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式导学”在培养七年级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y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与“悟”在读悟式导学教学实践中,体现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读”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有效地感知文本。“悟”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读出字里行间的深意。在七年级“读悟式”阅读导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疏理与导学策略实践研究是落实新教材的两个基本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反复研读新教材,将教学内容科学疏理,并作创新处理;在导学策略上,立足文本细读,依据文本特质,先学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核心问题,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读悟式导学;七年级新生;自主学习;七上新教材
  一、直击现状:教师对新教材及针对七年级新生的导学策略缺乏足够思考
  1.教师应对七年级新教材作整体研读分析
  本次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将教学知识点细化,并有机地分散到各个篇章中。教学时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第二个特点是,有具体的方法指引,比如朗读、默读、跳读、自读提示等等,特别是关注引读的语言,不仅指出了教学的重难点,语言的表述也有温度。第三个特点,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其特色就是选入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
  作为一线老师,应该要学会使用教材,落实知识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灵活艺术地使用教材,以达成课堂的有效生成。具体如下:
  (1)整合整本书的教学内容,进而形成教学整体性。特别是有的知识点是在特写的某篇课文中一闪而过的,那么就一定要以这篇课文作为例子定格下来。
  (2)紧扣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将其落到实处。
  (3)注意教学目标的序列性,特别是语言的品析,一般是在理解文章之后。
  (4)给学生有具体可操作的工具,找到达到教学目标的路径。
  2.针对七年级新生,通过读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曾对七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主质疑作过调查,结果发现: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占总数四分之一左右,这些学生上课往往是极容易开小差,也很少举手发言。抄袭他人的预习质疑和相关辅导资料的占四分之一左右,这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任务,思维惰性比较严重。选择课后问答题的占四分之一左右,这类学生对课后习题作了认真地思考,需要老师在上课时加以适时的辅导。还有四分之一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能反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问题的内容上看,近一半是不理解文义,其次是文章的背景分析与语言赏析,这些问题基本反映了他们在预习时的困惑,也表现他们学习语文的缺陷。
  分析学情,其一,学生缺乏预习能力,这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针对班级自觉性较差的现象,不妨把课前预习放在课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其二,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明显,这需要老师注意对话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交流中,提高全班整体的阅读能力。
  二、理论思考
  1.七年级新生“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
  (1)立足文本与学情,寻找教學平衡点。对文本的解读,根本目的是对以文字为载体的个体生命的深度触摸,而要真正抵达文本的最深处。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的主体永远是学生,那么在进行文本价值的选择时,就要考虑到涵蕴情感、提升思维、培育心智等目标。而选择的主体永远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文本解读和学情研究上作深入分析,并在语言中找到平衡点,在价值的天平上,把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演绎生动。
  (2)注重语言感悟和评读,遵循教学规律。读悟式的导学课堂,要突出语言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教学规律。语文教育是以语言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 ,感悟精神生命的语言。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就是让学生重视诵读,从节奏、轻重、停顿等角度加强朗读,从句式、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角度加强品读。
  2.七年级新生教学策略的思考
  根据学情与教材特点,我采取的后续教学策略如下:
  (1)研究阅读体系,明确教读内容。阅读,特别是研读,是提升核心素养重要途径。我想首先要根据文本特质确定教读内容,如文体、文本内容主题、作者风格等,还可以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如单元教学目标、课后“思考探究”等等。
  (2)注重方法策略,培养学习能力。布置的任务首先要明确,提出的要求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已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巧设学习活动,指引阅读路径。学习活动就是围绕学习内容,通过合宜的途径、方式、过程,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4)重视阅读过程,提高言语能力。在教学中,应把言语教学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语言的敏感性与品析能力。
  三、读悟式导学提升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导学实践
  1.感知文章内容
  (1)紧扣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大意。新教材中明确要求要练习速读,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教材中有的文章,关键词句是明显的,散落在标题、开头、结尾之中;有的文章,需要老师去提炼,引导学生去感知;还有的文章,有的词语充满了这种超越常规的、瞬间的语义,教学时,我注意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养成重点关注的习惯。   ①关注标题、开头、结尾,体察关键语句。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不出声,不分心,不停顿,一气呵成读课文。但在学生默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抓要素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比如标题,新教材中,许多标题是内容的概括,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荷叶母亲》、《动物笑谈》等等,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中获得相关信息,并试着用标题去概括文章内容。
