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熬茶(散文)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te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大业五年的六月天,隋炀帝抵达祁连山南麓的金山驻罕处,时已黄昏。侍膳官双手奉敬上一碗温郁馨香的粥茶,炀帝啜饮而下,顿觉征尘滤净,心胸宽泰,氣血调和,不由得龙颜大悦,即命厚加赏赐。就连来自湟水岸边、长宁堡一带为隋朝大军引路砍柴挑水烧火的服役们,也沾了不少的光,有幸见证了粥茶的神奇功效及熬煮方式,并悄悄地看在眼里,默默地记在心上。尔后与留在青海戍边的将士平素意会,日日提要钩玄,月月探赜索隐,年年研省盘究,又一传十,复十传百,慢慢地将粥茶流布于青海的山房河居之地,犹如阳光雨露下的禾苗茁壮成长,在青山绿水间,演化为青海样本意义且具有草根化的名号:熬茶。
  熬茶自隋唐以来,基因组逻辑结构和程序性表达并无明显变异。粥茶的作料稍重,盐、葱、姜、枣、茱萸、薄荷等与茶混在一起煮,意在用刺激性调味品掩盖茶的苦涩。相比较而言,熬茶就显清淡些,只有茯茶、盐、姜、草果、花椒、荆介,但仍可清晰地看出粥茶的面目形态。
  熬茶一词作为充满青海色彩的独特描述几乎人人皆知,熬茶一定要用青海话说出来,才有味,这熬字须发nao音,如此更能逼真地传递出熬茶所蕴含的低调与自矜、粗犷与放达。熬茶以其朴素的个性特质引领着青海饮品的流行文化,并被崇尚为一种潮流,奔涌向前。
  毋庸讳言,熬茶的上一辈,注定是皇家贵胄的名馔,出席过豪门盛宴,躬践过官宦排场,见识过大世面。只是朝代的更替,岁月的擦划,茶道的演进,器局渐渐小了些,身段也不得不降下来。熬茶整日与柴米油盐斡旋,在平常的日子里随遇而安,充满了烟火味,更不争宠,也不失意,热热乎乎的,真真实实的,贴心又贴肉,尤其善于与自己讲和,与生活厮混。在酸菜粉条、花菜、尕面片、狗浇尿、土豆丝的有机搭配中,铺陈经久不衰的茶与饭的乡土主题系列,终成青海人从舌尖到心尖的传奇经典和流年记忆。
  土生土长的熬茶难免有一股子草木味和土腥气,闻起格外亲切,不疏远,这乡土气息源自于茯茶、盐块或水,透着田园牧歌的真实感。泛红的汤色,在饱满充实的调子里流动着艺术的想象力,呈现诗意动感。静默的温情,用眼睛能打量出深浅,伸手能触摸到温度。令人动容的力量难以言表,禁不住让人心扉洞开,悠然自得。对生活的关切以及对自然的尊重,打开方式简朴而纯粹,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据说,闲却的好茶者专门查了古典,翻了旧书,欲寻熬茶的底版,功夫不负有心人。清《茶余客话》记载:古人煎茶必加姜盐,今内廷皆用熬茶,尚有古意。《红楼梦》中常见的句子有,该焖些茯茶喝。敬茶的先敬一盏茯茶。去焖一壶茶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用意在于表达传统的来历,其实也大可不必。一碗熬茶,喝与不喝,千年的温暖就在那里,喜与不喜,一生的守候就在那里。熬茶是个好东西,品无虚妄,故不掩饰,质无改变,故不妥协。不必在乎懂得多少,反而越喝越懂,遂成知己。渐渐喜欢了,便甘愿成其囚徒,终身追随。这也许便是熬茶之魅。
  熬茶的讲究,全在茶、水、柴、器四个字上。千百年来形成的惯例和经验弥足珍贵,但却少了繁文缛节,不苟且,不啰嗦。在茶的多样化形态面前,熬茶受限于单一性选择,多少有点儿遗憾。茶马互市以来,食肉饮酩之民,莫不好茶。从明朝开始,河湟一带皆以茶马为羁縻。熬茶一向对陕西的官茶情有独钟,早与泾阳伏天发花的茯茶结下不解之缘,直到如今。这看似体现了一种老派的风格,实质在于恋旧,是对历史的深切眷顾。当然,后起的来自湖南的茯茶也是重要的选项,上世纪50年代以来,湘砖茶还是深受欢迎的。熬茶用水以山隙流泉为佳,清澈甘洌,绿色环保,其他如沙泉、土泉、河湖之水,虽说也有流动性,但皆逊一筹。熬茶所用的柴火,以阴坡的树木最为上乘,其质坚硬,其焰浅蓝,其火持久,烧透后仍呈块状,敲之有声,这一点阳坡的树木赶不上。至于器具,则宜于陶罐煮之,瓷碗盛之,可矣。以茶水柴器四字方针为指导的熬茶,既可作为食品的地方标准,也必然成就熬茶的国际标准。
