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过更好的道德与法治新生活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45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的设计、“主持人”角色设置和“绘本式”故事编写,为儿童营建了宽松而富有童趣的对话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活动讨论、建构思考和角色置换,引领学生与教材、伙伴和自己展开对话与反思,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法治规则观念,过更好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 键 词统编《道德与法治》;对话;法治规则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4
  研读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笔者发现:新教材中,无论是图片文字、主持人设置还是“绘本”故事,都在努力为儿童营造宽松、童趣的对话氛围。可以说,新教材就是对话的文本。而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尚小,还不会主动反思和加工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须读懂教材,引导儿童积极地与教材、与伙伴、与自己展开多元对话,不断地进行思考、反思与实践,重新建构对生活的认知,从而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法治规则观念,在“对话”中过更好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一、在图文赏读中与教材对话,重在活动讨论
  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所选取的图片色彩淡雅、文字有趣、人物可爱、充满童真,字里行间都在吸引着低年级儿童与之对话。当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这里对话的形式不止是口头交流,更应该是情境活动,是儿童全身心投入的道德习得过程。
  1.设疑式栏目设置,激发对话状态
  在新旧教材中,每一课都包含若干栏目。值得注意的是,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所有栏目名称都是陈述式的。比如,“这也是爱”(第8页)、“奇妙的光和影”(第26页)等。但统编新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除了陈述式,还出现了13处疑问式的栏目名称。比如,“这样做好不好”(第3页)、“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第38页)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式栏目名称使得儿童甫一接触教材,便进入了与教材对话的思维状态,头脑主动运转起来。
  2.生活式活动设计,指向实践智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我们看到编写团队通过明确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儿童投入一项又一项有益活动,而儿童与教材的对话就蕴含在这些活动中。
  新教材通过图文描绘,为儿童设计的活动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丰富,包括游戏(如第17页“找不同”等)、栽种(如第25页“种花草”)、填空(如第35页“家族树”等)、猜谜(如第42页“小谜语”等)、家务(如第48页“叠衣服”等)。甚至走出教室,引领儿童开展户外活动。例如,第五课“风儿轻轻吹”的第一和第二个栏目,就用一个大跨页(第18-19页)向儿童展示了小朋友们在户外和风儿欢乐互动的图画,并配以充满神秘色彩的儿歌,以及风车制作的流程图。如此活泼的图画和文字都是低年级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自然能促使儿童兴趣盎然地阅读教材,主动与教材展开对话。同时,教材于字里行间明确表达了设计意图,即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营建开放性的课堂,带领儿童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充分感受风儿的魅力。类似的教材设计还有第二课“我们有精神”的三个栏目“我们天天有精神”(第9页)、第六课“花儿草儿真美丽”第一个栏目“走,看花看草去”(第22-23页)等等。
  这些为低年级孩子量身定做的活动直面儿童生活,立体而生动,它们并非简单、花哨的生活技能展示和短暂体验,儿童在活动中需要接收各方信息,需要向师长学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自己作出思考与判断,需要亲身实践感受……因此,这样与儿童反复对话下的教材活动,最终指向儿童综合性的生活实践智慧的获得。
  3.生成性讨论环节,激活思维发展
  除了多彩的活动外,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在每节课还设计了许多口头讨论环节。低年级儿童年龄小、识字量有限,对于他们来说口头发言要比拿笔书写容易得多。同时,低年级儿童大脑发育正处在关键期,思维能力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讨论环节的设置需要儿童不断与教材对话,提取其中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伴随着讨论的深入,儿童逐渐会使用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道德理念指导自己的新生活。这样的讨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和道德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中凡是插图为小组讨论的,我们都可将其视为讨论环节;还有一些话题讨论由书中的小主持人发起,全书共计近40处之多,讨论话题涉及儿童生活的诸多方面。在讨论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第一,广开言路。即教师要保护儿童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儿童,努力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及时给予儿童肯定和鼓励,坚决不做“一言堂”。同时,鼓励儿童之间多互动、多交流,避免教師与个别优生频繁单线交流现象的产生。因为,儿童最好的学习对象是同伴。第二,有礼有序。低年级儿童年纪小、能力弱,在展开讨论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让儿童明确讨论话题,掌握讨论方法(包括分组、分工、倾听、发表、补充、记录、总结等)。如此,保证讨论环节的有效性和生成性,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二、在主持人引导下与伙伴对话,重在建构思考
