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也能造原子弹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3532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不幸的是,第一个学期结束,我的成绩惨不忍睹,几乎所有的学科不是D就是F。教务长决定把我降级为试读生,并宣布,如果第二个学期我再有一门功课不及格,就得卷铺盖走人。
  第二个学期一开始,我就强迫自己对所选修的学科产生兴趣。其中,我选修的一个学科叫做“核武器战略及军备控制”,每周三个学时。一个周一的早上,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迪森在课堂上跟大家讨论原子弹的问题:“原子弹的威力大家都知道,这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已经得到证明。你们说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那么制造一枚原子弹到底需要多少原料呢?”
  全班没有一个人回答。
  迪森教授一笑,继续说:“各位都知道,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原料是钚。要制造一枚低级的原子弹仅需15磅的钚。如果增殖反应堆被广泛应用,那么每年运送到美国的钚可以制造出几千枚原子弹。这些钚很有可能被盗走或在运输途中被劫走。”
  很多同学马上问:“这样的话,恐怖分子岂不可以自制原子弹?”
  “不可能!”一个同学反驳道,“恐怖分子没有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再说,他们也无法得到资料。”
  不可能?还是有可能?这个问题开始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我查阅了参考书,结果发现:一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说。恐怖组织可以轻易地从核反应堆盗取钚或铀,然后运用已经公开的资料设计出可以引爆的原子弹,而且,除了钚之外,别的所有材料都可以合法地从五金商店或者化工公司买到。突然,一个念头在我的脑中蹦了出来:像我这样连中等水平也算不上的物理系的学生,能够设计出一枚理论上可以引爆的原子弹吗?如果成功的话,我相信教务长肯定不会让我退学了。我决定去请求弗里曼·迪森教授做我的导师。
  “我可以给你指导。但是,你要明白,我参与的是政府的机密工作,任何绝密资料我都不能说给你听,我能给你提供的资料只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查到的。还有,由于涉及政府的机密,所以凡是有关原子弹设计的问题,我既不能回答‘是’,也不能回答‘不是’。”迪森教授淡淡地说道。
  “是的,先生。我明白。”我答道。
  几天后,迪森教授交给我一张书单。我兴奋极了,但一瞧上面所列的书目,马上感到失望。他列的都是一些普通核物理和当代原子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些都是一般原理的教科书,我原本还指望他能给我多一点指导呢。
  随后,迪森教授也只向我解释核物理的普通原理。如果我问及具体的设计或者数据时,他就会扫一眼我的图纸,然后把话题岔开。刚开始时,我以为他这样做是默认我做对了。为了确认这一点,我给了他一个错误的数据。结果,他看过后,又岔开话题。
  一个月后,我去了趟华盛顿特区。我听说那里有一份已经解密的核工程文献。果真,我找到了那份详细描述20世纪40年代初期最前沿的科学家都知道的原子裂变细节的文献。当我把那份文献放到迪森教授面前时,他很震惊。这让我确信,我肯定可以拿出一个有价值的方案来。
  要引爆一枚原子弹需要很多精确的配置材料,这些材料多数是如何引爆反应堆保护层外围的炸药。这些不同的炸药的排列则是制造原子弹的最高机密。而这也是我需要攻克的最大的难题。接下来的三个星期,我什么课都不上了。我不分昼夜地干着。我思考每一个问题:这枚原子弹的造价不能太昂贵,设计要简便,而且体积要小,小到能装进汽车的后备箱。我的设计实质上是在拼凑一个复杂的七巧板游戏。我每天都在浏览文件,寻找尚未解密的知识领域。一旦解决了那个板块,我就马上拼凑上去。
  离第二个学期结束还有三周,这个“七巧板”还差两块没拼好。一是要使用哪些炸药,二是这些炸药应该如何围绕钚排列。又一周过去了,这两个问题没有取得丝毫进展。我不得不重新审查我的整个设计过程。哦,上帝,原来有几个数据被我计算错了。
  还有10天时间,我又审查了一番整个设计过程。如果我的化学方程式正确,我的这枚原子弹的威力不会比投放广岛与长崎的那两枚差。但是,我必须了解要使用的炸药的性能。
  学期结束倒计时第9天上午,我打电话给杜邦公司(美国大型化学公司),找到了化学炸药部经理格拉夫斯。“您好,格拉夫斯先生。我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学生。我正在研究在一个球形的金属体内放置某种极高密度的炸药的排列问题。您能给我建议一种符合这一要求的杜邦公司的产品吗?”我开门见山地说。
  “当然可以,”他愉快地说道,“就您说的这种情况,我们公司的产品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密度问题。”
  我顺利得到了急需的信息。
  学期结束倒计时第8天下午,我拿着写好的论文直奔物理系大楼,闯入系主任的办公室。系主任停下手中的工作,像看怪物一样地看着我。我已经一个月没有刮脸了。
  “我有一篇论文请您看看。”我说。
  学期结束倒计时第5天上午。我再次来到物理系主任办公室。系主任不在,我的论文也不见了。
  “你是设计原子弹的那个学生吧?”秘书问我。
  “是的。”我答道。
  “系领导已经开过研讨会,打算把你的论文作为保密项目交给美国政府。”秘书盯着我说道。
  我差点儿没晕倒。好一会儿,我不知说什么,但心里响起一个声音:“我想我不会被退学了。”
其他文献
