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场面描写更加有张力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eau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面描写是叙事性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场面描写有助于叙述的有效展开,让读者可以清晰明了地了解作品所存在的环境,并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读者形成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当然,场面描写也需要作者的巧妙设计,好的场面描写往往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可以让作品的艺术效果得到最大的彰显。
  一、重点突出,烘托人物性格
  场面描写要将人物活动的场景描写出来,既要有总的描绘,又要有具体的捕捉,但是,总体和细节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一方面文章篇幅有限,另一方面会削弱作品的叙事性。所以,场面描写一定要重点突出,选择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内容来写,有了好的环境描写作为背景,则更有利于读者分析人物的性格。
  如《三国演义》中描述董卓专权,司徒王允等大臣都十分无奈,王允假托自己过生日将部分大臣召集到他家里,表明自己并非过生日,而是希望大家想对策对付董卓,其中一处场面描写是这样的:
  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这里面描写到众官皆哭,尽管文字不多,却十分具有画面感,众大臣一个个哭得让人不堪忍睹,而突然出现一个人在那里抚掌大笑,场面十分具有违和感,这个安排十分容易就触怒了众人,所以,王允看了看原来是曹操,他选择和曹操单独议事,文章将重点转移到了两个主要人物身上,这样的场面描写有利于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文章大笔墨描写王允的家,就会偏离作者所要表述的目的,因为作者正是希望通过众臣的表现与曹操形成对比,有效地突出曹操的有勇有谋。
  所以,在叙事性文章中,场面描写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是重点突出,既节省笔墨,又可以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
  二、营造适宜的氛围
  场面描写往往并不是为了描写具体的环境,而是为了更好地营造特定的氛围,适宜的氛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情绪,是将人物内在反应表现出来的催化剂,有利于提高人物的接受度,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言行。
  如何营造适宜的氛围呢?主要是取决于作者想要叙述的内容,需要怎样的氛围为所叙述的内容铺垫,也就是给人一种前奏的感觉,因为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需要一定的艺术设计,而氛围正是将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融合到一处的媒介,让读者拥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离开了乌鸡国,又走了半个多月,忽见一座高山,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高不高,顶上接青霄;深不深,涧中如地府。山前常见骨都都白云,扢腾腾黑雾。红梅翠竹,绿柏青松。山后有千万丈挟魂灵台,台后有古古怪怪藏魔洞,洞中有叮叮当当滴水泉,泉下更有弯弯曲曲流水涧。
  这段场面描写出现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上,一方面贴合取经路上的自然环境,此外,因为小说是神魔小说,又要有一定的神秘、古怪色彩,作者需要营造一种恐怖气氛,为下面红孩儿的出现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好的氛围营造,既需要将环境中典型景物描绘出来,还需要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段,如写山高,用接青霄来表现,让人一目了然,画面感油然而生,给人带来的感染力也十分明显。在这样的环境中,读者读着都会感到害怕,更何况是行走于其间的人物呢。
  好的场面描写对情节的发展往往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突出作品题材自身所带有的社会色彩。
  三、顺序恰当,由点到面
  场面描写是对环境空间的描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間性,如对空间中人、事、景、物的描写,一般是需要一定的顺序性,如景物描写,可能是由远及近,或者是俯视、仰视等不同视角,当然,这些顺序既有现实生活的逻辑性,又要根据作者叙述的需求而安排。
  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因为中了马道婆的魇而突然发病,正在大家去园内看宝玉时,王熙凤也突然犯病了,下面是王熙凤当时的狼狈场面的描写:
  于是惊动诸人,连贾赦、邢夫人、贾珍、贾政、贾琏、贾蓉、贾芸、贾萍、薛姨妈、薛蟠并周瑞家的一干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众媳妇丫头等,都来园内看视。登时园内乱麻一般。正没个主见,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这里面的人物描写看似混乱,其实是有着缜密的逻辑关系在里面的,为什么要先写宝玉生病,然后再写王熙凤生病,因为我们知道,贾府上下很多事情都是由王熙凤来打理的,而贾宝玉生病了,自然要找王熙凤来解决,所以笔墨由众人引向了王熙凤,而文章在此时写到王熙凤也生病了,让原本就已经乱成一团麻的贾家更加混乱了,这样的描写顺序,加剧了故事的矛盾性,极大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外,正是由这个矛盾点写起,来波及整个贾府的状况,其实王熙凤和赵姨娘的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只是贾府腐朽没落所造成的弊端的一次爆发而已,这次的场面描写为后面贾府的大变局做了一次预演。