  为了强调教材与儿童成长的对话关系,新旧教材中都设置了“主持人”这一角色。编写者希望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帮助儿童与伙伴(包括老师和同学)倾心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是思维的启迪,情感的交流,更是创造性的建构活动。但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主持人设置与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又有很大的不同。
  1.增设同龄主持人
  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人物形象不同。旧教材的主持人是动物,名字叫小兔贝贝;新教材的主持人是孩子。相对于动物,主持人的形象变成和儿童年龄接近的人物,这使得低年级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觉得这个小主持人就像是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我们就应该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厘清生活。如此设计有助于儿童打开心扉,增强儿童与伙伴对话的欲望,使儿童和伙伴之间的对话更加通畅。第二,人物数量不同。旧教材的主持人是一只小兔,新教材的主持人则有两位,而且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避免教材出现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教材编写团队还非常细心地考虑了他们的出场频率:第一单元男孩出场7次,女孩出场6次;第二单元男孩出场5次,女孩出场6次;第三单元男孩出场6次,女孩出场8次;第四单元男孩出场9次,女孩出场6次。男女主持人的出场次数非常接近,基本做到了交替出场。第三,话题性别提示。众所周知,在面对相同的生活问题、现象时,人的性别不同,其看法和表现也往往不同。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我们爱整洁”的第三个栏目“保持整洁有办法”,教材编写团队设置的是一个男生主持人。他提出:“我还知道一些保持整洁的好办法……”这就是在提示教师:要根据多数男孩在个人仪表整洁的问题上可能不如女孩的学情,多关注男孩,让他们思考、分享保持整洁的好办法。类似的话题性别提示还有第三课“我不拖拉”的第三个栏目“和‘拖拉’说再见”中女孩主持人的话等。   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在执教时一定要用心解读教材,面向全体,适时引导不同性别的孩子积极投入思考,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课堂学习联结起来,大胆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充分交流。从而在与伙伴对话中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建构更加智慧的生活和正确的价值观。
  2.开辟新主持话语
  教材中主持人的作用主要是引入、拓展、总结。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教材中,主持人话语包括三种形式:问题式、邀请式和总结式。问题式是指主持人的话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旨在引导儿童深入思考。邀请式即借助主持人的话语向儿童提出邀请,请儿童参与相关道德实践活动。总结式是指主持人的话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研读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我们欣喜地发现,主持人话语增加到了五种形式:问题式、邀请式、留白式、说明式和总结式。特别是留白式的主持语,在新教材中出现了20次之多。
  留白式,即主持人的话没有说完,而是用引导语起头,以省略号结尾。这样的设计使得儿童在学习教材内容时,会在小主持人的引导下,自然地将眼光放到更广阔的课余生活中去,开始有效联结生活。相较之直接的问题式主持语,留白式显得更加缓和,引导语在无形中为儿童的思考作出了明确指引,消除了儿童在表达上的畏难情绪。留白式主持语的妙处还在于最后的省略号。省略号是最具开放性的标点符号,目的在于启发和鼓励儿童开启思路、自由表达,在与伙伴进行思考、交流后,最终改进自己的现实生活。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课“不做‘小马虎’”的第一个栏目“生活中的‘小马虎’”,小女孩主持人说:“有一次,我也马虎了……”这样的主持语传达出两个信息:首先,教材图片中马虎的主人公都是男孩,而提出“有一次,我也马虎了……”的是一个女孩,教材设计就是在告诉儿童——每个人都会有马虎的时候,我们要大胆地与伙伴说出自己的马虎经历,正视自己的不足。其次,马虎的情况远不止教材图画展示的扣错扣子、忘记收拾和漏做题目这三种,而是还有很多情况,需要立足学生实际,激活儿童的发现和表达。
  教师要鼓励儿童畅所欲言,在回望生活中调取有效信息,积极地和伙伴对话,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在与伙伴对话的过程中,儿童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一边思考、一边表达,不断交流与建构,由此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而这也使得儿童与伙伴间的对话成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三、在绘本阅读中与自己对话,重在角色置换
