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它必须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启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作为其内在的根本追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质疑问难的精神,把有效提升学生能力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线。
一.激发兴趣,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融洽的课堂气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比如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导入语要新颖别致。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入情入境的导入,学生们深深地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学习的效果怎么能不有效提升呢?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①为此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劳动、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读写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以读带学,以读促写,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选文文质兼美,为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在谈到《济南的冬天》教学时,他说课文中第一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样的语句写得很美,他建议可以给学生设计一段仿写练习,仿照“对于……,像我,……”这样的形式,也写几句话,可以把文中的“济南”换成自己的家乡或别的事物,看看我们的学生怎样用几句话也把笔下事物的特点准确描摹出来,并且要蕴含一定的情感。
在教学《多一些宽容》时,读到“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和坚冰,抹去尊卑和界限,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们变得更加美好。”三句构成排比,在语言上很有气势。特别是第二句“融化隔膜和坚冰”运用了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互爱对于消除人们之间隔膜的作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仿写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互爱”的理解也用“爱能……,使……”这样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写道:“爱能照亮黑暗世界,寻找迷茫的出路,使人生变得更加灿烂。”还有“爱能消除夏日的酷热,带来凉爽的风,使朋友之间充满欢声笑语。”
这样,学生在仿写练习中模仿文本的修辞方法,模仿文本的语言风格,从文本中汲取优美丰富的语言,体味名家精彩传神的语言魅力。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韵味,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采和思维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细心研读,有效提升学生对话文本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丰富生活的意义。语言咀嚼推敲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搭建语言研读的平台,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亮点”、“空白点”、“撞击点”,向文本更深处进发。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强烈的磁场,生发出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词句,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摩之后才能体会出他寒酸而又迂腐不堪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表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其次,要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用两手,用两脚”说明父亲每行动一步都十分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尽全力克服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
在细细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与文本不断的“视界融合”,渐渐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我,变成了一个新我。”
四.拓展延伸,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应适量地、恰到好处地围绕文本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这种拓展链接应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基本取舍点。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要追求拓展链接的丰富和充盈,在文本比读中求得文本内涵的映射和知识的凸现,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教学的视野,让语文教学变得大气厚重。③譬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我们可以拓展到对苏词的豪放词风的理解,苏词的豪放不是辛弃疾那样的伟峻恢弘、慷慨悲昂,而是一种乐观开朗的旷达的胸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接受和再创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与提高,这与当前语文教学中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同步前行。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学习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回归到本位。
注:
①苏霍姆林斯斯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②陈建先《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58页
③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第6期 第16页
刘美廷,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一.激发兴趣,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融洽的课堂气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比如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导入语要新颖别致。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入情入境的导入,学生们深深地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学习的效果怎么能不有效提升呢?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①为此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劳动、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读写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以读带学,以读促写,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选文文质兼美,为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在谈到《济南的冬天》教学时,他说课文中第一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样的语句写得很美,他建议可以给学生设计一段仿写练习,仿照“对于……,像我,……”这样的形式,也写几句话,可以把文中的“济南”换成自己的家乡或别的事物,看看我们的学生怎样用几句话也把笔下事物的特点准确描摹出来,并且要蕴含一定的情感。
在教学《多一些宽容》时,读到“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和坚冰,抹去尊卑和界限,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们变得更加美好。”三句构成排比,在语言上很有气势。特别是第二句“融化隔膜和坚冰”运用了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互爱对于消除人们之间隔膜的作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仿写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互爱”的理解也用“爱能……,使……”这样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写道:“爱能照亮黑暗世界,寻找迷茫的出路,使人生变得更加灿烂。”还有“爱能消除夏日的酷热,带来凉爽的风,使朋友之间充满欢声笑语。”
这样,学生在仿写练习中模仿文本的修辞方法,模仿文本的语言风格,从文本中汲取优美丰富的语言,体味名家精彩传神的语言魅力。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韵味,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采和思维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细心研读,有效提升学生对话文本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丰富生活的意义。语言咀嚼推敲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体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搭建语言研读的平台,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亮点”、“空白点”、“撞击点”,向文本更深处进发。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强烈的磁场,生发出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揣摩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关键词句,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使用,通过认真揣摩之后才能体会出他寒酸而又迂腐不堪的神气。又如《梦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表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其次,要深切体味语境、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的动作描写,“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用两手,用两脚”说明父亲每行动一步都十分艰难;“努力”表示父亲竭尽全力克服困难,从中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
在细细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与文本不断的“视界融合”,渐渐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我,变成了一个新我。”
四.拓展延伸,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应适量地、恰到好处地围绕文本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这种拓展链接应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基本取舍点。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要追求拓展链接的丰富和充盈,在文本比读中求得文本内涵的映射和知识的凸现,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教学的视野,让语文教学变得大气厚重。③譬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我们可以拓展到对苏词的豪放词风的理解,苏词的豪放不是辛弃疾那样的伟峻恢弘、慷慨悲昂,而是一种乐观开朗的旷达的胸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接受和再创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与提高,这与当前语文教学中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同步前行。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学习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回归到本位。
注:
①苏霍姆林斯斯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②陈建先《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58页
③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第6期 第16页
刘美廷,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