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的“戈”铭青铜器研究

来源 :南方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源于夏代,至少在洹北商城时期就已经迁到安阳一带生产生活,在商代晚期该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殷墟考古出土了大量的带有“戈”铭的青铜器,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内的贵族墓葬中出土了30余件带有“戈”名的青铜器,这是目前已知考古出土带“戈”铭铜器最多的区域.这一发现为戈族的地望、职业、地位、文化、发展、迁徙及“戈”铭铜器研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其他文献
在共和国将帅中,有一群特殊的将军,他们世代为奴,但不甘屈服于命运,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光明.他们或亲历了西藏和平解放,或参与了剿灭西藏叛乱,或见证了百万农奴大解放的伟大时刻.他们的独特人生见证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变迁,彭德怀元帅曾称赞他们“为全国少数民族走上革命道路作出了榜样”.
期刊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位于汉口繁华的中山大道武胜路口,1947年建校,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中心城区老校,现有18个教学班852名学生.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融入课堂,形成常态,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2021年,学校分别获得“武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少数民族类暨武汉市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期刊
序言rn科学研究认为,绿松石一般是含铜的地表水与含铝和含磷的岩石相互化合作用之后的生成物,多与其他岩石共生,单纯的绿松石纯矿极少,其原石产地也很有限.因而绿松石多是一些生长在沙石固化的石缝之间的薄而细小的原石块,很少有大型厚重的绿松石.这就使得绿松石无法用像软玉等玉石制品那样的工艺来制作,其作品在早期也多是一些简单的小挂饰,之后发现的带有绿松石的装饰品也多以小而薄的石片与其他材料镶嵌而合成.绿松石的这种自然特性决定了它在工艺制作上与镶嵌工艺的密切关系.这种利用还可能与绿松石色泽鲜艳、易于引人注目的特点有关
期刊
北白鹅墓地是晋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周代基地,已发掘9座较大墓葬,分三排.本文认为,已刊发的虢季方甗等3件重要青铜器的时代为西周晚期.墓葬除M5和M9外,其他都有腰坑,这是商文化墓葬常见的葬俗,结合M3出土的虢季为匽(燕)姬所作的媵器方甗,以及匽(燕)仲作器、匽(燕)太子作器等推断,有腰坑的墓主是商人的后裔,其家族居地为北白鹅一带,与姬姓的召公家族无关.
洹北商城属于中商中晚期的都邑城址,是20世纪末商代考古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关于其性质,学界一般认为是盘庚的殷都或是河亶甲的相都.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与相关资料不符之处.根据商城的时代、地理位置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确定这座城址是祖乙的庇都.殷墟的发掘和甲骨卜辞研究表明《古本竹书纪年》对商代历史的记载更为可靠.
中国新石器时代石器工业的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肇始、初步发展、深化过渡、逐步繁荣等几个阶段.20世纪70-80年代,考古学家已将石器类型、考古背景、文献记载、民族调查等手段融会贯通,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抓手、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研究传统,体现出明显的实证倾向和综合的研究手段,并注意到吸收国外的理论方法.进入21世纪,借助科技手段研究石器功能的成果数量惊人,而通过综合研究手段来讨论石器背后人与社会的研究日渐薄弱.这提醒我们要对中国新石器的综合研究传统予以足够重视,同时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审视石器工业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将
从文献和甲骨文记载以及考古材料看,商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由商王、贵族、平民、奴隶等多个阶层构成,不同阶层的地位和财富存在着显著差异.从殷墟都邑内孝民屯村南地和大司空村东南地两个族邑墓葬群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等贵族非常少,中等贵族也很少,低等贵族较少,奴隶也较少,平民人数最多,平民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再结合殷墟以往考古发掘的族邑墓葬等级与上面两个族邑基本相同判断,殷墟都邑社会是以平民为主体,商王、贵族和奴隶占比皆小.既如此,商代社会的性质判定为奴隶社会似乎就不太合适了,应该是在商王统领下,诸侯、族尹
目下,关于考古学上“夏文化”的讨论探索如火如荼,相关认识莫衷一是.本文拟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考古学领域“夏文化”探索的经纬稍作梳理,以期有助于相关问题讨论的深入进行.仅大致按成果公布的早晚,从信念史、概念史、推定史和称呼史四个角度展开回顾.
期刊
像灶类与庖厨相关的遗存,一直都是发掘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梳理三代时期大型宫殿建筑和普通居址中庖厨类遗存,发现夏、商和西周时期大型宫殿建筑群中已有专门的庖厨类设施,普通居址中少见,且庖厨类遗存均位于主体建筑的东侧或东南侧,故称“东房”或“东厨”.三代时期,将庖厨类建筑设于主体建筑之东已成为规制,故称“东厨制度”.其实东周之后,尤其秦汉以降,直至明清时期,不仅宫殿建筑群沿用此制,普通民居亦以东厨居多.
本文利用SEM-EDS、ICP-MS、XRD、XRF、金相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等多种理化检测方法,对河南安阳殷墟苗圃北地出土大型方鼎底范的材料、制作工艺及其附着铜片的成分、工艺、矿料来源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商代方鼎铸造工艺的演进.研究结果显示,这个方鼎底范的时代可能晚至殷墟四期,其原料使用了精选或处理过的生土,而附着铜片是殷墟时期较为少见的铜锡铅砷合金,矿料属于殷墟后期普通铅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