  于尘世偷得闲暇时光,来一碗熬茶,心情放松,盘膝而坐,默习茶理,吸香啜味,美好的感觉油然而至,入口轻,触舌软,过喉滑,唇齿香,咽味厚,腹内甘。这种感受异常奇妙,极易让人心生迷恋,陶然沉醉。熬茶气场荣华,阵容富贵,生动鲜活的灵气,平和中庸的正气,慷慨激昂的义气,都在胸腹间汇聚升腾,可觉悟,可养德,可兼济天下,何其壮美之致。若婉约如浓睡不消残酒,或豪放如醉里挑灯看剑,睁眼清晨,起身阳光,只消一小碗空口茶,瞬间心明眼亮,神清气爽,几丛海棠依旧,一柄剑气凌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在体力劳动、精神生活乃至消费活动的概念丛中,难免产生价值冲突。热气腾腾的熬茶有时也会遭到不信任的冷遇和不知情的白眼,在庄廓院的热炕、牧场的帐篷、山野的村馆,偶尔会碰见因不熟悉而产生的隔膜感,间或也有高贵的眼光挑剔生命的底层,熬茶从来不动声色,不喜不悲,把尴尬的解脱留与他人述说。一个人以口味不适或习惯性而婉拒熬茶的滋润,很多时候是被熟稔的冲泡茶方式宠惯出来的,所以总会掰扯一个临时的借口或堂皇的理由,但真正的原因往往不言而喻,内心被执念所困,行止被眼界所缚。这不必抱怨或者责备,只是出于对偏好的固守,不愿尝试和相信罢了。但若有幸得遇,见过却错过,则意味着放弃了一个美好的开始,以及回味的过程乃至身心愉悦的生命周期。
  熬茶的世界没有疆界,不分贵贱,不分老幼,不分远近,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即便是初相识,也恰如故人来。熬茶以其宽广的胸襟,留得住英雄豪杰,容得下奸侫小人,一任其在热忱与亲昵、精致与豪放、感性与理性、自在与纷扰之间,流连耽湎,徘徊周旋,不舍昼夜。熬茶最能体察喝茶人的心境,不因志得意满而热,不为消极颓废而凉。沉思冥想者,细品慢啜,如琢如磨。豁达放浪之人,一饮而尽,酣畅淋漓,尘世的喧嚣以及世情的繁杂,一齐羁栖于熬茶外围。熬茶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论何时何地,让人放下的永远是疲惫和烦嚣,以及浮世的虚荣与名利,唯有追索的信念,奋进的精神,爱情的承诺,高扬的旗帜,绝似熬茶的汤色滋味,从来不曾变淡,也许这正是人人喜爱熬茶的原因所在。在青海地界,喝熬茶长大的女子,往往出落得水水灵灵,像雨后初发的牡丹,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喝熬茶成熟的男人,则个个刚毅勇猛,劲拔俊朗,如一枚麦田的绽颗儿,可充饥肠,可养家小,可作良种。   喝过熬茶的肠胃肝胆,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张嘴吃遍天下,闭口回味无穷。吃得开锅羊肉、草原血肠、豆浆油条,吃得焪洋芋、破布衫、土火鍋,也吃得麻辣烫、麦当劳,更吃得法俄大餐、满汉全席,没有消化不良,没有便秘腹泻。一碗熬茶下肚,寒暑安适,起居有度,百无禁忌。熬茶成就的肚腹非同一般,又不拘一格,以精细的写实和奇妙的邂逅,振奋垂涎到饥肠辘辘,终归于美味饕餮,心满意足。
  熬茶只有欣喜,没有差评。熬茶好喝的心理定势,绝非一朝一夕形成,需要时间与效验。当一个人既困又乏,或膻腥过重、肠胃不适,信任熬茶便不会辜负,这种暗示不仅仅是预见,会让主体从客体中搜寻佐证,在现实中找到合理的开脱以及贴心的遇见。而一旦形成生理和精神的双重依赖,便遁入朝思暮想之情、不舍不离之境,从不含糊的熬茶,也会赐予双倍的熨帖。
  手捧一碗熬茶,胜似万金良药。厚重的体积感和环境的相关性以及生命意识,每每开启关于养生保健的立体思考,高海拔、冷凉气候、低氧状态下生存道术,更擅长用神奇的茶多酚,酿制勾兑强壮无恙的传奇故事。抗氧化抗衰老的功用被人均预期寿命的社会指标所青睐,而年轻人则更看重收敛毛孔、防皮肤老化、阻抗紫外线辐射等青春元素和驻颜术。在藏獒守护牛羊的牧场,蔬菜的短缺并不意味着维生素的稀少,美好的日子就落实在藏族男女幸福的眉眼上,没有口腔溃疡,没有免疫力低下。茶多酚对促进人体吸收维生素功不可没,熬茶对生命的护佑所折射的价值取向令人刮目相看。
