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enku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入手,探讨了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和教师工作投入问卷对深圳市L区102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深圳市L区教师:(1)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出现显著差异的有性别、教龄、任教科目、荣誉、学校类别、身份六个变量;(2)工作投入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任教年级、不同任教科目、不同荣誉、不同身份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3)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 -.087 ,p<0.01),回归分析显示,教师工作投入中的工作乐趣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工作专注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从总体上看,当前深圳市L区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程度较轻,而工作投入总体状况处于较高水平。
  〔关键词〕职业倦怠;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在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出现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工作投入是指个体对其本职工作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热爱迷恋的程度。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寻找相应的对策以缓解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探索减缓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结构、前因后果变量和干预手段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CNKI(中国知网)录入“教师职业倦怠”关键词,检索时间从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可以检索到831篇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在这众多的研究中,大多是对职业倦怠本身进行探索,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危害及缓解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这些研究大多偏重于消极面,把教师当成被动、消极的个体,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对于教师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教师的职业倦怠呢?如果以它的对立面——“工作投入”来看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是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有助于我们寻求有效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呢?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从文献可知,我国在2005起才开始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以“职业倦怠、工作投入”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中检索,可以检索到20篇文章。但涉及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关系的文章仅有5篇,这些研究认为,教师的工作投入水平与其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职业倦怠在工作资源和工作投入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充足的工作资源,可以减轻中学初任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从而提高其工作投入程度;工作倦怠对于教师工作生活的预测效果要大于工作投入的预测效果,表明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心理状态;职业倦怠三个分量表与工作投入三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均呈现显著负相关。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已有研究虽然证明了教师的工作投入水平与其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但并未揭示工作投入的各维度是如何影响职业倦怠的,还未能从工作投入角度为职业倦怠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已有文献显示出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心理工作状态,虽然说明了工作投入作为职业倦怠的反面概念这一基本理论成立,但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并没有给出答案。
  深圳作为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精彩缩影, 其教育水平也相对较高。2004年,深圳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深圳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整体素质较高,但调查发现,深圳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结构、工作与生活压力、职业认同感以及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L区是深圳市的一个郊区,目前在该区存在着三种身份的教师,即在编教师、临聘教师和民办教师,三者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存在着有很大的差距。以上问题的存在是否与教师职业倦怠以及教师工作投入有关系?目前尚未发现有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就深圳市L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为例,对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工作投入在干预职业倦怠中的作用,拟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方法策略。
  二、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10年5月至7月间,从L区分别抽取了四所高中(包括一所民办高中),六所初中(包括三所民办学校),八所小学(包括三所民办小学)的教师,发放问卷1040份,收回1035份,剔除10份无效问卷,余下有效问卷1025份,有效率98.6%。
  2. 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龄、身份、受教育程度、职务、任教学科、任教年级、荣誉称号、学校类型等。
  第二部分为职业倦怠量表。采用Maslas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该量表包括22个条目,分三个维度:(1)情绪衰竭;(2)去人性化;(3)个人成就感降低。其中,情绪衰竭与去人性化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个体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严重。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倦怠程度越低。教师职业倦怠的水平由所有题项的平均得分决定,取2.5分为理论中值,平均分低于2.5分为无倦怠,2.5~3分之间有倦怠倾向,3~4分之间是明显倦怠,4分以上是严重倦怠。
  第三部分为工作投入量表。采用盛建森编制的教师工作投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即工作重要性、工作专注、工作乐趣,共17个项目。工作重要性考察教师对自己目前工作重要性及依赖程度的认识,工作专注考察教师投入工作的时间、精力的程度及努力的意向。工作乐趣考察工作满足教师个人兴趣与教师特长发挥情况。量表采用Likert六点式评分,分值越高表明工作投入程度越高。教师工作投入的水平由所有题项的平均得分决定,取3分为理论中值,平均分低于3分为工作投入低,3~4分之间是工作投入中等,4~5分之间是工作投入较高,5分以上是工作投入非常高。
  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三、结果
  1. 深圳市L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工作投入的整体情况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M=2.475)上虽然低于中间值(M=2.5),但在情绪衰竭(M=2.791)和去人性化(M=2.636)两个维度上的均值都高于理论中值,而在个人成就感降低(M=2.001)分值上低于中理论值。说明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情绪上已显疲劳状态,在工作中的成就感体验不高。而从整体分布来看,低于2.5分以下的教师占52.2%,2.5~3分(有倦怠倾向的)占39.9%,3~4分(明显产生倦怠的)占7.9%,说明当前深圳市L区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整体上程度较轻。
  深圳市L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在工作重要性(M=4.595)、工作专注(M=4.624)和工作乐趣(M=4.193)三个维度上,以及工作投入总分(M=4.510)上都高于理论中值3;而从整体分布来看,高于4分的教师占75%,说明深圳市L区中小学教师在工作投入上是较高的。
