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展展览策划的实践探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照片是历史有力的见证,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发展与社会百态。文章以“钱江旧影——钱塘江流域老照片特展”为例,从展览空间、内容、情感、观众体验、形式设计等方面出发,探讨和研究老照片的策展方式。
  关键词:老照片;博物馆;展览策划;展览情感;观众体验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历史痕迹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老照片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担负着诉说和还原历史的重任。老照片中所呈现的城市发展与社会百态,值得观众细细品读,借古思今,重新审慎现在的社会生活。
  笔者在参观一些老照片展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展示方式缺乏新意。目前常用的展示方式有两种——将原片放置于恒温恒湿的玻璃柜中展示,或是将原片进行扫描放大后展示其复制件。前者有利于原片的保存和后期的维护,但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后者因技术水平与成本的限制,往往造成复制件清晰度不高,丧失老照片原有的岁月历史感等问题。二是故事线单一。老照片展多数以历史时间线进行内容排布,观众在观展过程中较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部分展览在前期宣传时就无法引起观众的观展兴趣。
  本次“钱江旧影——钱塘江流域老照片特展”吸取以往各个展览的经验教训,打破传统老照片展固有的展示模式,赋予历史文化内容以新的生命与活力,并总结提炼出策展的新思路。
  1 活用展览空间设计展览内容
  1.1 展厅现状
  展览地点位于杭州市钱江新城城市阳台,城市阳台是一个热门的观景平台,每年观潮季有十几万人来此处观赏钱塘江潮。展厅内部分布有落地窗,墙体还设有圆形通光井,可以观赏到钱塘江边的风景以及每日的江潮(图1)。美中不足的是展厅内有一个前低后高的轻微坡度差,观众在向前走时就像走上了一个缓坡,有一点小小的阻力。
  1.2 展厅内部环境的灵活运用
  综合考虑展厅现有的情况后,笔者决定改变老照片展覽中常用的时间顺序展示法,将展示的内容以钱塘江流域的地理位置——从下游到上游进行展览内容的单元划分。第一单元“风起潮涌,勇立潮头”,主要围绕钱塘江流域入海口处海宁盐官最负盛名的钱塘江大潮展开,集中展示了潮水的形态、人们的观潮活动和当地的风俗民情(祭潮与镇潮);第二单元“桥江辉映,塔影潮声”,主要讲述钱塘江大桥经历的峥嵘岁月;第三单元“新安水电,春江风光”,主要展示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与富春江风光。同时,在展览有限的序厅内放置了一条小渔船,观众在上坡观展时就像是坐着船,逆流而上,一边欣赏两岸秀美的风景,一边品读钱塘江的历史岁月。
  1.3 展厅外部环境的利用与整合
  展厅外精彩的风景不免会使观众分心,国内外许多展览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弱化展厅外部环境对观众思维的影响,如自然类博物馆运用大量的仿真自然环境模拟,让观众暂时忘记自己身处现代化的城市,仿佛置身于茂密的丛林。本次展览突破常规思维,充分接纳、包容和利用展厅外部的环境,虚实结合,模糊展厅内外环境的边界。第一单元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老照片,观众以第三视角观赏照片中定格的潮水,感受过去人们的观潮盛况。同时,其自身又可以从第一视角出发,在展厅内感受现实中的潮水。观看视角的转换之间,更容易让观众与老照片之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视频或潮水模拟来得更加真实,引人入胜。第二、第三单元中钱塘江大桥折射出流域内的社会剧变和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过程,彰显了两岸人民迎难而上、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深化钱塘江文化内涵,与窗外高楼林立、充满现代化都市气息的新城形成对比——现今优越的生活少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望观者能时刻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2 展览情感和观众体验
  展览大框架的构建围绕钱塘江流域上、中、下游三段地理位置而展开。但因各个单元展示的内容相对独立,故事线较为分散,内容上略为枯燥,故而在前期策划时,笔者考虑在整个故事线中设计穿插一些线索和亮点,辅之展示手法的创新,让整个故事丰满起来。展览“剧情”跌宕起伏,引导观众观展的情绪走向的同时,缓解观众观展的疲劳情绪。
  2.1 虚实结合激发观众观展热情
