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科 考评制度 多元化
农村或遍远地区的中职学校,因地理位置等原因,致使学生生源良莠不齐,根据招生的数据统计,每年新生的中考平均分约为200分左右,而其中数学平均分为43分左右(其中还有一批免中考的学生)。我们面对这样基础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找到学习的自信,又要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这就需要一个符合我们农村学校的考核办法。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文化课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文化课被学生排入第二梯队,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有困难、对待考试却无所谓;2、大量学生要进行补考的现状,同时对待补考也是无所谓的,这样学生学的也不惬意;3、老师们课堂上是想尽办法的教学,而与学生的不配合相矛盾,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及格、能及时获取学分,与学生的无所谓相矛盾,这样导致了老师教学幸福指数不高。我们知道文化课是不可替代的基础科目,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文化课应有效为专业服务。
从我教的班级调查来看,每学期基本上95%的学生都要补考,其中多的有7门,就拿我数学学科而言,期考考试7个零分,平均分为27.5分,面对这样的数据,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我们的学生在市会考中大部分能合格,我觉得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了呢?我想不能妄加断言,我们的学生需要引导、需要鼓励、需要发现他的优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出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自我实现,我们的学生也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搭设一个"最近发展平台",使其轻轻一跳就可以到达自己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告诉我们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尊重学生意愿给予适当选择,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以这些理论作为支撑点,充分的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可教的,只要找到好的突破口,好的评价体系。
人格为本的课程观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种智力性活动往往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所以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等多种素质得到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已不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转变,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对传统的考评方法进行分析:1、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理论知识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应知考试。2、不注重考核对象的层次。由于大学扩招等多方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普遍下降。3、传统考核的单向性。大部分学校没有把学生的考核情况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范围,学生考好考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无法认定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质量的好和坏,全凭老师的自我感觉。认不认真教,全凭老师的自觉性。反正学生考不好和老师也没关系,极大的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1、确定学生本学期的目标分数。首先从新生军训报到时,每生发放一份学习手册(内含高中数学学习指南和3套初中知识复习讲义,并作为开学前预备作业);然后正式开学第二天新生统一入学测试(试卷要求:预备作业中随机抽60%,略低于中考难度),产生的成绩作为每生开学数学成绩(100分制);最后正式开学后上第一次数学课(内容全校统一,含高中数学学习介绍和四明职高学生数学成绩评估方法介绍),开学第二周后老师根据开学初测试成绩制定每生的发展目标,并张贴公示于班级(周二完成);若对于目标成绩有异议,周三为学生与老师的协调时间;周四、周五定下每生目标成绩(不予改动)并开展大课堂报名工作,开学第三周后,每周一、三第8节课开设数学大课堂,一学期三期,滚动授课。到期末综合成绩结算,学分统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下学期起始参考成绩。
2、确立学生如何获取成绩。学生的成绩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获取,三个方面既相互牵扯又彼此独立:第一方面为目标成绩,目标成绩是通过正常课堂即大纲教学每周3课时的学习,参加第一学期区联考第二学期校期末考第三学期市会考,这部分主指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第二方面为过程成绩,过程成绩针对正常课堂学习的延续,每生学期过程成绩总分为20分,由作业表现、课堂表现两部分成绩构成1:1比例,这部分主指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第三方面为大课堂成绩,大课堂成绩是每周一三第8节课,不与正常课堂冲突,所学内容是,其中第一学期拓展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与专业有关的数学课程。这部分主要是服务性拓展教学,滚动教学,难度低,选择性强,服务性强。
3、确定学生成绩考核办法。1、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预定目标,学员当学期的综合成绩为不及格,学分为零;2、期末考试达到预定目标成绩的学员的学期综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 学期过程成绩 大课堂项目综合成绩组成;3、每生学期过程成绩总分为20分,由作业表现、课堂表现两部分成绩构成1:1比例,作业表现含:按时上交、无故不交、师生沟通后补交,上交作业的质量分A档、B档、C档、D档、E档,课堂表现含:课堂违纪、课堂无违纪、课堂表现积极三档;4、大课堂项目综合成绩每学期总分最高为28分每个项目考核通过为4分总分,每学期共有7个项目供学员选读并考试。大课堂开课一周一个项目,7个项目上完为一期,一学期共开三期;5、达到目标分数且综合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同学,一律为本学期数学科目合格生,免于补考,并获得本学期数学科目学分。综合成绩大于等于95分的同学均可享受一定的数学奖学金,综合成绩位于当学期年级段前五名的同学还可登上四明"数学明星榜",让名誉载入四明数学史。
总之,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平台,建立信任的平台是作为农村中职学校考评探究的支撑点,给同学们树立信心,搭建好平台,让学生多角度低难度获取成绩,凭自己努力真正成为合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永霞《教育评价》当代世界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学科 考评制度 多元化
