了相关档案材料,发现张高平案细节存在疑点、判决难以成立,很可能是一起錯案……  张高平、张辉是“张氏叔侄案”中的叔侄俩。他们被指控于2003年在杭州奸杀一名未成年的女孩,10年后的2013年,经过浙江省高院再审,改判无罪。案件平反的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检察官张
期刊
据规定,处分解除后,受处分的公职人员不再受原处分影响。如张某某曾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县纪委监委通过回访让其重新振作起来,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并表现突出,后被提拔担任县扶贫办党组书记、副主任……  “处分是对我的警示,提醒我要严守纪律规矩。解除处分说明组织没有因此彻底否定我,让我很感动,也敦促我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工作。”近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政府副县长冯某在接到解除处分决定书
期刊
依据“两高”有关司法解释,即便没有帮忙打招呼,也没有作出相关承诺,只要收受钱款3万元以上的,亦可结合全案其他证据综合认定构成受贿犯罪。这正应验了一句俗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日前,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受贿罪依法判处吴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住建局”)原局长桑小剑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5万元。桑小剑受贿案的一些细节,生动揭示了受贿犯罪中并不常见的现象。尽管情
期刊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说完该工作的还是要工作。但是,现在还真有一个机会可能会让你“暴富”。而且,它不仅能让你“暴富”,还能让你立功。近日,警方一份100万元悬赏通告引起全民关注。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说完该工作的还是要工作。但是,现在还真有一个机会可能会让你“暴富”。而且,它不仅能让你“暴富”,还能让你立功。  近日,警方一份100万元悬赏通告引
期刊
近期,不少市民发现,身边不少朋友都在推荐一个“走路就挣钱”的手机软件。这个手机软件号称通过走路可以获得“糖果”,然后把“糖果”卖掉后就可以挣钱。天底下真有这样免费挣钱的“糖果”吗?  “会走路,有支付宝,支付一元钱,你就可以通过走路赚钱啦!”近期,不少市民发现,身边不少朋友都在推荐一个“走路就能挣钱”的APP(手机软件)——趣步。这个APP号称通过走路可以获得“糖果”,然后把“糖果”卖掉后就可以挣
期刊
在一次次的抢救中,董飞渐渐学会衡量:对那些正值花样年华、身体基础功能好、却突然遭受急性创伤的生命该义无反顾地救治,哪怕这个病人家庭条件不好,医生们也会劝家人借钱治疗;但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决策就会变得不一样。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生们见过太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也学会了接受那些不该放弃的放弃。ICU抉择之难,在于不仅要战胜医学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是重症监护室门外的人们基于情感、金钱、人
期刊
父母隐瞒病情、隐瞒爷爷去世的消息;孩子极力隐藏负面情绪,向父母呈现“一切都好,我很强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隐瞒并不少见,也许双方都是出于不想让对方担忧的好心,可一次次的隐瞒却在不知不觉中使双方渐行渐远。  “上个月我和几个老同学去山里玩,不小心摔断了腿骨……别担心啊!已经做完手术出院了……”看着手机上爸爸发来的信息,在千里外读研究生的许晴大吃一惊,愣了半晌。事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她竟然一点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