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这散发着澄澈光芒的月亮自先秦的《诗经》开始,经历了魏晋的低吟、唐宋的轩昂直到明清的诉说,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意象。据统计,《唐诗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句,其中97句与月有关,《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1921句,其中183句与月有关,也就是说月亮意象在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名句中平均每十句就会出现一次。这一比例在谢枋得编录的《千家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其辑录的历代七言绝句中,与月亮有关的就占了21%左右。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咏月抒怀的篇章,在这里月亮不再只是挂在高空的普通星体,它的光亮激起诗人的灵感,引起诗人的思绪,洒遍了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名字有直接以“月”相称的,也有叫做“婵娟”、“姮娥”、“玉童”、“银蟾”、“玉兔”的;其光亮有“清辉”、“淡月”的不同;其形状有“圆月”、“残月”之分别。通过不同的抒写,月亮表现为不同的意象组合,它们各具风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意。下面我们就对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之意象作一简单地梳理。
  (一)望月怀远:古诗词中大量的怀远之作都有悬挂在天边的月亮陪伴,无论它是“残月”、“斜月”,还是“霜月”、“淡月”,或者“新月”、“黄昏月”,约定俗成的月夜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时机,望月怀远成为古代诗歌传统主题。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汉乐府》中的这首《伤歌行》先写月光扰人,夜不能寐,最后点明症结所在——“怀所思”。这是相当完整的月下怀远主题的佳作了。尤其是“昭昭素明月”四句更是精妙的典型,后来许多月下怀远的诗歌都能看到这几句的影子。
  此后,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等等,都是分离远隔的人们在那天涯共有的清朗月光里,借明月以寄相思的书写。在一次又一次的吟唱当中,明月被赋予了情感,它不但撩人离愁,更担负起了向远方的亲人传递思念之情的重任。
  (二)借月思古:人们以我观月,移情于月,使月皆著我之色,所以诗词中又有了借月抒发历史沧桑、时光流转之感慨的名句。诗人在一轮明月似乎亘古不变地照耀下,面对家国兴亡、人生风雨、是非成败,必然会生发出对历史、对人生、对时间、对空间的无尽思绪,明月成为了诗人言己之志的绝好意象。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巧妙地以“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将历史与现实组接在一起,传达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这其中寄托了诗人对时间、人世的感慨,那似乎年年永相似的明月,引起人们无尽的咏叹与哀思。
  李煜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吟唱中将“秋月”当做一面镜子,映照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词人通过对“月”的咏叹,把一种饱含人世沧桑巨变的无法解脱的伤感传递给了后人。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形式,它生息不已又圆缺不定,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
  (三)托月明理:日升月落,月升日落,人类及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的生命每到一定期限就要完结。人类就从这种自然的更迭变化中悟出生命的哲理。
  苏轼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书写使得其笔下的月充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他通过对月亮的自然运转规律去完成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进一步形成透彻的认识,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带给人的启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对应起来,让人们认识到面对的苦难人生应当像自然界中的月亮顺应自然规律那样,及时进行自我调节。这正是词人通过自己的思考,借用月亮引导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
  皎洁的月同样是诗人探寻禅理的向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维笔下皓月、幽松、流泉、卧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这“明月”、“清泉”暗含禅意,正是诗人探求佛理的物化形式。
  如上所述,“月”作为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以其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暗示、隐喻、象征的效用,由一种情感媒介和审美意趣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时“月”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书写中将自身的内涵不断延展,原本属于自然界的“月”,深深地渗透到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与作品的血脉和灵魂熔铸在一起,成为我们阅读中必须反复揣摩的一个艺术符号。
其他文献
编辑同志:有一个疑惑一直存在心里,现在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可不小心还是会感冒了,听人说这是热感冒.这热感冒是怎么发生的?也是受凉引起的吗?该怎么对付?
市场呼唤更加注重需求的研究,经过调查研究,兹将具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保健品列于下.
当今,全世界有多少聋人?没有精确的数字.可我国却有这方面的报道,中国目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1 77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3万名聋儿,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也在不
文胸(又名胸衣、胸罩)与袜子、内裤不一样,虽用不着天天清洗,但为了健康和保持清新的感觉,也应该常换洗.
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位于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将外源的基因导入生物细胞内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或载体,腺病毒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最为常用的病毒
摘 要:通过品读“点滴”一词,让学生体味诗文的深情。举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揣摩“点滴”一词的深层涵义,品味诗文所表达的深情和所营造的艺术境界。通过品读精美的诗文,学习锤炼字词的技巧,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宋著名的教育家胡瑷,他在教学中实行分科教学,进行专业教育,而这种教学被称为苏湖教法,本文通过对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胡瑷及其苏湖教法的研究,并探讨其教学的创新性及对于现代教学的积极意义,从而为我
路遥是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苦行僧般的意志去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提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复杂的心理演变,最终以高加林、孙少平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具体来说,路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可以大致归结为两种形式:  其一,相爱中的一方由于环境、身份等的改变而背信弃义,从而造成了“自为”的爱情悲剧。比如,《人生》中美丽善良的刘巧珍,出于对知识的敬重和由此带来的对高加林的
更年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消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此期妇女的身体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机体老化的变化.相
在上期宋为民教授写的《绿色长寿》中,MQ这个新概念被第一次提到.在这一期中,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宋为民教授撰著的《储蓄你的生命》一书中,提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仿佛这就是阅读的终极目的。我不知道杜甫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自身处于何种状态,但这句话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是为写作服务的,读书是输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写作效益,甚至是为了出人头地。我从不反对读书为写作服务,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交融是水到渠成的关系,但如果仅仅为了写作而去读书,那读书就成了苦役,而且这苦役就没有了尽头。  语文阅读的本来面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