  绘本(或“图画书”)用大量图画与少数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可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图文合奏。其绘画精美,语言、色彩、构图等往往富含深意,使孩子的情操在无形中受到陶冶,是近年来最受低幼儿童欢迎的图书样式。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适应时代潮流,开发编写了诸多“绘本式”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在篇幅、版面和色彩等方面和真正意义上的绘本有一定差距,但其灵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依然能够极大地吸引儿童的目光。
  1.丰厚故事“道理”,引领儿童提升生活智慧
  众所周知,学龄时期是儿童品德塑造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知识较少,经验有限,是非辨别能力差,需要教师、成人的引导和帮助。毋庸置疑,生硬的说教是对儿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最低效的方式。而故事则是孩子童年时光不可或缺的“伙伴”,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故事、读故事。因此,继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引入“绘本式”故事之后,下册教材编写团队倾入大量心力,开发设计了17则“绘本式”故事,几乎做到每篇课文都有1则,甚至2则。故事不但拥有可爱的人物、有趣的情节,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无疑会成为儿童最喜欢的内容。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在阅读故事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浸入故事情境,和主人公一起经历故事中的起起落落,并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遭遇的不同与故事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阅读过程就成为孩子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阳光的一面和灰暗的一面。而阅读故事就是在无形中和那个多面、复杂的自己展开对话,这无疑能帮助儿童逐步提升自己的生活智慧。
  2.“翻版”儿童生活,内化道德与法治理念
  综观整册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绘本”式故事题材主要分为三类:儿童生活事件、动物题材童话和其他。其中,儿童生活事件完全取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甚至可以说一些故事内容就是儿童生活的翻版,是绝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都经历过的事件,是儿童实实在在要面对的道德问题。
  例如,第十课设计了“绘本式”故事“肩头上的爱”,讲述的就是一个小男孩的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奶奶那么疼自己,却不帮自己背书包。这个故事是对正文“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的有益补充,教材正文展现的家人的爱,都是处在一味接受爱、备受呵护状态的儿童经常能感受到的,而故事主人公的疑惑也正是孩子们很难理解的一些不那么“温柔”的爱的形式(如批评、要求等)。如果我们直接向孩子们提问“家长批评你是不是爱你?”或者生硬地讲述“严厉的爱”背后的道理,将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而“绘本式”故事自然地带领儿童进入仿真的生活情境,小男孩的疑惑也正是儿童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在先前课文的铺垫下,在故事情境的激发下,儿童将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人物,与自己对话,反省和修正自己,展开对家人爱的深入思考。由此,让孩子感受到家人对自己严厉的教育也蕴含着深深的爱。
  至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物题材故事,则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很自然地会把自己代入故事,变身为故事里的小动物,和它们一起经历故事旅程。在阅读中,儿童反复地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最终将故事所传递的正确生活方式、道德理念和规则意识变成自己生活理念中的一部分,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教材中“绘本式”故事的语言很有特点,有的像绕口令一样充满节奏感,如“皮皮的故事”“谁精神?”等;有的比较口语化,饱含生活味,如“小马虎添麻煩”“我和小蜻蜓”等;有的像诗歌一样富有韵味美,如“风的朋友”“大自然的语言”等。这样有节奏、有意趣的故事语言,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故事语言一次次地出现在儿童眼前,一次次地敲击着他们的心灵,促使儿童反复和自己对话。在精练语言的渲染下,孩子们将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统编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中设置了“还可以使用哪些教学资源呢”这一栏目,其中主要向一线教师、教研员推荐了真正的绘本。如此,使儿童除了能读到生动的故事,更能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受到美好道德的熏陶,得到正确生活方式的引导,并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推荐再一次提示我们,不能只抱着一本教材来教学,而是要牢记《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儿童生活中丰富的资源请到课堂中来,让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  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的首条具体建议。“科学立法”活动型教学的整体设计,强调整体架构总议题,通过序列化设计和结构化重组设计子议题及任务,依托优化的法治案例,创设综合性情境,走进新时代法治生活,应用法治知识解决问题,培育法治意识。