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各行业立体交叉高速发展时期,视觉艺术专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在思维、能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视觉艺术专业 立体化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国(1956- ),男,吉林松原人,北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吉林省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长白山画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长白山水画。(吉林吉林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09-02
一、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现状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各行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其走上立体交叉、协调发展的轨道,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壮大,尤其是视觉艺术专业在这种背景下更为突出,不但艺术院校大量扩大招生、扩建校舍,各工科、理科、农科和综合院校都增开视觉艺术专业,例如美术、设计、造型雕塑、陶艺、数码传媒、装饰、动漫等专业,使视觉艺术专业空前繁荣与“火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对视觉艺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艺术市场的繁荣需要大量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尤其是各市、县都有了电视台、报纸、杂志社,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等各行业都需要视觉设计人才。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富,学美术”。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来讲,这个专业确实是个好专业。原因之二是艺术类文化课成绩相对比较低,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家长也愿意让自己孩子接受大学教育,动员鼓励文化课偏低的考生报考该专业,从而形成了现在视觉艺术专业的空前火爆。从目前来看,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社会并没有这样大的人才需求量,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该专业,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的增加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天赋的学生经过努力可成为未来的设计大师、画家、教育家,一般的学生经努力也可成为美术教师、设计师、美术工作者,较差的毕业生也比一般人增加了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可成为和该专业相关的助理工作人员。就是作为改行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比一般员工要好得多,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以前一直是包分配,所以现在人们对部分毕业生改行或没有就业感到担忧,但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国际上很多学校毕业生改行或毕业几年没有就业,没有就业的学生需再提升和学习,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各层次视觉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来看,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后需要两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进入角色或专业工作状态。原因之一是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与方法及手段、环节、体系还在沿用多年前的陈旧套路,满足不了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在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理念思维上、能力上、专业素质与修养上全方位地进行训练与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立体化教育改革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立体交叉快速发展,我们教育行业应该先行。我院近年来进行了视觉艺术专业立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着重更新教育思想,使学生树立终身择业理念。一个毕业生仅有专业能力是适应不了社会行业发展变化的,还要有创新能力、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一个人仅靠一个专业在有些行业是吃不了一辈子饭的,要有终身择业的理念。在校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要以用为目的、以学为基础,做到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到学而用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要把教师主动地教变成学生主动地学,使师生角色互动互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早期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发展研究方向,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转入立体化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开放式立体教学。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未来视觉艺术专业培养人才,不但要有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要具备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跳跃思维等多项思维和职业道德。在能力上不但要有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竞争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为高速发展的社会服务的,必须从德、体、能、技立体培养、立体成材,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观念,把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及地域文化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
视觉艺术是反映时代政治、思想、经济生活、教育、审美观念的载体,例如唐代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宗教为题材,以庙堂气为上品;到了清代,以地域性文人画“扬州八怪”的书卷气为上品。优秀的建筑也是一样,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都能反映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思想与生活,反过来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影响着视觉艺术。我们不但要继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文化,还要以科学发展观念、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地域形成的文化积淀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立体化地去培养人才。没有传统教育思想与文化培养的人才是没有根基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培养的人才是没有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没有地域文化培养的人才是没有特色亮点与应用前景的。
四、立体构架、立体环境、立体授课,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在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量逐年增多,这和社会未来需求量和人才规格未必能成正比。从培养人才的战略上分析,我们把社会人才需求视为一个平面、培养人才的学校视为一个立面,只有平面与立面尺寸相等才能构成立体。计划部门应该提供相对准确的社会未来人才需求数量与人才规格,学校按着计划部门提供的依据,从定量及规格到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我们的视觉专业现在培养的人才量很大,有的人才会没有岗位,有的新行业会缺少人才,面对这种局面,我认为应该加强人才需求评估与论证,使毕业生学有所用。
在环境上,仅靠课堂培养视觉艺术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实用放在教学的最前列。例如环艺设计专业,在教学前把设计好的效果图与工程图给同学讲时,应该在这套图的施工现场或已完工的工程现场讲授,这样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画张作业都要按真实施工要求去做。再例如绘画专业,把创作与基础融入一个平台授课,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增加感受,结合教学一定把对名家名作的分析贯穿基础与创作课的始终,明确基础与理论课是为了创作服务的这一高度,所以我们以创作课为中心,把理论与基础和创作课形成立体授课,使理论与基础更有针对性,并升华了创作课,学生对基础理论课感觉不枯燥,并主动加强了课外基本功的训练与理论的学习。例如美术师范专业,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信息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实习提前一学年,分两期进入中小学进行实践教育实习,使学习与应用形成立体。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倡综合性、非线性、试验性、互动性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及教材选用上,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科系列课程中,大量引进前沿性的人文课程,从横向、纵向形成立体完善的学科结构。根据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精、新”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诸多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并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举,在精炼提升传统课程的同时,拓宽学科领域,增设前沿课程、实践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重。把总学分由180学分精炼到160学分以下,并在3个专业间打通6个门类的基础课,专业由原9个方向增加到12个方向。精炼课程,把基础课、专业课各形成一个大平台,在课程内容上把专业课与相关前沿知识及地域文化立体融入课堂。课前准备,课间、课后作业,论文与创作由教科办、教学督导、教授委员会全程立体监控,使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思考中学。立体育人是我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与竞争意识。