楼下不远,有个废品收购站。这是一个来自安徽的三口之家,租住在一个狭窄的车库里。这里。既是他们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堆满废品的仓库。每天经过,我都会看到他们俯下身子忙着整理收来的废品。偶尔,他们会抬起头来,一个友善的微笑,从沾满灰尘的脸上绽放开来。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他们,我总会想到“艰难”这两个字。我感叹着,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每当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总是用一个手袋装好,趁早晨上班的时候,顺
同学们:  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毕业以后,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时”。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是因为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典礼,使我仿佛回到了多年前我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时候,回忆起毕业以后的经历。在这个典礼上,我愿意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何在师友帮助之下努力求索的切身体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毕业,意味着完成学业准备迈步走向社会。在这个新生活的起点上,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对未来生活有一番想望,对
小有名气之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他们问我,曾经是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  其实,我生来就不是个守规矩的孩子。  母亲说,小的时候,我特别见不得白皮鞋。哪位叔叔或者阿姨只要穿白皮鞋来我们家,我铁定要想方设法把它踩黑。  我挨过不少打,甚至可以说,是父母的责打记载了我的童年时光。  后来,我迷上课外书,成天躲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看。当然,也是从那时开始,我迷恋上真正的写作。  只是,而今每每和中学读者
攀登时时难,坠落一念间  他被誉为“乐坛伯乐”,曾东渡日本,对艺术产业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六年后归来,创立北京万森文化有限公司。凭借《黄土高坡》《血染的风采》《笑脸》等捧红了一大批歌手。  不惑之年的他,声望、人脉、经济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佳境。但是他不滿足,认为自己是一个潜力无限的绩优股,值得巨资投入。于是,当有一些投资人找他合作,不安分的他迈上了一条新路。  从2001年到2005年。他一
那一年,他是带着兴奋与期待踏人红尘滚滚的都市,仿佛一步迈进梦想中的天堂。虽然是在建筑工地上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可他心里很是敞亮,觉得那些匆匆行人脸上的幸福,也有着他的一份付出,毕竟,许多楼房都曾留下过他的汗水。  可在一个夏日的晚上,这个他所热爱着的城市给了他平生第一道伤。他独自一人沿着清洁的街道散步,一天的疲累仿佛都飘散在晚风中。这时,在街尽头的拐角处,便传来呼救的声音。他跑过去,见两个男人正逼
我是白骨精连载
从枕边拿起一本书阅读。读不多久无端想起小时候冬天的夜晚。  每到冬天,母亲都会给我们准备好新拆洗的被子。被面印染着红色的碎花,粗布的被里,新絮了棉花。棉花是母亲从种在河滩地里的棉柴上摘下来的,细心挑拣出枯枝碎叶。拿到村东弹棉花的史家,母亲用碎花蓝布包袱皮包来,当天中午就忙着扯拽被面被里。把棉花装铺均匀,用结实的白线纫针缝好。在缝的时候,前两针母亲一定用捺在被面上丈量一下,缝出的针脚细密而匀称,针线
学历不代表能力,能力却能为学历添彩  他叫苗典武,今年24岁,是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2008年汶川大地震现场,一个个有着生命迹象的同胞被深埋在废墟下,各种混凝土结构虽然破碎。却仍与钢筋藕断丝连地连接在一起。为了防止二次坍塌,重型机械不敢使用,救灾人员只能用手去刨。学机械专业的苗典武知道,现有的大型破障器材十分笨重,不适合单人携带,而且需要动力支撑才能发挥作用。而现有的小型
平时,他过着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读诗书,无丝竹之乱耳;弹钢琴,窗外的天空蓝得仿佛要流淌出来。  这种素雅、清洁的生活,让他目光清亮,面容清癯。因为体内,没有太多的肉食果腹:因为l心里,没有太多的欲望追逐。无疑。他是一个热爱和崇尚环保生活的人。  然而,他又是一个冰炭同炉的人。影视世界中,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强大的爆发力,被他演活了,比如康熙大帝、越王勾践、末代皇帝、八王爷。每一个角色,都仿佛只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凄美、哀婉的小令。从中我读出了人在漂泊中的孤独与冷清,伤感、无奈与悲哀。然而让我把“漂泊与飘逸”这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联系在一起的人,却是那个鼎鼎有名的明末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  有位画界的朋友,收藏了很多名画家的画集和书法集,我闲时常常去翻看,从中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我很欣赏“八大山人”的画,笔法细腻如丝的山山水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