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治理中的心理策略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时代是一个日益变化,危机不断出现的时代。面对诸多自然以及人为的危机,政府应当担负起解决危机的领航者,正因为如此,现代政府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危机的治理过程又离不开人,需要政府人员、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所以在面对危机时尤其需要重视“以人为本”,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特别重视心理上的满足。
  关键词:危机;治理;心理;心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125-02
  
  1 危机中的心理问题分析
  
  1.1 认知不合理,安全感缺失
  “所谓认知,就是指个体带有自己主观心理特点对于社会的和物质的环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 对环境的认知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注意、暗示等心理活动实现的,当这些因素当中的一个或几个出现错误时,就会影响到正确认知。处于危机中的人们很难做到冷静、客观地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往往夸大环境的威胁、过度关注一些细节,这是造成心理或生理问题的根本原因。震区的群众发现地震强度超出他们的估计,就会因为无法在经验之内判断震情而产生恐慌。因此,在危机出现时由于不合理认知,最直接的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心理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越是低层次的需求,人们越迫切希望得到满足。危机伴随着对生命构成的威胁,这也是人们产生恐惧的根源。在危机之中,很多群众失去理性,他们有的抱怨,有的愤怒甚至有的通过暴力手段进行发泄。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全感的缺失。
  1.2 角色意识偏颇,依赖性增强
  角色是与某一特殊位置相联系的,体现了身份、地位,不同的社会成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危机的到来使得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社会中各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亦随之改变。面对危机,有些人选择了与之适应的角色,承担起应对危机、重建家园的社会责任;有些人在危机中变得麻木,失去了正常的角色意识,或者形成了偏颇的角色意识。
  地震灾区的部分群众在别人为他们搭建的帐篷里聚众赌博,吃着现成的饭却不能体谅工作者的辛苦。在一些收留灾民的医院里,还会看到医务人员不辞辛苦,为他们端汤送药、嘘寒问暖,而他们却满不在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地震灾区的群众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面对危机他们无法实现自身的完全独立,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和一些社会团体。因此,在不确定性危机面前,他们的依赖性增强。
  1.3 差异性凸现,心理需求歪曲
  危机之中,人们之间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一方面与受灾的程度以及所处的层次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与各地的习俗文化相互关联。重灾区的群众所遭受的财产和人身损失相对更严重些,很多人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相比于其它地区的同龄人或同层次的人,他们所感受到的不公平更为强烈。原本他们可以有很好的工作、家庭,过着一家团聚的幸福生活,可是在危机面前,这些都突然间成为泡影。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失去的财富,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
  心理需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正当而且必要的。尽管灾区群众低层次的需求尚不能满足,但是他们同样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高层次需求有强烈的渴求,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社会群体的尊重,同时渴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但是,由于危机所造成的差异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寄希望于短期的结果,不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或者他们觉得单纯依靠自身的努力可能无法在一定的期限内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情绪要求与理性认识间存在激烈的冲突,对自我意识控制方面出现了偏差,原本合理的心理需求变成了不健康的歪曲的心理需求。本质淳朴善良的人有可能成为抢劫、杀人的人,廉洁的领导也有可能因此沦落为贪官。
  
  2 危机治理中的心理策略
  
  相对于管理而言,治理这个词更准确地表达出解决危机的方式。我国学者俞可平在《治理与善治》中详细地阐述了治理理论。简言之,“治理”就是讲求政府、个人与团体之间的互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在处理危机时,有必要依靠三个行为主体共同作用才能有效应对危机。
  2.1 信息公开,提高认知水平
  信息越公开、透明,认知不合理以及安全感缺失的程度就会越低。人们在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条件下要比知道具体情况更加恐惧。因为,对信息进行封锁,不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势必造成群众对危机的认知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加剧公众的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危机的处理就显得困难、被动。同时,及时公开信息还可以增加公众的参与,汇聚民智、集思广益,促进科学决策。
  一个认知水平低的人,很容易产生不合理认知,易于接受不良社会意识的影响,也易于产生偏颇的角色意识,难以自发地产生自律行为。因而,想要解决不合理认知和偏颇的角色意识首先必须提高其认知水平。如果说信息公开是一个外在的必备条件,那么提高认知水平则是内在的必要准备,使对事物的判断更为理性、准确。提高认知水平需要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素质;需要培养人们的个人品格,培养处乱不惊、明辨是非等能力。
  2.2 “身先士卒”,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
  古语“身先士卒”是指行军打仗的将军在战斗时冲在最前面,以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这对于应对危机以及激励大众是非常有效的,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温家宝总理在得知灾情的第一时间就乘飞机赶赴汶川,指导当地的抗震救援队紧急实施救援。总理的“身先士卒”给予当地的群众和各级领导莫大的激励,这使人们对政府和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危机的治理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危机中,人们的角色意识不是很明显,很多人表现出沮丧、抑郁,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他们需要榜样站出来激励他们,使他们从依赖中走出,用自己的双手绘制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必须要使“身先士卒”的内容得到遭受危机人群以及广大群众的认同,并转化为情感和信念时,才能充分发挥指导和调节行为的作用。
  2.3 公平优先,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
  制度层面的保障是最根本的,只有让人们在危机中确信可以依靠政府和社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危机,确信可以获得某种公平。不公平是危机产生的一个最大威胁,所以公平优先是危机下制度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意识是个人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意识。它主要是通过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亚文化等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制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意识,不良社会意识会对制度会产生一种阻碍,破坏了共同的价值认同。因此,良好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文化的很好体现,为制度的公平提供有利条件,是公平的保障。只有在良好社会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很好地实现一定的公平,才有利于歪曲的心理需求得到纠正,实现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2]丁茂生.管理心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林秉贤.社会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生活化教学成为政治教师的一种课堂追求。教师们试图通过带有生活特征的情境来让学生体验生活片段和演绎生活角色,帮助学生搭起从书本知识迈向实际生活的
师生对话唯有通过相对有效的策略,方能真正达成师生对话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大量教学课例的观察,笔者以为,要使师生对话得以有效实施,在师生关系的处理、对话话题的处
x—window是一种风行于类Unix系统的图形界面。而Linux作为Unix的一个“分支”。它的x—window到底如何呢!以下就由我来你进入x—window的缤纷世界中.真正去领会Linux的绚目光
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部署要求,玉溪市委高度重视,市委办、市委宣传部制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玉溪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为了贯彻实施“十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加速基础软件开发人才的培育等相关政策,配合国家863计划对基础软件的创新、开发、教育等机制的推广建设,共创软件联盟对北京
从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设施来看,设计中的普及性意识不够,即对城市环境设施所必须具有的共性方面有所缺乏。另一方面,个性的体现少之又少,很多城市呈现出“千城一面”的面貌。一个
几年来,国际贸易理论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基于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传统贸易理论已逐步让位于新贸易理论,拟从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介绍了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和
863动态:2002年2月9日.863联办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了“863计划领域战略目标论证座谈会”。科技部马颂德副部长.各领域办公室负责人、各领域专家委员会正副主任、主题专家组正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