  第一单元围绕钱塘江的潮水展开,将照片和实景相结合,亦动亦静地展示钱塘江汹涌壮阔的潮水。在此基础上,还增添了潮水来临的轰轰声以及地面水纹灯,用听觉辅助视觉,营造江岸氛围,全方位调动观众的感官,打造沉浸式的观感体验,引导观众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展览中,让其平静的内心若潮涨潮落般开始有所起伏。
  2.2 巧借热点助推展览情感
  展览开展时正值钱塘江大桥通车80周年纪念,在进行第二单元内容设置时,便巧借热点,以家喻户晓的“钱塘江大桥”为主要线索,挖掘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展出20世纪30年代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茅以升忍痛毁桥后日军修桥过程的相关照片(为我馆独有珍贵藏品),结合当时的杂志报纸,多方面展示钱塘江大桥从修建、炸毁再到日军修桥的这段历史。尽管在展示中多数照片因反映史实缺少视觉美感,但就人类的情感成分分析,最能够净化人心的是悲剧心理意识的滋生,才能触动人性生出的情愫[1]。展览中显现的悲愤情感,足以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爱国情怀。珍贵的藏品和紧凑精彩的故事呈现,同时借势当时铺天盖地的大桥相关媒体宣传报道,在潮水轰轰声中将整个展览的情感推向高潮。
  2.3 活用展品把握展览节奏
  进入第三单元,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过程的珍贵照片让人们回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那段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岁月,整个展览的情感再次有所波澜。结束了新安江水电站的旅程之后,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富春江秀美的风光照——山峦隽秀,澄江如练。观众结束了前两个单元激荡的情绪之后已然非常疲惫了,正好伴随着富春江畔的小曲慢慢平复心情,而展览也渐渐进入了尾声。
  3 展览形式设计
  现代观众多少都会对老照片有所了解,且获取的途径也非常广泛:书本、报纸、网络等。一旦人们对某种事物了解太多,便会失去正确的、清醒的判断能力。通过对现有条件的改“变”,亦可帮助人们建立对熟悉事物的新观察点,“变”有助于重新获得陌生感[2]。而这种改“变”在展示方式的上需要尤为注意,在常规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一些“无序”的亮点,会让整个展览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3.1 原片展示
  老照片重新翻印再展示是现在很多展览中常用的展示方式,这种方式侧重于突出老照片的内容,但缺失了部分老照片原有的历史感——泛黄的纸张,破损的边角,虫蛀和霉点这些不和谐的元素,恰恰也是老照片见证历史岁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展出的均为老照片原件,用防紫外线镀膜亚克力压板罩上墙代替展柜进行展示,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更好地观察照片中的细节,感受展览所要表达的情感。
  3.2 组照展示
  老照片多数以黑白照为主,单张展出缺乏故事性,有时也会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为尽量规避这个问题,本次展览考虑运用照片组合的展示方式——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单张照片进行组合展示。新的组照就像时空对话般构建出全新的內容框架,给观众无限想象。如图2这组照片,四张照片中的前三张是在三个不同时期拍摄的,将照片按空间顺序进行排列,就形成了潮水从远处奔腾而来的景象,原本静态的画面经过组合之后出现了动态的效果。最后一张照片中摄影师的参与,让整组照片瞬间灵动了起来,一方面展现了钱塘江潮浩浩荡荡之景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热爱。
  3.3 设置隐藏彩蛋
  照片原件在展示过程中无法避免照片尺寸较小的问题。如图3这组富春江景照片,组照一共6张,每一张构图都非常精美,美中不足的是照片尺寸较小(平均每张尺寸为6厘米×5厘米),单张展出缺乏视觉冲击力,极易被观众忽视。但照片中山景和水中倒影构成的轴对称是这组照片的共同点,将其中2张照片颠倒展示,水中幻影与真实之景相互转换之间,让整组照片更加有新意,同时也作为展览中的一个隐藏彩蛋,增强展览的观赏性。
  4 结语
  展览在灵活运用展厅场地进行展览内容编排的基础上,运用借势热点、虚实结合、古今对比等手法,让展览内容多支线、多线索发展,引导观众的观展情绪从平静、激昂再渐渐归于平和,同时创新展示细节,丰富展览内容。老照片是历史有力的见证,创新展示手法,跳出千篇一律的叙事方式来呈现钱塘江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既能帮助观众了解历史真相,感受历史的震撼力,也激发了观众对流域文化的探寻,从而起到宣传钱塘江文化的作用,为今后相关的展览策划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光男.博物馆企业[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9-20.