  2. 深圳L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工作投入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经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深圳L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出现显著差异的有性别、年龄、婚姻、教龄、任教科目、荣誉、学校类别、身份八个变量;其中,学校类别、身份两个变量值得关注。具体来看,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去人性化(T=2.597, P=.010),个人成就感降低(T=2.636, P=.009)及教师职业倦怠总分(T=2.029, P=.043)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办学校的教师(M=2.684;2.038;2.494)在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及职业倦怠总分上都高于民办学校教师(M=2.561;1.944;2.445)。不同身份差异的教师在去人性化(df=2,F=5.455,P=.004)、个人成就感降低(df=2,F=3.483,P=.031)及职业倦怠总分(df=2,F=3.210,P=.041)上存在显著差异。正编教师的去人性化程度高于其他身份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正编教师显著高于民办教师,聘用教师高于民办教师。在教师职业倦怠总分上,正编教师高于民办教师。
  经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我们发现深圳L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出现显著差异的有性别、年龄、婚姻、教龄、受教育程度、任教年级、任教科目、荣誉、身份等九个变量。其中,任教科目、身份两个变量值得关注。具体来看,不同科目的任教教师在工作乐趣(df=13,F=1.944,P=.022)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术科任课教师,如体育教师,对于工作的兴趣显著的高于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不同身份的教师在工作专注(df=2,F=4.748,P=.009)、工作乐趣(df=2,F=4.939,P=.007)两个维度和总分上(df=2,F=5.221,P=.006)都存在显著差异,正编教师的工作专注显著低于聘用教师的工作专注;在工作乐趣及总的工作投入上,正编教师显著低于聘用及民办教师。
  3. 深圳L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1)发现,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工作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工作重要性与情绪衰竭呈显著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呈显著负相关,工作专注与情绪衰竭呈显著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呈显著负相关,工作乐趣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
  4. 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工作投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效应,本文以工作投入及其三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教师职业倦怠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考察工作投入及各因子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见表2。
  结果显示,教师工作投入中的工作乐趣、工作专注进入教师职业倦怠的回归方程后,解释变异量为6.7%,说明教师的工作投入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起到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工作乐趣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工作专注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工作重要性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无显著影响。
  表2 教师工作投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回归
  
  
  注:**P<0.01
  四、讨论
  1. 工作投入
  深圳L区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身份、收入差异大,而且还服务着占七成以上的来自农村、产业工人、小商贩等非深户低收入人群的子弟,其工作难度与强度可想而知。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L区中小学教师,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整体上程度较轻,而且工作投入较高。“一轻一高”正好说明了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工作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分析显示,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工作投入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工作重要性与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呈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工作专注与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呈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工作乐趣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个结果与已有研究既相似又有不同。相似指在两个项目总分上关系一致,不一样指在两项目的三个维度的关系上,李萌(2006)认为,职业倦怠三个分量表与工作投入三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基本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本研究得出结论,他们之间既有正相关关系,又有负相关关系。
  进一步作回归分析发现,工作乐趣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工作专注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层关系可用U型图来表示,如下图:
  ■
  由图可见,对工作越有兴趣,职业倦怠感越低;对工作越专注,职业倦怠感越高。因此,提高工作的乐趣,工作投入适中,是发挥工作投入在干预职业倦怠作用中的有效因素。因为从组织的角度看,增加工作投入可以使一个人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并使工作更有意义,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从个体的角度看,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活动消耗了大部分时间,构成了生活质量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人们可能愉快地投入工作,也可能从情感上疏远工作。这关键是要看工作对于教师而言,是幸福体验还是痛苦体验。
  2. 工资薪水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水平和职业声望,是决定职业本身是否有吸引力的关键因素。2010年L区民办学校81所,专任教师5327人,月均1858元,约占公办学校聘用教师工资的40%,在编教师工资的20%。已有研究发现,薪酬是引起员工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然而本研究显示,公办学校的教师在职业倦怠总分上高于民办学校教师(T=2.029,P=.043,Mean=2.494)。这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公办学校采取严格监管,运用横向对比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各种各样的考试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的激情、活力、灵气和创新精神被消磨殆尽;二是本研究采用自陈式问卷进行调查,方法单一,而且容易出现社会赞许性现象,民办教师可能考虑到工作原因而隐藏了真实感受,去迎合学校管理者的意图。因此,我们还是认同薪酬是引起员工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从L区民办学校教师每年达10~15%的离职率便可佐证这一点。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倾斜,实质性地提高民办教师的工资水平,这样才能使其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有职业认同感,才能激发民办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可喜的是深圳市已意识到这一点,并于2011年开始不同程度地提高公办聘用教师及民办教师的工资水平——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加薪10% 最低5808元,龙岗区民办教师每月将获五六百元补贴。
  
  参考文献:
  [1] Masiach,C &Jachson,S.E, & Leiter,M,P.The Masiach Burnout Inventory (3rd ed)polo Alto,CA:Consulting Psycho- logists Press,1996.