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教学;整体性设计;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漫步西湖,处处皆景。  脚下残荷,依稀飘散着当年临安城的酒香;身后栖霞,尽情铺排着岳武穆的壮怀激烈;眼前的苏堤,点缀得空 的西子如此迷人;更远处的夕照山,荡气回肠的爱情大戏正在上演……  寒风中的西湖,游人稀少。一个人安静地伫立湖边,历史上那脍炙人口的一幕幕,便在眼前飘动、翻腾,如梦如幻。  在我看来,不管是寻常酒坊老板还是抗金名人岳飞,不管是现实中的文人苏轼还是神话传说中的白娘子,他们都是追梦人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發布《关于大力加强新时代学生团员、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工作指引》指出,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充实教育载体,聚焦育人功能,通过广泛开展队内团内宣传教育、劳动主题教育、劳动榜样教育,着力引导队员、团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丰富实践载体,首先把队员、团员组织起来,把参与劳动实践作为体现队员、团员光荣感、彰显团员先进性的重要方面,坚持分层分类,针对不同阶段队员、团员年龄特点,合理
近日,教育部对《关于停止小学老师用手机微信和QQ对学生及家长布置和提交作业的提案》做出回复。回复表示,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做了明确规定。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明
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养成”,自当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有明晰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能力要求,我们的培训、教研,乃至教师的自主学习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其“有效性”;相应地,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已有“养成路径”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作出调整和改进,才能真正涵养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因此,继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内涵解读”这一“本源”话题的探讨之后,本期杂志进而探寻其“养成路
以“先学后教” 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广受中小学追捧,这股课改的东风也吹进了我们小学品德课堂。甚至有老师云:如果孩子们不带着课前准备的资料走进课堂,这课就没法上了。其实,这只是“先学”的一种形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预习;另一种“先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先学老师再教。本文探究的是前者。孩子们课前预习的成效真的如此巨大吗?带着3个问题,我走进了品德课堂。  【课堂回放】  师:我们学校正在举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员张健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职业启蒙逐步兴起,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有的将职业启蒙仅作为准备分流到职业学校学生的预备教育,有的将之等同于劳技教育,有的将之局限于学校范围进行,有的则缺乏系统化设计。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方向,使职业启蒙迈入科学实施的轨道。  首先,职业启蒙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得益于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的职业启蒙,并延伸向
摘 要辨析栏是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具有贴近儿童生活,启发儿童思考等特点。教师在使用辨析栏时,要引导学生在“回望”中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学会明辨是非;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选择判断,从而领悟道德意义;在反思中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引领道德认同,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道德与法治;辨析栏;榜样学习;道德理性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
为完善课程体系,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20个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日前,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艺术可与音乐、美术两科相互替代,具体开设科目学校可自行确定。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教育也是如此,人们只关注成功的彼岸,而那些透着辛酸、懊悔的“此岸”,往往更加令人深省……  ——题记  我的眼泪  那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是我从教二十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当着孩子们的面哭泣。  那天,我刚出差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回到学校,一些眼尖的孩子早看到我了,快乐地飞到我身边,问长问短。见孩子们这么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