  在牧草青青的广袤的原野,炊烟从帐篷的牛粪炉冒出,牧人在熬茶里掺进新鲜牛奶,一股香气翻滚喷涌,弥漫四野,升级版的熬茶被瞬间激活,在夕阳的斜照里,与念念有词手摇转经筒的藏族阿妈的剪影相交融,禅意十足。同坐锦帐,熬茶或奶茶若拌上青稞炒面、曲拉,捏成掌心大的糌粑,送至口齿,香酥甘甜。令人感动的牧人家,把熬茶最务实、最精粹的一面,带到最为高峻和雄浑的世界第三极。
  熬茶适宜一个人自品,更适合一群人分享。一个人在茶的空间里踱步,无疑是种超级享受,随心随意,舒适自在,心无挂碍,神驰诗与远方,不做作,不谀上,不媚俗,何其惬意。一伙人一起喝的缘分更值得珍惜,炭旺火红,碗中茶暖,聊聊境况,说说闲话,是相互的陪伴,彼此间温暖,何其快哉。一家人围坐喝茶,道三两句家常,长辈含笑,晚辈嬉戏,儿女添茶,亲亲热热中洋溢着快乐,和和美美间流露着真情,熬茶构建的阖家幸福,是从初心出发的大道之行。
  在青海,不拘城镇还是乡村抑或牧区,家庭妇女都是制作熬茶的高手,她们堪称熬茶的职业女性。茶饭二字,青海人耳熟能详,茶居首位,从中可得窥其在居家过日子中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作用。好茶饭是好女人的标配,是贤惠淑良、持家有方的象征,是乡里街坊不肯轻易吐露的褒义词,最能拴系住男人的内心与外行。好女人的熬茶是家庭的奢侈品,茶中有心,心中有茶,把一日三餐揉进茶壶,煮沸岁月,沉淀红尘,烟熏火焙后绽放出成熟的浓郁,便成一家人的最爱。汤色凝而不散,香味逸而不绝,恰到好处的暖,妙到极致的醇,宛如青海女人的姿容颜色,永远令人爱慕怜惜,初见惊目,再见倾心。
  熬茶还是青海人思念和守望的纽带,游子在外,远隔千山万水,兀然独坐,乡愁里的往事涌上心头,只能借助于如云的思绪和如风的脚步,将自己送回故乡土坡上的老屋,见到了心仪的邻家阿妹,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熬茶,热泪从心头滴落。游子惯以思念回望的陈旧方式,求得寂寞中的慰藉和间隔中的契合。家乡的守望者,将熬茶一天天熬下去,茶量、水量、盐量、火势以及调味品的多寡,构成的节奏宛如一首乡谣民歌,张口即知其人。熬茶的陶壶很厚实,知冷知热,盛茶的瓷碗很洁净,光亮可鉴,壶中宇宙,碗里日月,抬眼便知谁家。经年累月,那茶纹慢慢爬上了妻子的额头,那柴灰渐渐扑满了母亲的鬓角,让人不胜唏嘘。
  在岁月的风霜里,曾经留下的遗憾,曾经遇见的愤懑,曾经伤心的磨难,只消一碗熬茶,便泽润心田,涤荡胸襟,抚平伤痕,让生命重归于圆满。一碗熬茶,即是故乡,即是父母,即是妻儿,缱绻萦绕以至反复叠加,终成一种难以割舍的厚爱,扎植于内心深处。与熬茶结下的一世情缘值得倍加珍惜,希望的明天,努力的方向,还有无怨无悔的爱,交相映照,又结伴前行,却不生懊悔。从熬茶中领悟的事理真谛,最为刻骨铭心,只要一丝忆念,便不放手,只要一息尚存,便在心间。
  这世界,变化快捷而杂乱,攻略无数。以奇茗著称的熬茶,从容地自历史的幽深处一路走来,面对现实倔强地展示桀骜不驯的固有形态,未曾有过丝毫改变异化,一股脑地接纳了新时代的诸多变化和挑战,而传统的气息一如既往的地道和实惠,在茶的域界拉扯起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熬茶绝非可有可无,或任意替代,生存的领地必有预备。坚韧不拔地将秉性、格式和情怀进行到底,眺望远方的地平线,在霞色满天的背景下,定格未来。
  作者简介:张进京,出版诗集《苦乐行》《未厌集》《诗生活》《玄黄稿》;著有中篇小说《四十正惑》《生活无序》等。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在实行整体护理中开展并做好健康教育满足病人对保健知识的需求的具体做法:1.明确健康宣教的目标;2.积极参与,认真开展;3.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4.不断学习,提高