  开头与结尾在文章阅读中,也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并为全文奠写情感基调。比如《鸟》中“我爱鸟”,可以引导学生文章哪些地方表达我爱鸟,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文章的结尾往往又是呼应开头,对全文作了总结。《窃读记》的结尾为什么说我是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据此来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又如《猫》,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注意梳理文章的思路,特别是“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
  文段中的关键句,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比如《再塑生命的人》第五段有这么一句话:“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启示真理、给我以爱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据此寻找文中的细节。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例子,在每一次教学都要强化学生去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并使之形成习惯:如划出文中过渡句(划——),梳理内容、理清思路;标出文段中直接抒情的语句(标【 】),初步明确;圈出句中关键词(画○),即间接抒情,细化情感。这样就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课堂的有效生成就有了可能。
  ②设计概述式问题,巧设学习活动。找好进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个概述式的问题,一个能引发学生兴趣和灵感的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感悟文字的能力。比如杨英老师的优质课《济南的冬天》就是创设性地用了“温晴”来构思,通过朗读与品味,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
  这种设计概述式问题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来巧妙设计,如《散步》一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时互敬互爱的故事,表现了浓浓的亲情。教学此文时,概述性问题设计为:文中哪些语句包含了浓浓的亲情,充满感情地朗读出来,感受其中的温情。如《诫子书》中的诫,有人理解为告诫,有人理解为劝诫,还有人理解為劝勉,通读全文,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最适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就注意体会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③关注超越常规,具有瞬间语义的词语。有的文本的关键词,充满了超越常规的、瞬间的语义。这些关键的词语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出语义的精细微妙。
  教学《金色花》,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特殊意蕴,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换成“我的好孩子”,”我的可爱孩子”等等,都没有这种意蕴。又如“我不告诉你,亲爱的妈妈。”换成“告诉你吧,亲爱的妈妈。”含义又不同了。教学中,帮助学生体会这些具有特殊意蕴的词语,学生在反复比较就能把握了母亲和孩子各自的形象了。
  (2)梳理结构模式,理清作者思路。不同的文体,其结构模式是不一样,记叙侧重在叙事的变化,散文重在结构的精美,议论文重在论述的严谨。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有效地梳理结构模式,理清作者思路。
  ①学习叙事的变化。叙事,要注意变化,使之波澜起伏。在七上的新教材中,许多叙事的技巧隐藏在不同文本中:写作顺序、事件的衔接、详略变化、伏笔、悬念等等,这无疑是重要的知识点。比如《植树的牧羊人》先叙后评,并注重事件的衔接和详略变化。
  在第三单元中,还有一篇自读课文《窃读记》,文章中快乐与惧怕交织的矛盾心理,精巧的布局谋篇如悬念、前后对照,营造张力,都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但这篇在叙事上还有独特的价值:情节的突转和插叙的运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请从文中找出有插叙、突然转折的地方,简要概括内容并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作用。这节课,我的体会是要抓住心理“突转”的临界点,只要抓到了临界点,就理清了文章结构,找到了人物情感。
  ②了解叙事的空白。叙事并不是面面俱到,空白艺术使文章简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蒲松龄《狼》就是学习叙事空白最好的范文,把古代汉语的精练发挥到了极致。如文章第一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以让学生设想,叙事过程中的省略了什么?为什么不交代?其交代的,对后文有什么作用?再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我的教学设计是如果省略文中“一”“两”等量词,又该如何叙述呢,这样就让学生注意量词的灵活运用,体会简洁的叙事方式。
  ③体会散文的结构。散文离不开情绪,意象,意识的潜心营造,与作家经历阅历,艺术构思,思想情趣,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新教材入选的几篇散文,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地了解。比如《济南的冬天》的山景、山中雪景、水景都很美,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不同景致的层次美。自读课文《雨的四季》,我是这样引导的:你读出了四季的不同特点吗,每个季节的写法都一样吗?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了解散文多样结构的运用,有时间顺序,也有空间顺序;有对比,也有铺垫。又如欣赏梁实秋的《鸟》,需要理清作者思路:我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形体,但这个爱是单纯的,不负载文化的信息,爱鸟同时也为鸟而悲。
  2.体会作者情感
  (1)文本细读,激活文本思想。文本中有些特殊的语词.表达特定的情感,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品味作者所运用的词语来理解作品。
  ①关注作者表情达意处。词语的选择与运用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品味作者的用语有助于理解他所表达的特殊情感。《秋天的怀念》反复出现的“好好儿活”,就是这类词语。因为好好儿活更能够令人感到极度的悲凉与沉痛,并体会悲痛中包含着自责、感慨、怀念等复杂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关键词,让学生读,并读出个性的理解: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说说“我们”的“好好儿活”。这样,学生就在表情达意处感知平静内敛的叙事语调,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文言的炼字炼句。   ②猜读文本空白留白处。优秀的文本,往往设计了空白,这里就需要跳读法和猜读法,细致地品味其中的情感。如郑振择的《猫》,学生是很难理解第三猫给作者带来的精神痛苦的。我是这样设计的:文中猫的哪个细节,让我们冤枉了她;什么叫凝望,猫为何凝望;两个月后,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跳读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猜读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③探究文本矛盾交叉处。矛盾,会激活思维。关注文本的矛盾处,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作者。如《皇帝的新装》,我设计的问题是:皇帝是否真地愛新装?从而引导学生重读皇帝爱新装背后真实的想法。比如《女娲造人》,遇到的矛盾是,女娲的表现更多是人性还是神性?以下是教学实录:
  生1:是人性,如写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女娲的耐心,充满母爱。
  师:好,能把这种爱心读出来吗?