  好的场面描写对于叙事性文本的有效表达,往往起到重要的张力作用,而如何拿捏到位,还需要作者不断地去训练和驾驭。
其他文献
“这丫头,整天只知道看书,难得说句话,会不会是个‘书呆子’?”  六岁那年,到外婆家做客,外婆的一句话打开了妈妈的话匣子:“是啊,是啊,这孩子从小就是个‘闷葫芦’,我们也担心极了,怕她有‘自闭症’,还专门到城里好几家医院挂过‘专家号’,可专家说没事,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因为我的“金口”难开,爸妈伤透了脑筋,只有做过教师的爷爷对我有信心:“别担心,上学后就会说了。我这宝贝孙女性静如水,从小这么
期刊
人的成长离不开尝试,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获得成长。  寒假中的一天,外公来我家做客。傍晚,屋外雪花飘飘,室内热气腾腾,我们围着餐桌吃火锅。  沸腾的火锅上方氤氲着汤汁的雾气,小肉丸、羊肉卷、牛肉片、菠菜、粉丝等食材已下锅。红鲜的汤底在不断地翻滚,空气中弥漫着麻辣的鲜香……  以前吃火锅,或是自己夹菜,或是父母夹给我。今天,外公却要我给他夹菜。  “好的,好的。”我一邊答应,一边卷起袖子,身子前
期刊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
期刊
唐开成四年(839),杜牧授左补阙、史馆修撰,将赴京供职,先于春初自宣州任所送弟杜顗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二月溯长江、汉水,经南阳、武关、商山而至长安.rn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
期刊
清晨,天空灰蒙蒙的,“百般红紫斗芳菲”,我却无心欣赏……  社会实践的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学校选的什么地方,什么游乐设施都没有,那些花花草草有什么好看的。我低着头无精打采地走着,郁郁寡欢,准备一个下午就在景区找个阴凉地度过,可谓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突然,一个同学激动地冲过来,依偎在我身旁。我一愣,她笑着说:“‘偷得浮生半日闲’,咱俩做个伴,一起去游览吧!”我犹豫了一会儿
期刊
关于景物描写(小说中通常叫做环境描写,再细致一点就是自然环境描写)的考点,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已经成为一道必考题,有可能出现在诗词鉴赏中,有可能出现在阅读理解题中
期刊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不仅是小说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应以此作为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因为文学也是人学,不仅仅是供人阅读,还要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典型人物的塑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辨析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学会如何去塑造人物的手法。  一、人物性格主体化、多元化  典型人物的塑造离不开现实生活,也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在人物生活化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构思塑造,而人物形象主要的属性就是人物性
期刊
越是简单的概念越难解释,就像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一样。“大”是什么意思,辞书只会告诉你,是小的反面;“小”是什么意思,辞书也只会告诉你,是大的反面,这其实只是同义反复,这种解释,等于什么也没有解释。  做了一辈子的人,不知用过多少次“做人”这个词,但到底什么叫“做人”,还真说不清楚。  “做人”的“做”,与做馒头、做衣服的“做”不同,那意思是唯一的,没有歧义。“做人”二字,就复杂得多。《舞臺姐妹》中
品读诗人笔下的一个个等待,让你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回味无穷。  李商隐的等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与期待。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至蜡烛结出了蕊
期刊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孔子,历史的可悲在于我终于无法触及千年前那个最真实的你,只能从青史中捕捉你的身影。  未读《论语》时,在我眼里,你是高高在上,你是静候芸芸众生顶礼膜拜的圣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渎。  但在《论语》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你。  你有颗玩心:“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你偶尔看重颜面:“野哉,由也。”你重情重义:“噫!天丧予!天丧予!”你也会自怜:“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