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是什么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主持人问一个小选手:你上台来紧张不紧张?小选手回答:紧张。
  主持人接着问:那你怎么解决紧张?小选手回答:我的老师说,你就把台下的观众都当成大白菜。
  全场的“大白菜”哄笑一片。
  坐在大赛评论席上的两个教授被感染了,也扯起观众问题。著名小提琴家薛某说:我的老师教我,你上台就把观众当死人,你就不紧张了。
  啊?“当死人”?我不知道堂堂教授是否得罪观众,反正听罢此言我的心里就发寒。你想啊,把观众都当成死人,那么他这个拉小提琴的岂不等于在墓地里或者在停尸房里拉丧葬曲的吗?那种阴森森的境地,手会不抖?人会不紧张?薛教授还能在这种境地拉好小提琴?反正我是怕鬼的,真是活见鬼了!
  眼下,不把观众当一回事已经司空见惯,更多的明星还嫌弃观众。比如唱过几首流行歌的某位明星就说,现在一些节目很可怕,教观众的就是傻吃傻睡穷欢乐。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为广大观众抱不平,不过很多节目确实是把观众当傻子。可是,观众傻吗?观众不会写本子,不会当导演,不会当演员,还不会当观众?什么电影值得花一百块钱买票去电影院看,什么电视剧值得天天半夜在电视机前守候着,他们其实很内行!
  另一位大明星更坦率,说话不绕弯子,他说:媒体不要小看自己,听众是猪,你喂他什么饲料,他长什么样子。持续喂他便宜的东西,他就变得很便宜。
  这话就有点深刻了,道出了文艺创作和观众审美之间的关系。谁都知道,便宜没好货,老吃便宜的东西,自己也会变得“便宜”起来——我来翻译一下,就是只懂庸俗低俗,不懂风雅高雅。
  很多明星深知观众的重要性。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一向口无遮拦,天马行空,一点都不惧怕相声权威,一点不在乎中央电视台,可是他一秒钟都不敢把观众不当一回事。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即使相声场子里只有两三个观众,他照样激情四溢地说相声,他的眼睛看出去,仍然是满堂前来捧场的观众。我想,唯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做到上台不紧张。郭德纲有今天的观众缘,可以说是那时候积的德。
  冯小刚算得上是中国电影界数一数二的导演了吧,他在研讨会和颁奖会上老三老四得不得了,可是面对观众他老老实实。电影《老炮》放映时,记者问他最要感谢的是谁?冯小刚说:我最要感谢的是观众,说明这个电影观众是很有水平的——这话是“很有水平的”,既夸奖了观众,也夸奖了他的《老炮》,全在不知不觉中。
  在刚刚闭幕的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大会上,殷桃获得最佳女演员奖,尽管她15年前就获得过白玉兰最佳女主角奖,但她发表获奖感言时依然谨小慎微:只要我站在舞台上或者镜头前,我都要记得尊重观众。
  观众其实是不容易尊重的,观众其实是演员隐形的大爷!
  美国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开演奏会,全场只坐了一半的观众,稀稀拉拉。他是不是大发雷霆把观众当成猪呢?是不是把观众当死人呢?或者把观众当大白菜呢?没有。演奏结束,波奇非常礼貌地向观众鞠躬,然后说:我发现这座城市的人都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这话既有智慧又风趣幽默,他的下一场演奏不爆满才怪呢。
  观众是什么?观众什么都不是。观众不是评论家,他们没有什么评说权,即使他们在自家的沙发上为演员鼓掌,哇啦哇啦叫好,演员和运动员也听不见,导演和主教练也接收不到。但是他们到不到你的场子里去捧场,就是他们最大的“牛”了。他们在电视屏幕上一看到“饲养员”的脸,一听见有人在“墓地”里拉丧葬曲,拿起遥控器换个台,他们也就这点本事了。可是,收视率就跳水了。你以为这时候电视观众到卧室去“傻睡”了吗?不,他们欣赏那些尊重观众的演员去啦!
