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在采风中易遇缪斯女神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x168jxx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夏时节,上海文艺家采风团一行,身携“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的重任,来到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甘肃天水。六天时间里,艺术家们在羲皇文化中熏染,在艺术交流中碰撞,在跨界融合中思考,收获巨大,感慨良多。
  上海市文联组织这次创作采风,意在让艺术家们去“开天辟地”的神话源头寻找和激活灵感,幸遇缪斯女神。此行中的艺术家,年龄跨度从40后到90后,均是“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的参与者,或为主创者,或为项目负责者,囊括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摄影、评论等各领域的艺术家和专家。由于团员们来自各个艺术领域,因此在采风过程中彼此激发思想火苗,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向度,在互相碰撞和启发中,创意不断。
  最直接的收获是,美术家现场速写,将灵动线条与眼前古物有机缠绕;音乐家随机谱曲,将思古幽情与现代哲思交相辉映;书法家潇洒挥毫,将碑帖古意与个人风格熔于一炉;诗人即兴赋诗,将胸中涌动与古诗格律巧妙嫁接……
  在中华人文始祖的发源地,艺术家们好像找到了根,也找到了灵感的源泉,一时间激情四溢。他们在旅途中侃侃而谈深入交流,在看完神话节目的深夜还不知疲倦地议论风生,他们对美景、美物、美食不但惊叹,更看到隐藏其后的文化底蕴……采风的视野滋润着艺术思维,当画家丁筱芳的麦积山即兴创作在朋友圈晒出后,“影帝”刘子枫先生情不自禁地留言:“这幅即兴创作充满着写生的活力,我相信这个构图、用色和灵气在他的画室里是出不来的。此图在气势灵感的基础上再稍作加工提炼,肯定是幅好画!”丁筱芳对此留言深以为然,慨言“气势”“灵感”之谓,确乎是击中要害,这完全是拜采风所赐。
  此景此情的刺激和感染,是“幸遇缪斯”的引发条件;而艺术跨界的交流交融,也是“易遇缪斯”的催发因素。此行的艺术家由于从事不同艺术样式的创作,因此彼此多了一份新鲜感,于是在随意的交流中,猝不及防就会激发灵感,拥抱缪斯女神。比如九零后作曲家龚天鹏,在某晚看到书画家恣意挥洒笔墨后,突然有如神助豁然开朗,他在群里真诚留言:“感谢今晚的书画前辈们。我这一周虽然显得开心,其实一直心事重重,因为我正在创作的一部人文主题合唱作品,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但今晚目睹的交流过程一下子推进了我,让我找到了灵感。终于找到了!现在终于可以带着幸福感安睡了……”与此同时,一路上与小龚同座的画家张培成,在互相深度交流后,仿佛脑海中也浮现出一幅一直以来想画却没画的作品,产生了创作冲动。这书画和音乐,并不具备技艺层面的融通,但怎么就互相疏通灵感瓶颈了呢?似乎匪夷所思。然而艺术创作正是在这种貌似“匪夷所思”中,突然间打通了经脉,让人顿然醍醐灌顶。“跨界”之谓,绝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其背后深入的机理,只有具备艺术思维的高手才能领悟。
  “文藝家在采风中易遇缪斯女神”的现象启示我们,人民的艺术家只有走进大自然与大人文的天地里,才能激发大豪情,创作大作品。这个“大”,不是空泛的体量之大,而是格局之大胸襟之大。中华创世神话原本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笔,关乎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伟业,我们的艺术家去神话的源头寻找和激活灵感,大大增加了“幸遇缪斯女神”的几率。噫嘻!采风采风,采的是八面来风,采的是无限精彩。这样的创作采风多多益善,盼望采风归来硕果累累蔚然大观。
其他文献
我的人生乐趣里,有一项是饭局。  好多年里,饭局的名声很不好,大概中国人的饭局多半累人,好多人要借饭局之名办事应酬接待,还有些人压力过大要借酒装疯,这种饭局当然不好玩。  我对饭局印象良好,大概一是因为无权无职,没人要求你,来往吃饭的全是朋友,所以吃饭很轻松。都是几个草民,平时做自己做惯了,完全不必借酒卸下伪装,就是轻轻松松吃吃聊聊。  二是长期在家工作,吃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休息。写完一天稿,
期刊
吃夜宵,是都市夜生活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喜欢夜生活的人来说,这甚至是夜生活中最富于乐趣的部分。种种“夜猫子”食客或孤身一人,或呼朋引类,在街头巷尾寻寻觅觅,寻找的不仅是可口的饭食,而且寻找可以消磨午夜孤寂时光的方式。有人把吃夜宵称作“消夜”,也是恰如其分的。而在某一僻静街角处,有一家小饭店,适时地从午夜十二点开始营业。午夜食客陆续到达这里,于是,在这家不大的小食店里,上演了一幕幕午夜人生戏剧,成为日
期刊
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主持人问一个小选手:你上台来紧张不紧张?小选手回答:紧张。  主持人接着问:那你怎么解决紧张?小选手回答:我的老师说,你就把台下的观众都当成大白菜。  全场的“大白菜”哄笑一片。  坐在大赛评论席上的两个教授被感染了,也扯起观众问题。著名小提琴家薛某说:我的老师教我,你上台就把观众当死人,你就不紧张了。  啊?“当死人”?我不知道堂堂教授是否得罪观众,反
期刊
