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新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3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不仅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此,文章提出要通过弘扬高尚“师德”、彰显“学术自由”的理念等举措来重塑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 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宋清华(1969- ),女,山东胶州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021)董晓慧,苏州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苏州 2150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58-02
  
  197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tin Trow)教授在考察美国高等教育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的基础上,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英才(即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②。
  毋庸置疑,快速推进大众化教育的进程是我国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数量上有了快速的增长,而且还因量的扩张导致了其他方面的变化:人们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延伸;学生群体开始出现多样化,个体之间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日益突出等。所有这些都给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一、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古今中外良好师生关系的比较
  
  在教育学的意义上,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关系。这一关系存在着诸多侧面,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密切关联,它们相互依存彼此作用,从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由于在校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而教师数量限于各方面原因无法跟上,过大的生师比必然会导致人际间的陌生感愈来愈大,根本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教师们不仅要承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而且还要完成繁重的科研指标,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要求教师去悉心关照学生只能是勉为其难了。为了扩容,多数高校是多校区教学,空间距离的加大无形之中又阻隔了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而反观传统的教育,学生人数少,校区紧凑,基本上是一个校区,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和习明纳尔,师生之间有着很多的教学互动与情感交融,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启迪思维是十分有利的。从古代说,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弟子3000人,成就大业有72人。孔子说起学生来如数家珍,如“颜回乐而忘忧,子路勇气非凡,子贡有一定才干,却是个‘器才’”等。而他的学生对他也推崇备至,如颜渊就曾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大加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③”再拿离现在并不久远的西南联大来讲,其师生关系也堪称典范,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师生常常能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打牌、下棋……据考证,西南联大学生的很多学问就是在师生无拘无束的聊天中学到的。正因为有如此好的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当时的西南联大人才济济,从事自然科学的有:吴有训、叶芷孙、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杨武之、赵忠尧、任之恭、吴大猷等;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有:朱自清、冯友兰、吴晗、刘文典、费孝通、张奚若、金岳霖、陈寅恪等。这些教授要么是著名的科学大家,要么是文坛泰斗,真可以说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④。就国外来说,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有“喷烟”文化。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是师生闲聊:学生入学时,学院选派1~2名课程导师,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地点一般在导师办公室、宿舍或在校园的大小酒馆里,边讨论边喝咖啡,既轻松又和谐。在学生看来,“牛津导师所做的就是召集少数几个学生,向他们喷烟。被系统地喷烟,喷了四年的学生,就变成了成熟的学者”。教师只是点燃烟斗与他们闲聊,但正是这种导师烟斗的喷烟,喷给了学生知识,也喷给了学生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的主动性及对专业的兴趣悄悄地萌发着⑤。这表明:大学不但要在课堂中对学生传授知识与方法,更应该在课堂外通过广泛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情感,而不是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日益隔膜和由此形成的知识的“买卖关系”。
  