  生1: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师:加重音的原因是什么?
  生2:表现了女娲很有耐心,非常爱娃娃,像一位母亲。
  生3:我不同意,这句话有许多细节说明女娃有神力,比如顺手、掺合了水,等等写出她神通广大。
  师:好,女娲就是集人性与神力于一身的,她的神力,表现在是人们战胜自然的愿望。但神话表现不是像人一样的神,而是像神一样的人。因此,作品更多地是表现她的人性之美:比如善良、母爱、勤劳;这才是神话故事表达的美好情感。
  ④关注学生的浅读遗漏处。文本中有些地方,是需要学生深度解读的。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浅读处,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如小说《猫》,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三只猫的悲剧所折射出的人性弱点,才能理解永不养猫是不配养猫。又如散文《鸟》是要通过撞击语言,品读歌颂鸟之自由,同情鸟之悲苦,才能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对自由之向往,对囚笼之鞭挞。
  (2)朗读想象,获得情感体验。对于七年级新生,一首诗歌、一篇美文,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精彩。所以需要加强朗读,让它们成诵于嘴边,浮现于脑际,发挥想象和个人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分析理解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和意蕴。
  ①诵读,体悟作者的情感。新教材第一单元是描写景物的一组优秀诗文,具有三美:美景、美情、美言。让学生学会诵读,特别是重视重音和停连,在朗读中重视声韵之美,从而进入情境,体会情感。比如纯读《春》,不仅要靠语感,更要注意体会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的情味,教学时可以换词体会,磨炼学生词语敏锐的感觉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摸)着你。”抚摸不仅顺口,而且加了仄音,增加了词语的柔感。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夸耀)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卖弄而不用夸耀,放在呼朋引伴的鸟儿,有一种幽默感。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欢天喜地)张开了眼。”欢天喜地,有一种跳跃感,但这里要表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这样拖长的调子来表达,才有韵味。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你能读出欢快的感受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形成一种错落有致自然的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总之,诵读时要注意重音、停连,注意声韵,都需要教师作一些设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②评读,挖掘深度的情味。评点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读多了,评对了,理解更深刻。读评结合帮助学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长期的积淀下学会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精彩片段。如《散步》中有这样精彩的片断:
  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起初读得不入味,我提示学生想想人物背后的心情,然后再读。学生围绕我和母亲的说话语气进行了评析,比较精彩。
  生1:我说“走大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这次散步,主要是为了病重的母亲。
  师:所以走大路这四个字该如何朗读?