  艺人是卖艺的,卖给谁?卖给观众!足球运动员是卖进球的,卖给谁?还是观众。观众和演员要好时,那是鱼水关系;观众和演员不要好时,那是油水关系。
  有个叫李静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必须冒犯观众》,这是她哗众取宠,这是她正话反说,她其实想表达的当然是“谁敢冒犯观众”!
  当然,牛气冲天的观众也大有人在。
  牛的观众是指那些走进剧场走进电影院,手里捧着一大桶爆米花,握着两三瓶拿铁的吗?是指那些穿着申花队的队服,手里拿着喇叭拿着队旗的球迷吗?都不是,都算不上牛。
  跟你讲一个“最牛观众”的事——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最牛观众”看电影时把裁缝师傅一起带去看电影,为的是让他的御用裁缝缝制出电影里明星穿的最新款时装!
  另一款最牛的观众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如那些走进电影院时手臂上挽着漂亮姑娘的小伙子。他们是去欣赏一部好电影吗?不是,是为了泡妞!一场电影看下来,屏幕上放的什么全然记不住。有道是中国电影院里情侣观众比重达到世界之最,此话我信。
  什么才是年轻观众看得进记得住的电影呢?什么才能让他们暂时忘记泡妞呢?可能是好莱坞超级巨片或者某些爽嗨的影片,不管是无厘头、瞎胡闹、这囧那囧,周星驰也好,黄渤也罢……都被他们用来释放和消遣,白天让经理骂得狗血喷头,晚上要到电影院把这口恶气放掉。
  有最新统计:现在很多年轻观众已经通过VCD、DVD和网络下载来观看电影和电视剧了,戴锦华教授称呼他们为“非观众”。如此下去,电影、电视、运动会、大奖赛的观众都将“隐身”,或令演员和运动员们哭笑不得。
  怎么办?有出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组织起“职业观众”。具体操作是这样的:给他们80块钱,请他们到现场专门起哄,大哭也行,瞎笑也行,捶胸顿足当然更好,高兴得昏死过去是要加钱的。
  这一招,叫演员和运动员们更加啼笑皆非!假牛奶、假食用油、假药、假皮蛋……现在有假观众了呀!
其他文献
1998年5月18日,我国新华社《每日电讯》发表整版文章,题为《文化大师素描》,重点介绍了巴金、贺绿汀、王元化、谢晋、杜宣和夏振亚等六位文化大师,其中这个末尾的夏振亚原来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科教电影导演,一下子进入名人之列,可见其声誉之隆,地位之高。随后,中央电视台以《中国影坛奇才——夏振亚》为题,全面介绍了这位集电影、文学、书画“三绝”于一身的“三栖艺术家”,更是引起广大观众的注意。一个不易为人们
期刊
当红演员、新锐导演、电影评论家、节目主持人、杂志专栏作者,归根结底,斋藤工的“关键词”始终还是电影。  “是电影将日本和中国联系在一起”  和中国人一样,日本人也讲究数字的意义。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今年举办到了第20届,旨在促进电影文化的交流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日本电影周也迎来了它的第12回,这一切,有意无意的,都让中日之间这场发生在2017年初夏的以电影为名的相聚显得特殊起
期刊
前一阵网上有一段爆红视频:一个男子对着马路对面某茶铺冗长的队伍、麻木的人群,带着唱腔、中气十足地高声断喝:“排排排,排三个钟头就为了杯奶茶,侬觉得侬的人生荒废了吗?”  这段视频在微信朋友圈里迅速发酵,许多人不仅完全赞同喊话男子的观点,而且对这种大胆而戏谑的“街头喊话”行为赞赏有加,这么喊一嗓子,提神醒脑,过目不忘,极具创意和震撼力。  批判现实也带着“玩”的意味,这就是这些年在上海流行音乐圈里“
期刊
在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有一台上海古乐团(Shanghai Camerata)演奏的名为“普赛尔与亨德尔——17-18世纪伦敦音乐”的古乐音乐会,引起了乐迷们的兴趣。近些年来,有不少欧美的古乐团来过上海,但以上海命名的古乐团,还鲜为人知。因此我怀着浓厚的兴趣欣赏了这台音乐会,令我惊讶的是,音乐会的主角之一、从上海留学美国的上海古乐团创建人高孟麟,不仅在音乐会上吹奏竖笛、演奏希塔隆琴(Chita
