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教育之本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不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而且也客观存在着一定的性别特征与性别差异。在目前国内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诸多人士意识到了“男孩危机”“女孩危机”的存在,于是乎,在教育界,继“因材施教”后,提出了“因性施教”的理念。
  定义
  “因性施教”主要指教育要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主动去塑造和发展每一个个体健康的性别心理特征,并完善和提高不同个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试水
  2010年,国内第一所专门为男孩量身定制的学校在江苏无锡进入筹建阶段。这所“男校”由无锡外国语学校和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携手打造,计划用3到5年时间,建设成为一所面向国际的男子精英学校。
  2010年5月,广东“珠海女子中学”称将推行“因性施教”“差异化”发展战略,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知性、平和、关怀、美丽”特质的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现代女子人才。
  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试行“因性施教”,每周安排一节课,男女生分别学不同的内容——男生,在操场上“疯”,打球、玩障碍跑;女生,坐在教室里,学礼仪及针线活儿。
  2011年,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就小学生性别培养教育进行探索和尝试,将每年五月的第三、第四个周五分别设定为“女孩节”和“男孩节”,组建专家团队尝试设计分性别的课程,从小学生性别发展的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完善和改进现有对学生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2012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在“两会”中针对现今学校中出现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的现象提出议案:“如今中小学男生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同龄男孩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落后于女孩,但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使男生过早被边缘化,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男生个人的发展。因此不仅要‘因材施教’,还应确立‘因性施教’的教育平等观。”
  ……
  
  一、性别差异背后的重重“危机”
  近两年,“因性施教”逐渐成为教育界的新兴话题,一些中小学也已开始将这一元素加入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上的“男女有别”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喝彩声、抨击声此起彼伏,部分网友甚至认为“因性施教”的提出完全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因而否定“因性施教”的可行性。然而,我们必须站在中国国情和教育全局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因性施教”的提出的确是因为日渐凸显的“男孩危机”,但这并不代表无视了同样存在的“女孩危机”,女孩同样值得引起重视,只是现今社会,男性人口的比例日益膨胀,“男孩危机”成为性别危机的主要表现也是情理之中。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不管是“男孩危机”还是“女孩危机”,教育在性别这把天平上已经逐渐失衡。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追本溯源应是首要之选。
  1.学业危机:与生俱来的“特点”变“缺点”
  男女有别,本来就是天性使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男孩体内的血清素和杏仁核含量都远远少于女孩,而这两者恰好是帮助人类控制冲动、调节情绪的生理因素,因此,男孩会显得比较好动、控制力较差。性别差异使得女生在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这恰好成为了女生进入“优生”行列的金钥匙,而男生好动的天性却被当今的教育模式看作是“缺点”,是“不听话”的表现。自身的天性受到压抑,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对学习的排斥心理。可以说,性别差异使逆反期的男生更容易引起成年人的反感和忽视,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更多挫折。正因如此,中小学阶段的男生易出现学业危机。