人民日报刊文说,1937年7月29日清晨,住在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的朱自清接到朋友的电话:“北平的局面变了!”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不过三个星期。这一天起,北平沦陷,城内百万中国人流离失所。“一个大时代就要来临,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即将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的弟子前来辞行,朱自清激动地对他说。这一天,他为弟子题写了岳飞《满江红》的诗句,作为最珍重的送别:“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期刊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日前在沪召开。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市文联、市作協指导,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舞台艺术推进小组主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 去年,上海分别召开了四次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共产生了36部重点选题。2017年以来又出现了一批新的选题和新的作品。为确保从选题谋划到剧本创作有计划、有节点、有成效地务实推进,为上海舞台艺术精品佳作
期刊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把源于百姓口头的民间文学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加以出版,是保护民间文学、提高民间文学地位的重要方法。民间文学传播与保存的最大困难在于口头语言的随生随灭。如果没有文字记录,现场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知晓它的存在。因此,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必须从采集、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开始。  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刘半农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振臂一呼,全国响应。从此,原本局限于各地
期刊
日前,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佐临话剧艺术奖”颁奖典礼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艺术剧院正式拉开帷幕。现场从12位入围名单中揭晓了“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男/女主角奖”等奖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众表演艺术家——郑毓芝、许承先、宋忆宁、张先衡、朱茵、周野芒、徐幸、李建华等也作为颁奖嘉宾,共同亮相典礼现场。“佐临话剧艺术奖”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话剧大师黄佐临先生在1996年设立的,以弘扬黄佐
期刊
山西日报刊文说,一个人一生能封几次笔?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余秋雨推出新作《泥步修行》,面对读者,他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本书了。”他好像在自问自答:“别写了,再写下去谁看?虽然我的书很好卖。”看到这则消息,我的感觉是:余秋雨很有可能又要自打耳光了。在出版散文集《借我一生》时,余秋雨感慨,写那些文章纯粹“是一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岁月陡增”,因此明言要从此“封
期刊
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视协共同举办的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活动日前揭晓。经过近两个月自下而上的推选,评委会在严格程序、坚持评选标准的基础上,对16名候选人逐个进行评议,最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10名第九届上海“德藝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以及6名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提名。荣获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是:吕京、李振宇、
期刊
上海文联打造跨界融合平台的指引下,由上海市书协主办的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近日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举办,得到了上海篆刻作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稿作品214件。作品经过评审,最终评出优秀奖作者孙佩荣、周建国、舒文扬等10人,提名奖作者程建强、施元亮等10人,入展作者66名。展览同时展出了韩天衡、高式熊、童衍方、刘一闻、徐正濂等展览顾问、评委的作品,以及顾振乐、吴颐人、茅子良、陆康等特邀名家的作品,全面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