  [2] 凌文辁.组织心理学的新进展[J].应用心理学,1997,3(1):11~18.
  [3] 李萌. 教师的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A].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05.
  [4] 黄燕,芦咏莉.中学初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基于JDR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 2007 年.
  [5] 林琳,时勘, 李志鸿, 萧爱铃.工作投入对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 2007.
  [6] 李萌.基于JDR理论的职业倦怠模型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6.
  [7] 沈小才.深圳市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6.
  [8] 郑柱子.深圳市六成民办学校将建成标准化学校.中广网,08-12-03.
  [9] 盛建森.教师工作投入: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108.
  [10] 李萌. 教师的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A].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 2005.
  [11] Schaufeli, W. B., Salanova, M., Gonzalez-Roma, V., & Bakker, A.B. (2002).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nd: Atwo sample confirmatory 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3):71~92.
  [12] 李萌.基于JDR理论的职业倦怠模型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6.
  [13] 李晔,龙立荣,工作卷入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 ,1999,7(4):57~6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 ,730070)
  编辑 / 何 妍 杨 怡 终校 / 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积极思维;情绪调节;ABC理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  【活动目标】  1. 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含义,理解认知对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  2. 学会用情绪ABC理论调节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问题。  3.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并能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活动前播放周华
期刊
〔关键词〕心理实验;亲社会行为;移情    一、引言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有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并受到家中成员的厚爱与周到细致的照顾,容易形成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个性。以幼儿为对象的一项调查表明:刚入园的孩子,有90%以上以自我为中心,不适应集体生活,更谈不上养成关心他人、同情他人、服务他人的社会态度与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自私、独霸、不合作、不分享等种种问题,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
期刊
〔关键词〕心理咨询;作业布置;问题  心理咨询中的作业布置,即咨询员在每次咨询结束时为了达到强化和巩固咨询效果的目的,根据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调整、反馈的过程。心理咨询中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访谈者制定继续训练的目标,“以任务作业或家庭作业鼓励来访者进行实验练习,尝试新的行为,不断保持正性的良好行为。”咨询员要与来访者一同来商量如何将咨询效果落实于生活当中,这就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五年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使用灵活的椅子来提高心理课的课堂效率,具体包括:秧田式、圆圈式、长方形、站立和席地而坐等形式的运用及优缺点。  〔关键词〕灵活的椅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0-0013-03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把培养学生
期刊
〔关键词〕心理效应;积极氛围;心理学  前两天看了一本唐诺的书《阅读的故事》,我如同走进美丽富饶的世界,那么恬静、悠远、丰润……读书在唐诺的眼中不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不是思想的灌输,而是心智与心灵的洗涤与丰厚。闭卷沉思,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常年的毕业班工作,看到的是高高“书丛”中被淹没的笑脸,听到的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如何让这些年轻的心灵领略到白纸黑字创造出的美妙呢?我想教
期刊
一、以创建“五个一”为抓手,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2011年,晋中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抓好两项建设,实现三个关注的总体目标”,即抓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实现关注全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关注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转介。  为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市教育局以“五个一”为抓手,为
期刊
〔摘要〕幸福是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心理的一种反映。探析和揭示幸福的本质和各种特性,有助于增进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幸福感的建立,也有助于对青少年的幸福教育。  〔关键词〕幸福;特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12-0018-02     幸福感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家庭的和睦,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发展。因而近十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非
期刊
【编者按】生活中人人都在表达情绪,却并非人人都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才能有效促进与他人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必须生活在人类群体之中,良好的情绪运用能力能够调节个体与环境的适应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成就的高低。正如我们学习科学知识以提高心智能力一样,一些情绪能力也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来加以发展。美国前沿的教育心理学家们即对此做了大量尝试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训练来从小培养孩子监控自己和他
期刊
〔关键词〕自我意识;周哈里窗;发现自我;接纳自我  【活动理念】  青少年时期被称作“发现自我的时期”,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在自身的成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都更加关注自己,只有当他们了解“我是怎样的人”后,才能以“我是这样一个人”的稳定姿态去迎接未来的生活。  本课例以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的“周哈里窗”模式为理论基点设计活动环节,引领学生对自己的
期刊
〔关键词〕自我意象;行为模式;幼儿  马尔茨博士提出,人的一切行动、感受、行为、举止甚至才能,都与自我意象相联系。简言之就是人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按照这一类人的特点去行动”。更重要的是,自己根本无法背其道而行之,哪怕有意识地努力也无济于事。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构建的“自我”(或形成的一幅关于“自我”的图像)始于成人和同伴的评价,一旦某种针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就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