农村或遍远地区的中职学校,因地理位置等原因,致使学生生源良莠不齐,根据招生的数据统计,每年新生的中考平均分约为200分左右,而其中数学平均分为43分左右(其中还有一批免中考的学生)。我们面对这样基础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找到学习的自信,又要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这就需要一个符合我们农村学校的考核办法。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文化课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文化课被学生排入第二梯队,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有困难、对待考试却无所谓;2、大量学生要进行补考的现状,同时对待补考也是无所谓的,这样学生学的也不惬意;3、老师们课堂上是想尽办法的教学,而与学生的不配合相矛盾,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及格、能及时获取学分,与学生的无所谓相矛盾,这样导致了老师教学幸福指数不高。我们知道文化课是不可替代的基础科目,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保障,文化课应有效为专业服务。
从我教的班级调查来看,每学期基本上95%的学生都要补考,其中多的有7门,就拿我数学学科而言,期考考试7个零分,平均分为27.5分,面对这样的数据,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我们的学生在市会考中大部分能合格,我觉得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了呢?我想不能妄加断言,我们的学生需要引导、需要鼓励、需要发现他的优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出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自我实现,我们的学生也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搭设一个"最近发展平台",使其轻轻一跳就可以到达自己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告诉我们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尊重学生意愿给予适当选择,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以这些理论作为支撑点,充分的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可教的,只要找到好的突破口,好的评价体系。
人格为本的课程观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种智力性活动往往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所以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等多种素质得到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已不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转变,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对传统的考评方法进行分析:1、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理论知识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应知考试。2、不注重考核对象的层次。由于大学扩招等多方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普遍下降。3、传统考核的单向性。大部分学校没有把学生的考核情况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范围,学生考好考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无法认定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质量的好和坏,全凭老师的自我感觉。认不认真教,全凭老师的自觉性。反正学生考不好和老师也没关系,极大的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1、确定学生本学期的目标分数。首先从新生军训报到时,每生发放一份学习手册(内含高中数学学习指南和3套初中知识复习讲义,并作为开学前预备作业);然后正式开学第二天新生统一入学测试(试卷要求:预备作业中随机抽60%,略低于中考难度),产生的成绩作为每生开学数学成绩(100分制);最后正式开学后上第一次数学课(内容全校统一,含高中数学学习介绍和四明职高学生数学成绩评估方法介绍),开学第二周后老师根据开学初测试成绩制定每生的发展目标,并张贴公示于班级(周二完成);若对于目标成绩有异议,周三为学生与老师的协调时间;周四、周五定下每生目标成绩(不予改动)并开展大课堂报名工作,开学第三周后,每周一、三第8节课开设数学大课堂,一学期三期,滚动授课。到期末综合成绩结算,学分统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下学期起始参考成绩。
2、确立学生如何获取成绩。学生的成绩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获取,三个方面既相互牵扯又彼此独立:第一方面为目标成绩,目标成绩是通过正常课堂即大纲教学每周3课时的学习,参加第一学期区联考第二学期校期末考第三学期市会考,这部分主指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第二方面为过程成绩,过程成绩针对正常课堂学习的延续,每生学期过程成绩总分为20分,由作业表现、课堂表现两部分成绩构成1:1比例,这部分主指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第三方面为大课堂成绩,大课堂成绩是每周一三第8节课,不与正常课堂冲突,所学内容是,其中第一学期拓展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与专业有关的数学课程。这部分主要是服务性拓展教学,滚动教学,难度低,选择性强,服务性强。
3、确定学生成绩考核办法。1、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预定目标,学员当学期的综合成绩为不及格,学分为零;2、期末考试达到预定目标成绩的学员的学期综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 学期过程成绩 大课堂项目综合成绩组成;3、每生学期过程成绩总分为20分,由作业表现、课堂表现两部分成绩构成1:1比例,作业表现含:按时上交、无故不交、师生沟通后补交,上交作业的质量分A档、B档、C档、D档、E档,课堂表现含:课堂违纪、课堂无违纪、课堂表现积极三档;4、大课堂项目综合成绩每学期总分最高为28分每个项目考核通过为4分总分,每学期共有7个项目供学员选读并考试。大课堂开课一周一个项目,7个项目上完为一期,一学期共开三期;5、达到目标分数且综合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同学,一律为本学期数学科目合格生,免于补考,并获得本学期数学科目学分。综合成绩大于等于95分的同学均可享受一定的数学奖学金,综合成绩位于当学期年级段前五名的同学还可登上四明"数学明星榜",让名誉载入四明数学史。
总之,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平台,建立信任的平台是作为农村中职学校考评探究的支撑点,给同学们树立信心,搭建好平台,让学生多角度低难度获取成绩,凭自己努力真正成为合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永霞《教育评价》当代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