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lu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迫切性。但比较文学由于其本身理论多元性、学科跨越性、结构跳跃性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有对比较文学学科认识的问题,也有教学内容、方法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并针对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本科;比较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07-02
  一、本科比教文学存在的问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进入我国的时间也不短,教育部已经把它规定为大学文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纵观其现状,就比较文学在本科院校的地位来说,相比之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几大骨干学科而言,仍处于从属地位。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仍显不够,各大院校一般只把比较文学列为选修课或必选课,鲜有将它作为必修课。同时,在本科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生培养上,目前各高等院校,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培养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生培养近几年来虽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纵观学术论坛和学者们的发言和讨论,学者们更多注重的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体制建构、本体论等的宏观探讨,以及对比较文学高级人才培养上的思考。而作为比较文学基础教育的本科教学却极少有人关注。比较文学概论课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是必要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先锋性和迫切性。“概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拓展理论素养、调整思维定式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为比较文学专业教育打下一个基础,是“入门”之课,使有志于深入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之前,对学科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对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模糊认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比较文学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用比较方法研究的文学”。这是大部分学生对学科名称望文生义的误解。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待其含义,但从学生的考查论文来看,诸如某某外国作家的作品与中国某某作家作品之比较,某某外国作家作品中的某一形象与中国某某作家作品中的某某形象之比较等。这种思维套路在形式上无可挑剔,问题在于,阐明论题是怎么来的,能够比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许多学生就说不出来了或者模糊不清。再加上近年来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化、泛文化的倾向,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和有些文章过于抽象空泛,使大学本科生对一些玄理式的抽象的理论探讨无所适从,挫伤了他们学习比较文学课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一
  国内比较通行的几本教材,主要有陈淳、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陈淳、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乐黛云撰著的《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明显地吸纳了国外学界不少的学术资源。这些教材大都是集思广益的产物,反映出撰著者们各自对“比较文学”教学项目的总体设定。但目前就本科比较文学而言,由于教材版本繁多,且各家对内容选择和编排体例不一,为教师的教材选取带来了一定困扰。其次,比较文学课程的主体内容繁杂,抽象理论知识较多,具体案例极少,特别是关于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类型等问题的理论知识庞杂琐碎,因此,学生难以及时接受和消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把握以及教学处理上的技巧,反映着教师对课程性质、内部结构和课程定位的理解,体现教师个人对比较文学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和学术个性。无论从教与学的哪一方来说,教学内容的恰当选取都是一个难题。再次,要完满地完成比较文学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任务,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一般高校开课的教学时数仅为30多节,如陕西理工学院的开课时数为36节,要面面俱到地讲授显然不可能,大多宛如蜻蜓点水似地粗粗带过,有些内容就不一定讲授得透彻。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取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
  内容确定后,教法是关键。该课程体系新颖,内容丰厚,对学生拓展理论素养、调整思维定式有特殊的作用。但其理论上的多元性、跨越性、宏观而难免空泛性的特点,与传统的“文学史”或“文艺学”类课程内部那种体系的整一性截然不同。因此,它对任课教师来讲,是一门充满变数和富于挑战性的课程,除个人的学识素养之外,教师需要对教材把握分寸、掌握处理技巧,更需要在教学的思路和方式上作相应的“转型”或调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用传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重理论轻实例,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比较文学课程本身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喊了多年的口号,但真正把它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之中,仍显得举步维艰。许多教师从教几十年来,教学方式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案例也不变,更不能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热点去讲解分析。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在于形式的追求,而在于内容的更新,在于一门课程的教学能不能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能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只有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所谓创新意义的培养才真正具备了可能性。
  二、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明确比较文学学科定位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入门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比较的意识与感觉”,初步确立打通的意识,建立“文学间性”的理念,形成一种开阔的眼光与审视。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打通和跨越为前提的学科,不仅要跨越国家和民族文学之间的边界,还要跨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在与非文学学科的横向坐标系上,进行具有颠覆意义的沟通和对话。比较文学的这种横向性、打通性和跨越性,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而且是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也不仅仅是传统的“纯文学”,而是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所以,学习比较文学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视野肯定会产生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飞跃。同时也有助于本科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深入理解“比较”的方法。   (二)科学遴选难易适中又不失体系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对国内比较通行的几本教材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掌握,仔细分析比较每种教材的特点与差别,针对教授对象的不同(本科生与专科生),选择出一本合适的教材,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教材的体例。即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教材为辅,不照本宣科。比较文学概论课的内容具有很明显的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教学科目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所不同。目前的实践证明,更具实用性的教材往往是“理论+实践”的,即既有理论框架又有范文实例的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本科生的教学要在36课时或40课时内完成教材上所有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迫求“面面俱到”,只能择其要者介绍。而教学重点应放在具体个案的举例与解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具体可感的知识。比如,对沉闷的“学科发展史”部分,由于它理论含量低,时空跨度大,知识点琐细,讲授时作个梳理和概述即可,“类型学”和“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等这些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作简略讲解或者由学员自学阅读。而教学重点应放在传授一些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上,如“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及“跨学科研究”等等。尤其是结合相应的经典研究范例,这些范例颇具理论深度,又生动可感,它能帮助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又能带动写作实践。
  (三)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针对比较文学概论课研究内容的层次性、理论性及跨越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一切可能调动的积极性”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比较文学课程的讲授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除了上述“理论”+“实践”的讲授方法外,讨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先设制一个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见解,然后集体进行评议,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讨论前学生必然会带着任务查阅相关资料,从而温习和梳理已经学过的内容,这对于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有着明显的作用。其次,布置小论文或提炼小提纲。每介绍完一种理论之后,就让学生作一次相关内容的作业,然后进行批改。比如,在宏观比较分析了中西悲剧观之后,让学生选择比较熟悉的具体作品进行详细比较,写一篇3 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如果时间紧,就提炼出较为详细的小提纲来。这样有理论、有实践,学生就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兴趣盎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课堂所学,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另外,也可给学生开列一些阅读书目,撰写和提交研读报告,也是不错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学生梳理思维路径,及时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困惑及评判的缺陷。
  总之,在比较文学教学实践中,针对比较文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对教学内容、方法处理上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而调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他文献
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教学专业发展概念、重要性以及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方面深入且详细地分析了维吾尔族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应用
【摘要】《机械制图》是机械、机电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模式因其明显的优势在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如何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实践表明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合理、适当的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十分有利于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模式 机械制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情走向。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管理带来巨大
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还十分不完善。如果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系统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社会
很少有研究从利于学业的因素入手探讨内地就学藏族大学生学业的提高。本研究即基于经验,以西藏民族学院学生为例,研究选取西藏民族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藏汉"混合管理"对学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管理上的创新,如何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如何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都是高校科研人员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人民政协成立60年来,伴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推进和民主监督机制作用的不断加强,民主监督机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对于推进社会
契约自由是传统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契约自由强调契约是当事人的合意,而合意又是当事人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契约即正义,它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但是,契约自由原则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
构建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必须以经济活动的逻辑构成为基础,从商品生产开始,层层上升,到达社会总资本运营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