  生1慢速,而果断的读了一遍。
  生2: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读出了中年人的责任,不容易。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作了很好的示范,朗读就是要读出人物的心情。下面来读读母亲的话。
  生3:语速较慢,声音轻柔,充满对孙子的慈爱,对儿子的理解与依赖。
  师:不错,这位同学读出了一位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
  通过这一课让我明白,有情有味的评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评读的同时,其实是在训练思维,带着智慧的设计才能引领学生去品味那些细描之处,那么语言朗读训练与内心感受就融为一体了。
  ③想象,获得审美的情趣。童话、神话、寓言、诗歌,丰富的想象是其特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如《天净沙·秋思》,就是联想和想象的范例:枯藤、老树、昏鸦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凉?西风,是怎样的风?这马是骑着的还是牵着的?一个怎样的断肠人?他在想什么?这样一些问题,极大的调动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体会简洁的字面背后的形象,在这时,像在枯藤上绽开了一朵朵小花,课堂是踊跃的、充满张力的,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愉悦中。   3.评点撞击语言
  新教材选文注重经典性、审美性,评点法是深入文本品析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点”就是对文本中的有关字、词、句、精彩段落、修辞手法等进行圈画;“评”就是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概括感悟、评价。
  (1)评点词语,探寻修辞。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进行猜、填,通过与原文对比,感知用词用句的生动性、形象性,体会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从而体会到意境。
  词语是思维的结晶,点评词语,其实就是还原思维的过程,解析思维的层次。
  如雪地捕鸟片断:()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在教学中,我是用猜读法。无论学生填得对与错,都能体会到作者的那份童真。
  抓住修辞手法品析语言的妙处,学生应知道常规的修辞手法以及常用术语。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等。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对象的具体特征;排比,则起到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强烈表达某种情感的作用。对以上这些修辞手法和不同作用,学生只有了然于心,方能做出比较到位的点评。如:《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我遵循“判断修辞手法—具体分析这种修辞---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的思路,进行文本语言的品析探究。
  (朗读素材一):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朗读素材二):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为了让学生把握景语和情语的关系,我设计了这两个问题:第一,素材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你觉得写出了济南冬天怎样的特点?第二,作者怎样将景与情结合在一起,景情交融的。
  多次的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到: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景观上,而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这样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2)对比阅读,体验语言。阅读是需要对比的,有比较印象更深刻。可以采用同篇对比阅读,也可以选取语言风格相近的不同文章,教师提供比较的维度作为支架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如《雨的四季》,先让学生感受四季中雨的不同的特点,进而感受语言。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如果你认为“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给你的感受是;那么“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给你的感受又是?
  教学实践证明,珍视学生的第一感受,并以此为基础,点评到位,能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四、研究成效
  1.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氛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拉进文本距离的最佳方式。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最佳方式,作品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欢快的语言可以通过朗读得到清楚呈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样,原本无生命的语言文字符号才能生动鲜活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2.提升了学生语言的鉴赏力,滋养了语言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读多了,自然也就领悟了作者之意。当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精彩的片段时,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文笔的精彩。但是只要它们时而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于是使他们慢慢的学会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精彩的片段。
  3.引导了学生回归文本,收获了个性理解
  语言承载的不仅是文字,更有其思想与情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品味需要细读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对话,由于知识积累、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品析,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甚至可以对一篇文章顿悟其义,产生个性化的合理理解。
  结束语:“读悟式”阅读教学,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七年级新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读书,学会独立思考。朗读的主导是教师,朗读的主体是学生,朗读的结果是共鸣。语文课以语言品味为抓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獻:
  [1]孙绍振.《名作细读》[L]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07月
  [2]钱学理.《解读语文》 [L]神建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L]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初级中学311261)
其他文献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学习到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有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形成的,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小学运用核心素养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对于小学的教学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关键词:新挑战;小学;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如何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探究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教学;课堂活动  前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保证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学生所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如果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能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职业高中的生物教学中,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职业高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当前职业高中的生物教学,由于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的效率也得不到保障。因此,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沉淀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一直传承下去,中国人民才不会数典忘祖。中国古代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优秀的匠人,他们的智慧都是现代人甚至现代科技都无法比拟的,这些智慧都汇聚在传统文化中。中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支柱,有必要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学习,学生一般通过《道德与法治》进行文化学习,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该课程中
高中阶段是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是连接中学与大学教育阶段关键时期,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因此促进高中阶段教学的有效性意义重大.生物作为高中阶
本文系临夏州十三五规划课题《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工业落后地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以甘肃临夏市为例》LX[2017]GH013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大气污染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地理因素。本文主要是对大气污染与地理因素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两者之间关系,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污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心理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新时期,民办高校的德育教育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德育内
咸宁市紧紧围绕教育年度改革目标任务,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着力开展建设机制、工作机制、评价机制改革,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建立全新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标高  咸宁市建立全新的建设机制,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创造教育发展条件,提高站位,提升标高,实现教育弯道超越,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咸宁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统筹规划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我国的教学模式也在随之变更。为了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育部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苏教版的相关教材制定了新的高中英语教学纲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做了相应的改革。随着改革的实行,教师的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了课堂高度互动的作用。  【关键词】
摘要:教育改革是近几年,我国政府在相关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对相应的社会市场考察和监管过程中,对相关的社会需求人才素养,即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中,应现实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对应性的教学模式和办学体系的适当调整。学生学习时期的阶段性过程中,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未来社会职位划分的中转站,在传统应试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全面的掌握开始逐渐向全面的个体综合素质拓展和完善方向前进;这之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