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在推进数学课改的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教给了学生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并提供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仍习惯于接受教师的安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没能很好的养成,他们越来越沦为数学学习的“客人”。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学习的主人,是当下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而要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唯有通过数学教学的创新来实现。
  
  一、观念创新:树立“不教即是教”的新型教学理念
  
  “不教即是教”就是教师应主动采用“不教”的策略,以达到“教”或比“教”更好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1.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好的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学习的机会。2.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无法“教”的,如创造灵感和顿悟等等,因此,我们教师只有通过创造有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自由思考中,自我感悟、自行发展创造力。3.从创新的过程来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总是要克服许多困难,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等心理品质。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事无巨细地全盘托出,而要敢于给学生“断奶”,让学生尝试失败,让他们经受挫折,让他们在“跌打滚爬”中走出来。从而,以教师的“不教”来换取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
  
  二、目标创新: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系》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没有两个意识、没有两个心智是完全相同的。”“对于每一种智能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能够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每一个儿童都得到满意而成功的发展,从而实现开发学生潜能的‘全员性’的教学目标”。制订并实施《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系》就是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指导创新:定期做好专题辅导和专题训练
  
  (一)定期辅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均有合适的学习方法选用,我们对学生每两周(单周)进行一次学习方法的集中辅导,其中包括课前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进行有效地预习,课上如何进行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后如何进行应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并督促其在平时学习中切实加以应用。
  (二)定期训练——让学生逐步具备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水平,不仅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成为学生能否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也每两周(双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一次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其中包括学习活动之前的自我监控(计划、准备);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意识、方法、执行);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反馈、补救、总结)等,同时也要求其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加以运用。
  
  四、教法创新:构建综合学习模式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多种学习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又自主创建、自主命名了“小学生自我完善学习模式”,它是由课前自学、课内合作、课后完善三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课前自学
  教师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好、中、差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并在教学前一天出示给学生,学生回家后再根据自学提纲通过自己认真独立地探究,来完成自学任务并作好自学收获和存在问题的书面记录,以便较好地参加第二天课内的学习。
  第二阶段:课内合作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走进课堂,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期盼教师的讲授,而是期盼通过相互的交流来解决自学中的存在问题,通过合作来弥补自学的不足,通过检测来肯定自己的成功,通过作业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因此,此时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集体交流→教师检测→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第三阶段:课后完善
  课后我们也把学生自我巩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自主练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反思,将反思的结果,整理进反思集;走上社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搞一些实践活动或专题研究。
  
  五、机制创新:积极实施班内走读制和校内走读制
  
  为了很好的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我们又在教学机制上进行如下创新:
  (一)班内走读制
  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速度和效果,我们在全班设立A、B、C、D四个学习组,在同一节课中A、B、C、D四个组的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各有不同,而且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来微调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校内走读制
  在班级走读制的基础上,针对每班长期稳居A组中,且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已超过组内其他同学许多(多学了几册书)的少数几个学生,为了能让其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特推荐其到高一级甚至高两级的实验班去学习数学(其他课程仍在原班学习),从而以校内走读的方式来促进数学特优生更好地发展。
  
  六、评价创新: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新体系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导向作用,我们根据“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的相关要求,我们改变了以往专门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内容的单一评价方法,并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四个方面在内的综合评价细则。同时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也扩展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三个方面共同完成。
  就这样,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创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从“课前、课内、课后”三个方面牢牢地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和学习状态。
  首先,学生通过课前自我独立学习的尝试,不仅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检查学习效果,而且也使学生在体验自我学习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自我独立学习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实现着数学学习由“他主”向自主的转变。
  其次,学生通过课上讨论探究课前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整个课堂学习处于一种多信息、多交往、多合作的开放状态,此时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已由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变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学习的主人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再次,学生通过课后的自我补救和自我完善,自觉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先的重复性学习向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 情绪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体育教学会产生很多不健康的情绪,要积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情绪障碍 体育教学 改善方法  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的过程,对人的行为活动有一定的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如果来自客观世界的刺激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就会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妨碍与干扰需要满足的过程,就会引起不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