  2.心理危机:学校师资性别失衡,家庭教育榜样缺失,男孩终身“缺钙”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人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的孩子基本上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形成性格。但是,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孩子们都是在女人堆里成长,这已成为男孩缺乏阳刚之气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人左右,其中男性63034名,但真正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不到10000人,比例仅为1%;而日本幼教的男教师比例约7%,美国的比例最高,约10%。一方面,在长期女性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下,男孩通常缺乏阳刚之气,不仅言行举止会出现女性化倾向,就连想法也少了一份男性应有的刚毅。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园女老师的性别心理的偏见阻碍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老师通常会用诸如“听话”“乖巧”之类的标准来衡量小朋友的表现,这对于幼儿阶段好动的男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而男教师通常会对男孩的调皮、好动抱以宽容的态度,也能对运动、科技、理性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加以引导。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由妈妈、奶奶或保姆带孩子,“父教”的缺席让男孩的女性气质越来越明显。父亲是男孩子第一个男性榜样,是不可替代的。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父亲不严自威,父亲代表一种规则、威严。然而,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由于工作、应酬、生计等原因在教育中缺席,孩子自然少了向男性榜样学习的机会,加上母亲通常比较溺爱孩子,这势必令多数男孩子终身“缺钙”,少了阳刚气,多了“娘娘腔”。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在《拯救男孩》中阐述:男孩子要从榜样身上学习宽广和包容,学会坚强和果断,感受男子汉的气质,学习成为一个男人。因此,缺少正确的男性榜样,将会给男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3.教育危机:应试体制终成“凶手”
  有数据显示,我国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其中5000万属于“差生”,“差生”中80%是男生。可见,男生正面临着严重的学业危机。
  实际上,性别差异的存在使得男生和女生在不同的领域中各有优势,比如男孩子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很强,女孩子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力和敏感性强。然而,女生在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优势恰好符合当前教育体制的考核标准。因为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为主,女生的记忆力好,能静下心学习,所以考试成绩就比较好,而大学考试仍沿用了应试体制,所以女生在大学也有一定优势。但长期沿用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由一种现象演变成了一种危机。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压制了男孩的优点而放大了其缺点。男孩爱奔跑、爱运动,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男孩一天至少需要4次较为充足的课外活动,但现在有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奔跑,甚至拆掉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男孩本能的运动需求没有机会在校园里得到释放,他们喜欢竞争和冒险的特质得不到重视。好动的男孩成了违反纪律的“问题儿童”,被老师看不起、被同学看不起,因而深感挫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唯成绩论”等单一评价方式使男孩在学习上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在学校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这势必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男孩的学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在其身上的反映。
  4.舆论危机:性别观念模糊,大众媒体推波助澜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向导,它所表达的性别观念对受众有着潜在而强烈的暗示作用。自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一夜走红,选秀节目日益泛滥,加上近年来日韩唯美主义的电视风格的影响,全国立刻掀起了一股追捧中性化的热潮。中小学生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媒体中极力渲染的性别模糊的观念对其性格养成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开始追捧“中性美”,女生留短发,男生戴耳钉,“帅女”“花美男”“伪娘”等新兴词语层出不穷。人们在适应和接纳这种中性化审美观的同时,也开始为未成年的中小学生群体的性取向问题而担忧。可以说,电视娱乐传媒中出现的这种两性模糊化现象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寻找“因性施教”之密码
  在对性别危机的缘由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让教育中的性别天平恢复平衡,以保证孩子的个性发展?关于教育人人都有发言权,于是,在微博上,人们针对“因性施教”以及如何“施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狼爸:狼爸一直认为家教不分男女。至于学校教育我不太懂,但凭我四个孩子及我亲手调教过的几十个孩子的表现,我认为不必要因性施教。原因很简单,男孩子出问题的原因不在学校教育,而在家长,品格、性格的磨炼在家庭!父教缺失,父亲不真正爱母亲才是男孩失阳刚之气的真正原因。把“奶嘴男”交给“狼爸”吧!