  二、重塑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要弘扬教师高尚的师德。实践表明,教师能否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者的崇高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夏 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扎根于“爱”的,有了心灵的交流,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等就有了坚实的基石。没有爱,教育就是空洞的,教育就不会取得成功。就现阶段来说,师德的高尚与否,集中表现为教师是否有爱心与奉献精神。当社会越来越趋向功利和浮躁时,教师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就愈发显得重要和珍贵。无数优秀教师的事例表明,如果教师有了对学生的赤诚之爱,就必然激发学生对知识与生命的热爱,学问也就会相应形成。阳光老师孟二冬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博士生导师,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给本科生上课时全身心地投入,备课授课一丝不苟;他甘于寂寞、潜心治学,为完成一部具有重大史料文献价值的专著,七年如一日,最后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他在一年之内经历了三次重大手术的折磨,但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积极向上。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孟二冬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全部凝聚在工作中。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看到了一位学者无比丰富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高尚的师德,会使教育充满爱心,会使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产生归属感,使求真的心灵受到启迪,求知的欲望被唤醒,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学生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
  第二,要树立“学术自由”的理念。西方经过多年的演进,大学的职能已拓展为人才的培养、知识的创新、技术的辐射等多方面,大学已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轴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坚守包括教学自由在内的“学术自由”这一理念。“学术自由”包括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
  雅斯贝尔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他看来,“学术自由是指学生和教师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科研,按照他们认为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学⑥。”学生是站在对自己负责的立场上,批判地对待教师的忠告,他们有学的自由。信息化时代以来,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大为拓展了,网络、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都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在某一方面甚至会超过老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并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就平时的教学与交流来说,最重要的是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保留自己的观点,不强迫学生盲从,努力实践“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信条。学术自由,除了意味着上述的尊重创造、不强迫学生盲从之外,当然也意味着教师教的自由。大学要实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发挥它的功能,首先就必须保障教师教的自由和学术尊严,不能人云亦云,跟着学生走。如果大学演变成“知识的买卖市场”,教师们要像推销员一样叫卖自己的课程,师生关系变成“知识交易”关系,那么被伤害的就不仅仅是大学和教师了,学生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这是因为自由的前提在于要保障其他人的权利不被伤害与剥夺。
  第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考评制度。如今考评大学教师的主要指标就是科研成果、项目、经费、获奖等,甚至一度走向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上博导、提高工资待遇,自然是挤时间拼命搞科研。有些教师几年如一日用一本讲义,不好好备课,至于教学质量则根本不关心;有的为了晋职称、搞项目,没有时间上课,就让研究生代课,或者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自己署名发表;当然给学生做学术辅导和有分量的学术讲座,那更是看个人良心了。而对于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质量、关心学生等软指标考核则无从谈起,学生对教师的打分有时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不影响教师的职称晋升和聘任。如此做法,学生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怎么能够对教师产生衷心的尊重和热爱呢?从小处说学生瞧不上这样的老师,在大学生心里已经失去了敬畏感;糟糕的是长此以往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要么在课堂上剑拔弩张,要么在网上对骂。所以要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引入学生评教是必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全程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对课程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当然由于课程教学的学术性特点和教学质量的潜在性和滞后性,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按照不同权重来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以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来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维护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要靠切实可行的教师考评制度来保证,这是建立和维护良好师生关系的根本。梅贻琦先生曾对师生关系作过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⑦。”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A].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②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回顾[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
  tablename=2038&infoid=33909,2007-10-17.
  ③叶铁桥.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N].中国青年报,2007-11-26.
  ④韩延年.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9.
  ⑤刘新生,胡长春.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EB/OL].http://
  www.cupa.com.cn/Article_ShowCeat.asp?ArticleID=1137,2008-02-15.
  ⑥Jaspers,Karl.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M].London:Peter Owen Ltd,1965:142.
  ⑦梅贻琦.大学一解[A].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2.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尽管高考制度也在进行改革,但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从学段上说,离高考越近,应试教育的痕迹越重,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就越严峻,进展难度就越大
[摘要]“企业会计实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设“企业会计实务”国家精品课程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文章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就高职院校“企业会计实务”国家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企业会计实务 国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便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活动中,综观各种因素,质量文化已成为对质量
分散式移频自动闭塞,由于点多、线长,主要设备都设置在区间里,施工完成后的试验工作非常不方便,然而正确彻底的试验是保证移频自动闭塞的关键程序,是缩短开通时间和保证正常
<正>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卫生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卫生综合效益显示什么特征?新的区域卫生规划战略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在兼顾国家、部门、单位和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
<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得到逐步理顺,不少省市和地区将部分医疗价格下放到医院管理,还有不少项目制定最高限价,在不突破最高
<正> 一、当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八五”计划开始,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已转向农村。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我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推行初级卫生保健,是保障农民健康,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目标的关键。一、农村卫生资
九江市是全国三个区域卫生规划城市之一,在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和统计信息中心的支持下,收集、整理、汇总与估算了1986~1992年的卫生总费用,并作出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1.前言上海通信枢纽在全路通信网的位置属局间枢纽(CI),起着华东地区的汇接作用。上海地区既有11个电话所,地区电话网由通信段中心电话所、上海站、河家湾、南翔分电话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