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文化下的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下,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规划目标和规划主题构思等,最终阐释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对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上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及具体建设的影响,从而解决了如何将城市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问题。
  关键词:雕塑设计;黄河风情线;地域性文化;城市文化
  当下的中国地域文化格局中,甘肃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确有归属类别不明确的困惑,尽管少数民族人数所占比重不大,导致文化类型归宿地不明确,但这恰恰说明甘肃非物质文化多元一体的地域特征。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政权对西部统治的最终确定,中国汉文化圈趋于定型,那么甘肃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汉文化的趋同性。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建设实施,和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优秀城市雕塑均享誉海内外,早已成为兰州城市名片之一。为了进一步整合兰州文化主题,将代表兰州主题文化的“黄河精神”通过文化的形式为城市景观轴线注入灵魂,提升黄河风情线文化品质,从而突出兰州作为“黄河明珠”的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特色,营造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并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为黄河立传、为黄土传神”,使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独具特色、风采的文化长廊,使兰州市的建设在总体上立于先进城市之列,必须进行城市雕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一、城市雕塑设计需要文化定位
  雕塑属于人文景观,而文化性又是人文景观的本质,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城市精神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有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商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等。此外城市雕塑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承载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族风情和时代追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设施。“物乎重于气”,雕塑艺术的文化气韵,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弘扬城市文化传统、提升市民总体素质等尤为重要。
  1.地域性文化定位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大都遗存有大量精美的雕塑,这不但是一个城市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和文化艺术爱好者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恒久展示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魅力的文化品牌。
  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小品则是景观设计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城市中地域性文化的影响,以期形成独具风貌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环境,避免各个城市大同小异。而特定的雕塑总是位于一定的地域,在此地域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地域性文化,这是一个大文化,以甘肃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为例,在它的地域文化层次上,包括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省地处的汉文化以及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该地域的人们所共有。
  2.雕塑特定环境文化定位
  城市雕塑必然有一个放置的地点,或为道路旁、或为草坪中、或为广场上等,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因此从景观营造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必须和周边小环境保持协调统一。另外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雕塑设计又必须继承以往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应有所创新。那么如何让雕塑融入现有的地域环境之中,是雕塑创造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雕塑特定环境文化与城市雕塑建设是直接相关的。如兰州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矗立着一尊“黄河母亲”雕塑,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定环境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
  二、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
  1.地域性文化定位下规划目标
  兰州作为著名的山水城市,也是“与黄河最亲近”的城市。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她的广褒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兰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必然基于黄河文化的背景。而规划雕塑长廊,则将雕塑等物质景观作为载体,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大背景,以西北黄土地和自强不息的“甘肃精神”“兰州精神”为基础和根基,以黄河文化内涵为“主线”,以甘肃各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丝绸之路文化为两条“辅线”,系统地归纳出黄河主题雕塑长廊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将黄河风情线上各种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理、补充提升,规划设计一条以雕塑景观为重点,通过雕塑将黄河文明浓缩为集锦,以绿地景观为依托的“景观长廊”“文化长廊”和“生态长廊”,令黄河更可读、可游、可驻、可亲。使之成为全国最具规模和精品化品牌效应的黄河文化主题景区,成为各地游客尤其是海外华人来华的主要终端目标之一。