期刊
上影演员剧团的梁波罗长我一岁半,故称他梁兄。也许是受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的影响,剧团老老少少都称呼他为“梁兄”,或是直呼其名“波罗”。  今年春节一过,梁兄就成了网红。FM107.2上海广播特邀梁兄朗诵一篇散文《上海弄堂记忆》。梁兄的声音本来就好听,上海人讲“磁性嚇足”。这篇散文他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给文字平添了活生生的色彩,文中老上海弄堂里的“相骂”声、上海“切口”都被梁兄不断变化的方言、
期刊
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传递的方式变得愈发多样。随着以手机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信息小屏化传播时代的到来,视觉图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形式载体,因而表情包作为图像式信息传递的集大成者,一跃成为时下网络虚拟空间信息传递的最主要方式。然而,不同表情包的使用群体所呈现的不同情状背后是不同群体之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阶层的差异,其中具代表性的是掌握网络话语霸权的年轻世代对“中老年表情包”使用群体的嘲讽、排斥与放逐
期刊
顾飞简历(1907—2008)  著名女画家、诗人。原名慕飞,号默飞,生于浦东南汇,为著名翻译家傅雷之表姐。她早年随大哥顾佛影学诗文,毕业于南汇城南初级师范学校。1928年拜黄宾虹为师,专习山水画。抗战时期师从江南硕儒、爱国诗人钱名山。1934年,顾飞和陈小翠、冯文凤等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者参加各类艺术展,作品曾被选入柏林艺展。1944年,与裘柱常、傅雷等共同署名发起在沪举办
期刊
当然,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一袭黑衣、两鬓微斑的李杨导演,说这句话时有那么一瞬敛了脸上的微笑,双眸射出略有些凌厉的精光,随即又恢复笑容补充道,我认为自己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受邀参加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他住在毗邻淮海路的花园饭店,对闹中取静的宽敞花园和原法国俱乐部改建的巴洛克风格的裙楼很满意。适逢闷热潮湿的梅雨季,但他并不抱怨连续降雨使出行不便,稍有闲暇便想去看老房子。  采访的前一
期刊
我的人生乐趣里,有一项是饭局。  好多年里,饭局的名声很不好,大概中国人的饭局多半累人,好多人要借饭局之名办事应酬接待,还有些人压力过大要借酒装疯,这种饭局当然不好玩。  我对饭局印象良好,大概一是因为无权无职,没人要求你,来往吃饭的全是朋友,所以吃饭很轻松。都是几个草民,平时做自己做惯了,完全不必借酒卸下伪装,就是轻轻松松吃吃聊聊。  二是长期在家工作,吃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休息。写完一天稿,
期刊
吃夜宵,是都市夜生活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喜欢夜生活的人来说,这甚至是夜生活中最富于乐趣的部分。种种“夜猫子”食客或孤身一人,或呼朋引类,在街头巷尾寻寻觅觅,寻找的不仅是可口的饭食,而且寻找可以消磨午夜孤寂时光的方式。有人把吃夜宵称作“消夜”,也是恰如其分的。而在某一僻静街角处,有一家小饭店,适时地从午夜十二点开始营业。午夜食客陆续到达这里,于是,在这家不大的小食店里,上演了一幕幕午夜人生戏剧,成为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