  慕容-飞-雪:两会代表提出“因性施教”,这样男孩才能找回阳刚之气吗?教育应分性别,但不是简单地将男性定位成阳刚,女性定位成温柔。一个幸福的人,应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并相互融合。一个教育体制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使男孩、女孩的生命状态都最大限度地舒展。
  心理学老师魏广东:男人过多男性化,女人过度女性化,都不是好的。有调查表明,偏中性的人在婚姻中更容易幸福。事实也是如此,男人必然也有女性细腻的一面,女人也有男人豪迈的一面,没有绝对的、纯的。过度强调男人的男性化,会压抑其内心的女性韧性的一面,过度刚强,反而易断,脆弱。
  段琦老师:错不在男女,而在家庭,在学校,孩子从小到大陪伴他们的有几个男人?错不在男女一起,而在于是不是在乎人的发展。错不在统一标准,而在于拿着标准的人是用心看孩子,还是用标准看孩子。
  (以上观点均来自新浪微博)
  尽管在“因性施教”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这之中存在着共性,那就是要寻找性别危机的密码,实现教育在性别上的和而不同,既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又要保证教育的平衡发展。
  1.家庭校园两手抓,保护孩子个性发展
  (1)填补父教空白,实现家庭教育的平衡。父亲是男孩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再忙碌的爸爸都有可能做一个好爸爸,父教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男孩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责任感,要有理想、远大的志向。父亲一定要为孩子输入这个观念。父亲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不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天性;注重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亲可以和孩子交心,在家中民主地讨论问题等。研究发现,良好的男性榜样有利于培养男孩的坚强、独立、责任感等阳刚气质,而女孩子会因此变得更加有理想、有理性的追求。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母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中和父母的教育,母教能发展孩子的亲密性,父教能发展孩子的独立性,两者缺一不可。
  (2)适当扩大男教师比例,实现师资平衡。相关部门要积极解决教师队伍“红色娘子军”的现象,国家政策要鼓励男教师多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平衡教师性别比例。社会各界要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改变闭塞的传统观念,给予男教师支持。学校可为男教师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安排有经验的女教师与男教师搭班,做到男女互补,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2.教育教学多元化,培养学生性格养成
  (1)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需尊重孩子的性别差异,研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校一方面要尊重男孩喜欢竞争、对抗、刺激和实验等的兴趣差异,设置一些适合男生教育的策略,开设诸如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上注重发挥女生的语言优势,让她们多接触一些文学类、语言类的课程,文学、语言的熏陶对提升女生智力、丰富其情感大有好处。
  (2)评价标准差别化。教育必须实现男女平等,但教学要求一样并不意味着公平,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区别对待学生的表现才是实现公平的明智之选。学校应该探索新的教育评价机制,让男、女学生的优势在学习中均得到认可。因此,学校应认识到男女学生的独特之处,差别化对待男孩与女孩,学会接纳并欣赏他们之间的性别差异。
  (3)教学环境和谐化。“因性施教”并不意味着将男生和女生完全隔绝开来进行教学,而是要在尊重他们之间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采用“闭关锁国”的策略来实行“因性施教”是不可取的,这必然导致学生的性格扭曲。因此,教师还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男生和女生能较好地沟通交流。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3.督促大众媒体,把握舆论导向
  大众文化之所以“大众”,是因为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娱乐时代不仅对社会公民个人提出了信仰上的要求,更对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提出了信仰上的严格要求。电视媒体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必须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发挥“意见领袖”这一重要作用。
  随着媒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节目不得不靠迎合大众口味来提高收视率。但是当大众审美观过于娱乐化而导致群体行为失范时,电视媒体必须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引领社会思潮,把握舆论导向。大众审美追捧“中性美”是审美兼容并蓄的表现,但是媒体不能因此而将其夸张化甚至低俗化,必须以合理的方式为舆论走向把关,在客观反映事实真相的同时,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文明,促成社会和谐发展。
  
  三、百花齐放,和而不同
  有网友说:“因材施教都没有完全落实,还谈什么因性施教?”的确,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必然伴随着争论。面对这一现今教育中日益凸显的性格危机,我们应对其产生的社会缘由进行全面而深层次的分析,形成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而不只是停留在偏激或盲目的认识层面。
  提出仅仅只是开始,我们不能因为路途的荆棘而停止前进,更不能片面地认为“因性施教”是助长大男子主义的气焰而否定其可行性。在男性比例日益膨胀的中国,“因性施教”的尝试也许是非常及时的、非常必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在教育界同样应该适用。至少,这样做能够给男生、女生还有他们的家长们提供一种选择的可能。有选择机会的社会,也许比整齐划一的社会更和谐,更符合人们生存发展的不同需要。不管这项提议最后能否通过,我们都应承认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这便前进了一大步;不管是“因材施教”还是“因性施教”,我们都旨在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体制,最终达到个性与共性相互融合的理想境界,这便是教育之本。
  