  2.规划主题构思
  规划拟把兰州精神与黄河文化结合,编制主题文化规划,为兰州打造文化主轴,以黄河文化为风情线注入灵魂,让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这座“黄河明珠”城市最靓丽的地段,这五个文化主题分别是:九曲不回、生命之源、高天厚土、河汇百流、飞天锦绣等。
  九曲不回区:此段文化主题主要表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表达黄河儿女们为了实现美好理想和愿望所谱写的传奇诗篇。
  生命之源区:此段雕塑主题围绕彩陶文化、丝路文化,展现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颂扬黄河及陇原大地作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发祥之源的深厚内涵。
  高天厚土区:此段雕塑以“黄河母亲”雕塑为中心,文化主题突出黄土与黄河的紧密结合,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表达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眷恋和感恩之情,成为国人和海外游子寄托爱国情怀的精神圣地。
  河汇百流区:此段以黄河文化为主题,表现黄河文化的包容宽广和博大精深,以“丝路花雨”等为次主题,结合兰州的历史文化要素,表现兰州作为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包容性,颂扬黄河文化及黄河儿女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飞天锦绣区:此段主要表现新世纪黄河明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华夏儿女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以及陇原儿女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祖国富强的憧憬与向往。
  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
  1.地域性文化定位
  甘肃作为伏羲、女娲的故里,在省会兰州建设华夏人文始祖园,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符合甘肃省建设“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的总要求,不仅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对兰州市、甘肃省打造“黄河文明之都、华夏文化圣地”文化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始祖园主题雕塑的建设也受到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的影响,在此地域性文化定位下希望其成为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甘肃最大文化雕塑、兰州新的城市地标,成为“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一个重要节点。
  2.设计构思
  人文始祖园位于兰州黄河风情线“生命之源区”,“源”作为生命之源段的主题雕塑,寓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和民族文化。所以其主题雕塑设计构思就利用现有的“生命之源”雕塑,该雕塑尺度较大、形式严谨,如伏羲女娲主题雕塑为一铸铜雕像,高19.5m,基部直径4.2m,材质为军用锡锌铜,总重约60t,故较为适合作为此地段主题雕塑。
  3.具体建设
  华夏人文始祖园项目建筑总占地面积5289m2,总建筑面积10451m2,主要由伏羲女娲雕像和基座承台两部分组成,地面总高度为36.95m。其中伏羲女娲雕塑深刻把握中国文明精髓,设计时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长河之中。伏羲雕像以创造八卦立意,呈半蹲姿势,身体雄浑凝重,双目炯炯,俯察大地,演绎八卦;女娲雕像以“补天”传说立意,呈站立姿势,体态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伏羲与女娲造型组成“S”形,整体雕塑体现了男性阳刚与女性之柔美,阴阳协调,天人合一,极具律动感和曲线美,喻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而基座承台主题为黄河文化博物馆,呈金字塔形,按中华传统建筑“坛”的形制建造,稳重雄厚,方正大气,总共四层,其中地上三层,高17.45m;地下一层,高6m。地上部分在契合雕塑形态的基础上,为了高效利用内部空间还设置青铜器馆、彩陶馆以及文化长廊、3D球幕影院、4D环幕影院、贵宾接待室、游客接待中心等功能区,极大地宣传和展示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承台外围将按照功能需要,深度打造周边环境,南侧建造永久性文化演出场所,承台南部设置观看台,将引进大型主题文化演艺;北侧主入口处设置音乐喷泉,并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尽力为游客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等。
  四、小结
  在城市景观雕塑设计中,应合理地挖掘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瑰宝,同时应将地域性文化遗产作为设计载体来实现和传达具体的雕塑设计理念。因此在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与建设时,也应该充分吸收甘肃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对黄河文化及兰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升华,紧紧围绕“情系母亲河”这一主脉,将兰州精神融入其中,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注入城市轴线,从而塑造城市的灵魂,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王国荣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李明华 兰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赖远纯.雕塑与环境[N].美术报,2000
  2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 雕塑,2005(3)