来到西宁的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里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他们业务知识丰富,有问必答,答之又令人满意。所以,我们谈话的范围很广泛。我想起青海有特产冬虫草,过去我就听过有人争
第一个早晨  这个早晨到来之前,也就是昨晚,天还没黑透,村里养牲口的人们正在吆喝各自的牛羊入圈,一缕缕的炊烟也从各家房顶的烟囱里悠然地冒飘出来,村子上空弥漫着青稞秸秆和牛羊粪燃烧后产生的特殊的焦香味儿———这种味道,属于散落在青藏高原农牧接合部的那些村庄和人们,似乎就是一种让人们用嗅觉去记住和指认处于这种过渡带上的村庄和人们的独有的味道。阿桑的老婆羊钻就像平时一样,在厨房里和好了面,把和好的面团成
期刊
藏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色丰盈着世界文学的地理文化空间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藏族文学中的汉语文学创作和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出现了阿来等一批中国当代文坛知名作家,2015年《阿来研究》集刊创刊,形成了以阿来为研究对象,辐射整个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专门研究科研力量,创作和研究齐头并进。藏语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受语言阻隔,鲜少为汉语世界所熟知。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
期刊
冬季  每个工作日都在面对人,只有到了双休日,我才有空闲看看那些树。树叶几乎掉完,树完全赤裸了。我想,有些画家大约只对人的裸体感兴趣,对树的裸体兴味索然,要不这时候他们该出来了。事实上,此刻我看不到一个以“自然为师”的艺术家。如果把树叶喻为树的衣服,那么这个双休日,树穿得确实少了,而人却穿得更厚实。少女戴了围巾口罩,而我穿棉袄已经三天。这都是明明白白的事情。但中央气象台那女播报员的口气还是秋天,她
期刊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滞后于其他医疗护理工作.文章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阳性及发病率日趋增高,医院收治的病人中阳性者比例亦趋高,这给控制医院内感染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威胁着医务人员的健康.文章对外科病房乙肝病毒传染源
1  你还记得我曾给你说过马小萍划过莲的文具盒的事吧。  那两天天气闷热,一连几天不下雨,一切都在蒸笼里蒸,憋气得很。一到课间操,大家拼命往外跑,可马小萍趴在桌上一动不动。  马小萍连跳皮筋、跳方方都不玩了。原先下课,马小萍总是第一个跳上橡皮筋,女生们都习惯了她的当仁不让,谁让她有个金掌柜父亲,谁让她能一口气把皮筋从脚踝跳到胸上。  我们靠着教室墙,晒着早晨暖暖的太阳,看着皮筋在她灵动的脚下,从脚
期刊
21世纪将是护理全面发民的世纪.文章从护理教育体质不断完善、重视护士管理、大力发展护理科研,更加重视护理职业观教育,加速临床护理发展,聚焦社区护理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
文章从卫生改革的总的形势与任务、卫生改革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护理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及对策等方面,谈了自己对促进我国护理工作改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