  [2]陈同乐.试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形式渗透[J].东南文化,1999(6):90-97.
其他文献
摘 要:以一件商代兽面纹青铜爵为例,详尽叙述文物在保护修复前的保存现状调研过程,包括原始信息收集、图像信息采集、具体病害状况评估、确定拟采样信息及样品分析预案等,试图描述一种科学、规范的文物保存现状调研工作模式。  关键词:青铜文物;保存现状调研;保护修复  青铜器最初起源于夏,鼎盛于商周,后经秦汉发展,从生产生活工具到礼器、兵器,青铜器逐步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演变为一种文化和政权象征
期刊
摘 要:博物馆舰是指因在历史上有重要文化、科研价值故在退役之后被保存下来供人参观、研究的舰船。博物馆舰对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及提升海权意识能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舰船维护与普通文物的保护不同,维护博物馆舰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导致博物馆舰的维护在世界各国一直都是个难题。文章通过介绍三个维护博物馆舰的案例,希望为我国博物馆舰的维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舰;文物保护;船舶维护  博物馆舰起源于西方,对我
期刊
摘 要:中国的古籍修复技艺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包含了古人对文化、对书籍的尊重和挚爱,文章从参观“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中所观《赵城金藏》《敦煌遗书》以及其他古籍文献资料等的修复展品中,浅析修复过程中细节的修补、修复实际操作中方式方法的变通以及修复中“度”的把控等方面,由此所悟心得感想。对古籍修复中古籍书页污渍水渍的淡化或去除、书页清洗的几种方法、各种清洗方法的具体操作以
期刊
摘 要:作者从广西66处国家重点文物古迹出发,认为可以运用“互联网+”战略,借助文物古迹单位自身的主动传播、政府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大众媒体优质内容的广泛告知和UGC内容传播四种方法改进文物古迹的传播方式。运用互联网+战略革新文物古迹的传播路径,即从单纯“上网”走向互联网多层次融合、从线上到线下双保险“激活”路径选择。  关键词:文物古迹;”互联网+“;融合  古迹,指的是历史的遗留的陈迹[1],包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国家对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重视,这也对博物馆人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县区博物馆因场馆设施、人员意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很难甚至还未开展社教活动。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走出去+请进来;思路创新  1 序言  一提到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有意义的
期刊
摘 要:私有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是近几年来文物界一直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频繁产生诸如产权纠纷、修缮资金和合理利用等问题,不同程度阻碍了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强音。由此可见,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作者认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会推进美丽乡
期刊
摘 要: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思政课都担负着文化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和实践融合性。那么二者如何通过实践融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呢?首先,用好文物资源,办好陈列展览,奠定文化育人条件。其次,用好高教人才,做好言传身教,凸显文化育人优势。第三,用好自身资源,备好思政课程,打造文化育人课堂。最后,用好场馆平台,搞好体验活动,达成文化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校博物馆;高校思政课;实践
期刊
摘 要:中小博物馆主要指那些藏品不多、工作人员较少、资金缺乏的市县级博物馆。资源的缺乏导致中小博物馆无力举办高水平的临时展览,从外引进临时展览成为中小博物馆快速提升其临时展览水平和质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临时展览;安徽博物院;展览巡展  1 中小博物馆词义辨析  因博物馆行业的特殊性和不同博物馆之间的差异性,准确定义“中小博物馆”并不是一件容易达成共识的事情。目前,只有《博物馆建筑
期刊
摘 要:我国博物馆事业正处在上升期,各项管理工作也在进一步优化。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志愿者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文章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就志愿者管理工作中的志愿者考勤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做一具体介绍。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  志愿者,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志愿者无偿贡献了个人的
期刊
摘 要:南宋时期主要军事威胁来自金和蒙古的骑兵,探寻有效的制敌战略成了南宋统治者的头等大事。由于马政、财政以及朝内士大夫言论的影响,宋军选择了“以步制骑”的军事战略,并在长期的战争中总结出各种克制骑兵的方法。但这些战术大都自保有余而进攻不足,这是南宋在军事战略上消极应战的主要表现。南宋要走出“以步制骑”的桎梏,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然而自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南宋再无能力进行这样的改革,“以骑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