[关键词]视觉艺术专业 立体化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国(1956- ),男,吉林松原人,北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吉林省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长白山画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长白山水画。(吉林吉林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09-02
一、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现状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各行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其走上立体交叉、协调发展的轨道,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壮大,尤其是视觉艺术专业在这种背景下更为突出,不但艺术院校大量扩大招生、扩建校舍,各工科、理科、农科和综合院校都增开视觉艺术专业,例如美术、设计、造型雕塑、陶艺、数码传媒、装饰、动漫等专业,使视觉艺术专业空前繁荣与“火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对视觉艺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艺术市场的繁荣需要大量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尤其是各市、县都有了电视台、报纸、杂志社,工厂、企业、机关、学校等各行业都需要视觉设计人才。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富,学美术”。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来讲,这个专业确实是个好专业。原因之二是艺术类文化课成绩相对比较低,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家长也愿意让自己孩子接受大学教育,动员鼓励文化课偏低的考生报考该专业,从而形成了现在视觉艺术专业的空前火爆。从目前来看,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社会并没有这样大的人才需求量,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该专业,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的增加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天赋的学生经过努力可成为未来的设计大师、画家、教育家,一般的学生经努力也可成为美术教师、设计师、美术工作者,较差的毕业生也比一般人增加了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可成为和该专业相关的助理工作人员。就是作为改行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比一般员工要好得多,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以前一直是包分配,所以现在人们对部分毕业生改行或没有就业感到担忧,但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国际上很多学校毕业生改行或毕业几年没有就业,没有就业的学生需再提升和学习,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各层次视觉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来看,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后需要两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进入角色或专业工作状态。原因之一是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与方法及手段、环节、体系还在沿用多年前的陈旧套路,满足不了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在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理念思维上、能力上、专业素质与修养上全方位地进行训练与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立体化教育改革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立体交叉快速发展,我们教育行业应该先行。我院近年来进行了视觉艺术专业立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着重更新教育思想,使学生树立终身择业理念。一个毕业生仅有专业能力是适应不了社会行业发展变化的,还要有创新能力、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一个人仅靠一个专业在有些行业是吃不了一辈子饭的,要有终身择业的理念。在校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要以用为目的、以学为基础,做到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到学而用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要把教师主动地教变成学生主动地学,使师生角色互动互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早期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发展研究方向,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转入立体化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开放式立体教学。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为未来视觉艺术专业培养人才,不但要有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要具备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跳跃思维等多项思维和职业道德。在能力上不但要有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竞争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意识。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为高速发展的社会服务的,必须从德、体、能、技立体培养、立体成材,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观念,把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及地域文化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
视觉艺术是反映时代政治、思想、经济生活、教育、审美观念的载体,例如唐代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宗教为题材,以庙堂气为上品;到了清代,以地域性文人画“扬州八怪”的书卷气为上品。优秀的建筑也是一样,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都能反映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思想与生活,反过来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影响着视觉艺术。我们不但要继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与文化,还要以科学发展观念、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地域形成的文化积淀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立体化地去培养人才。没有传统教育思想与文化培养的人才是没有根基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培养的人才是没有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没有地域文化培养的人才是没有特色亮点与应用前景的。
四、立体构架、立体环境、立体授课,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在高校艺术专业招生量逐年增多,这和社会未来需求量和人才规格未必能成正比。从培养人才的战略上分析,我们把社会人才需求视为一个平面、培养人才的学校视为一个立面,只有平面与立面尺寸相等才能构成立体。计划部门应该提供相对准确的社会未来人才需求数量与人才规格,学校按着计划部门提供的依据,从定量及规格到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我们的视觉专业现在培养的人才量很大,有的人才会没有岗位,有的新行业会缺少人才,面对这种局面,我认为应该加强人才需求评估与论证,使毕业生学有所用。
在环境上,仅靠课堂培养视觉艺术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实用放在教学的最前列。例如环艺设计专业,在教学前把设计好的效果图与工程图给同学讲时,应该在这套图的施工现场或已完工的工程现场讲授,这样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画张作业都要按真实施工要求去做。再例如绘画专业,把创作与基础融入一个平台授课,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增加感受,结合教学一定把对名家名作的分析贯穿基础与创作课的始终,明确基础与理论课是为了创作服务的这一高度,所以我们以创作课为中心,把理论与基础和创作课形成立体授课,使理论与基础更有针对性,并升华了创作课,学生对基础理论课感觉不枯燥,并主动加强了课外基本功的训练与理论的学习。例如美术师范专业,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信息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实习提前一学年,分两期进入中小学进行实践教育实习,使学习与应用形成立体。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倡综合性、非线性、试验性、互动性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及教材选用上,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科系列课程中,大量引进前沿性的人文课程,从横向、纵向形成立体完善的学科结构。根据培养目标,本着“厚基础”“宽、精、新”的原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诸多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并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举,在精炼提升传统课程的同时,拓宽学科领域,增设前沿课程、实践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重。把总学分由180学分精炼到160学分以下,并在3个专业间打通6个门类的基础课,专业由原9个方向增加到12个方向。精炼课程,把基础课、专业课各形成一个大平台,在课程内容上把专业课与相关前沿知识及地域文化立体融入课堂。课前准备,课间、课后作业,论文与创作由教科办、教学督导、教授委员会全程立体监控,使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思考中学。立体育人是我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与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