  (策划编辑:蹇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而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一幅挂图、一个游戏、一盘磁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的求知欲,于是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幼儿园的教育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有了意愿就有了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主
从2007年至今每年12月,都有20位来自湖南最边远贫困地区的优秀乡村教师被邀请到长沙运达喜来登酒店,参加盛大的颁奖典礼,接过总计55万元的现金奖励。怒放的鲜花、如潮的掌声和现场激情的赞美,一齐献给了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也献给了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默默无闻的群体。他们在那一刻从三尺讲台的主角变成了璀璨舞台的焦点,享受着平生最尊崇的礼遇和最隆重的礼赞;他们的感人事迹还被拍成电视短片,于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
2010年6月,保靖县与香港郭氏基金会签订协议,就开展2010年下半年全县中小学校教师培训达成共识。   2008年8月,香港郭氏基金会投入资金近40万元,帮助保靖县培训了888名中小学校班主任教师,切实提升了该县的中小学校班主任队伍素质。此项协议,香港郭氏基金会共为保靖县提供资金321860元,涉及幼儿教师、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及团队干部培训,为进一步提升该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
当你身边有人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你会对他们常说的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经常举的例子便是爱迪生。但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毕竟不多见,而经得起失败,并能从失败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事实上这句话除了安慰作用之外,就只剩下麻痹作用了。所以这句话并不能成为大多数人的成功法宝,倒是成了许多人碌碌无为的推辞。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心智还不完全成熟,这时候就让他们具
根据省级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教学计划,2010年4月12日—20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第十一期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41人,在上海进行名校管理现场研修。  学员们分成四个见习小组下派到上海市实验小学、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洵阳路小学、新黄浦实验学校进行跟踪研修。通过听取杨荣、程华、朱乃楣、王洪伟等知名校长的办学经验介绍,与学校行政班子、教师、学生座谈,查阅学校资料、文献,直接参与管理
复习课难教,上不好的话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小学英语总复习,要遵循“基本学习策略”,扎实把好学生的六个关,采用多样的复习方式,做到教学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把握复习六大关,发展学生基本技能  1.过好单词关  单词学习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小学阶段必须“四会”掌握的单词有几百个之多,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
现在的教师真难当!有很多教师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每天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仅仅要教书育人,还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考核,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诸多压力。请看下面一则“招聘启事”:  寻找有大学文凭,愿意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却不要求相应报酬的人。他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他的管理者不欣赏他,他的客户不欣赏他,其中的许多人甚至不愿与他接触。他不介意所需资源匮乏,不介意服务设施短缺。他同意承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腐败思想的一部分,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人们痛恨和鞭挞“官本位”思想。但是,古代文人常常利用人们的这种“官本位”意识,为文学创作服务,强化感情色彩,加强表达作用,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就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联系语文教材作些粗浅分析。  让我们以初中传统课文《陌上桑》为例,为方便分析,录诗如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
育“趣”养“志”的体育课堂说的是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堂调动和培育学生强身健体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顽强意志和健全人格。这种“趣”具体有体验生命活动的舒适之趣,与他人协作的和谐之趣,获得知识的满足之趣,技能提高的惬意之趣,战胜困难的超越之趣,自我达标的成就之趣,被人认可的自豪之趣,等等。这种“志”具体有以体育促进个人快乐发展的愉悦情志,增强体力和智力的顽强意志,强身健体而战胜困难的斗志,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写照。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一篇久经传诵的佳作,被历代评论家赞为“自是千古绝作”,它给诗人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作者因而被称为“《长恨歌》主”。  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讥明皇迷于女色而不悟也”;第二种认为是歌颂李、杨坚贞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