  3 李晖.宝鸡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 徐辉.谈标志性城市雕塑创造的文化思考方向[会议论文].广州城市公共艺术,2006
  5 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3
  6 刘开渠.城市雕塑也是精神文明的标志[J].文艺研究,1982(4)
  7 崔健.写实性雕塑的原理及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2
  8 白佐民.城市雕塑的类型、题材及构思[J].美术.1982(12)
其他文献
我校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是美术系中充满活力的一个专业,本专业应用许多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在雕塑上的创造力。我们的雕塑工作室为在21世纪的雕塑创作充分地提供传统和前沿的创作手段,使学生能够对一系列雕塑技术进行探索,例如:制模、铸铜、石雕、纸艺、动画、数字摄影、陶瓷、声音、装置、油泥模型、烧焊、纺织物手段、公共艺术以及绘画。  雕塑工作室不仅鼓励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而且和世界上的很多大学有着广泛的联系
每到异国的土地,我有一个特别的兴趣,就是逛公墓。西方社会公墓存在的方式与东方是不同的。  苟子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走进米兰纪念公墓,展现在眼前的不是土丘碑林,而是一个大型的雕塑公园。一座座墓碑雕塑向世人展现着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记忆,它能使你想起当年那些强壮的生命是如何在这土地之上自由漫步、繁衍生息。那些美妙的人生故事,你可以在文学中、在影视里,乃至现实中睁
“我认为,从什么地方来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我们来自于某地,那儿是我们的根,但是我们应该了解整个世界和借鉴其他的文化思想。对于适应了的人来说,任何地方都是美好的。我觉得我属于巴斯克这个地方,就像一棵树适应这片土地一样,但是,它的树枝要接触到世界各地。我努力创造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因为我就是我。这是我的故乡,我的作品应该呈现一种基调,一种暗光,属于我们的光。”  ——爱德华多·奇利达  20世纪如果失去了
我国著名艺术铸造专家、青铜器研究专家谭德睿先生,1936年11月出生,一生受其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院士影响,坚持真理,严谨治学,艰苦求索,从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铸造史和艺术铸造研究,成就卓著,备受业界推崇。曾任亚洲铜装饰协会会长、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先后出版有《陶瓷型精密铸造》《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艺术铸造》《中国传统铸造图典》《中国技术通史》(
植物随歌起舞  据外媒报道,加拿大有位农民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小麦试验地里播放小提琴奏鸣曲,结果那块实验地获得了丰产,产量超过其他试验地产量66%,而且麦粒又大又重。印度的另一位农民也在一块1亩左右的稻田中每天播放25分钟交响音乐。一个月后,他发现,这块田地的水稻的株高超过30厘米,比相同面积没有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与茁壮。而在日本,一家音响器材公司楼下空地上种植的蔬菜,生长速度明显比
在本次“诗性·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隆重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向莅临本次活动的首都文化、艺术及媒体专业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参加本次展览、致力于中国抽象雕塑艺术探索的各位艺术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抽象雕塑作为一个外来艺术语汇,代表的是—种新的思考方式与創作手法,是世界雕塑艺术探索中的成果。我认为,对抽象雕塑乃至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引进方面,要遵
[收稿日期]2007-05-10  [作者简介]苗青(1982—),女,山东枣庄人。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在《美学》作品中,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也是艺术的定义,其实也就是典型的定义。典型在他的《美学》里一般叫做‘理想’,它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象的统一。” 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理想中的人物性格,即理想性格,就是指典型性格。他在艺术美或
李象群,中国雕塑艺术领域中长于独立思考的学者型艺术家的代表。从艺之初,他先以具象的写实人物开始,融独特的本体造型意识与典型的创意文化理念于一体,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雕塑体系的优秀传承者。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进入理性发展时期的当口,他那内心里时刻寻求突破的不安分因素与骨子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倾心,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理念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重构的可能性,通过《行者》《大紫禁城》《道》等具有探索与
列奥纳多·达蒙特(Leonardo Damonte)是一位年轻的阿根廷籍雕塑家,他在2007年的时候,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Sicart画廊举行了他的首次个人展览。就在一年后,他获得了第一个国际性奖项——阿根廷Bahía Blanca艺术双年展的一等奖,尽管他的事业是非常成功的,然而,达蒙特却仍然倾向于独立性的学习和思考,并且一直遵循了个人化的、具有直观意识的创作路线。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一定
[摘 要]在中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挣脱开现实社会奴役和束缚着的枷锁,在各类文体 中大放光彩,其社会地位堪称“巾帼不让 须眉”,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两类女性,重新回归现实的牢笼,地位遽然下降 ,在构建名著的过程中仅仅充当着陪衬和附庸,造成文学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倒退   [关键词]文学作品;水浒传;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