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开展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语文教育的特点就是“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也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并把“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列入语文学习总目标。那么,如何引领区域性开展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笔者谈谈这几年的探索与思考。
  一、经典诵读教育意义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记忆黄金期,是经典诵读教育的关键期。抓住黄金期与关键期,让小学生诵读一辈子管用的经典,打下深厚的经典底蕴,做一个堂堂正正、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大写的“人”,每个教师、每个校长责无旁贷。扎扎实实地做好此事,将功德无量。
  1.提高广大小学生的思想素质。传统文化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要通过经典诵读,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的心灵,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提高广大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融合。要充分利用小学阶段--人生记忆黄金期拓展学生的诵读读范围,增加学生的诵读量,广泛深入科学诵读,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
  在区域性开展经典诵读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遵循小学生的记忆规律,要选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经典,体验经典,实践经典。
  一是整合内容,突出典范性。
  选择诵读内容要十分注重语言与精神的典范作用。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坡度,低中年级段背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经典儿歌、古代诗歌、《三字经》《声律启蒙》等;中高年级背一些难易适中的诗词歌赋与哲理性强、趣味盎然的小古文等。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序列性,可根据教科书单元主题选择与主题相近、相似的经典诗文,根据小学生年段特点分册编写,循序渐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特点,拿来为我所用,整合诵读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二是纳入课程,体现规范性
  将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进行开设,科学开发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纳入教学课程管理整体范畴,列入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将经典诵读课程化。要注重经典诵读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特别在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中融入诵读内容,在校本课程模块中设置经典诵读课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本色”诵读,不要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引导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把道德文章转化为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让学生从“读圣贤书”到“行君子事”,强化诵读经典活动的效果。
  三是创新形式,彰显多样性。
  要注重营造经典诵读教育的良好育人氛围,以音频、视频、书画等生动形式及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展示经典诗文,同时充分利用班会、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有效载体,围绕经典鉴赏、诵读艺术等,开展生动、多样的主题活动、竞赛活动、展示活动等。
  四是分级诵读,把握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诵读方法上要有所侧重,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重诵读积累,只求背诵,不求甚解。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经典内涵,用先贤训戒昭示做人、处事的道理,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地熏陶道德思想,养成文明礼仪,汲取人文营养,修养道德心灵。
  五是循环往复,体现渐进性。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能只单纯重视诵读当时的记忆效果,更要重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在不同的时期注意将以往背诵的篇目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在牢固掌握已有篇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新的经典篇目,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螺旋上升。
  六是评价科学,凸显持续性。
  教育主管部门把各小学开展诵读经典教育的情况列入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经典诵读教育的评价机制,将教师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情况列入教师日常工作考核。语文教师将每个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进行多元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只有建立起全方位的评价机制,经典诵读教育才能广泛持续开展。
  三、经典诵读教育的思考
  读经之风颇盛,甚至有人认为经典诵读就是人生的灵丹妙药,可以包治一切。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学经典诵读学校,认为只背《大学》《中庸》等,孩子就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教师不加选择、不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塞给学生。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世纪初,也走了一个极端,把经典批得一无是处。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回顾这一百年的语文教育,我们应怎样认识经典呢?
  第一,经典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国际的。比如《道德经》、唐诗宋词等,是涵养民族精神的基础。比如《圣经》、《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等,是提高民族视野的阶梯。经典是鲜活的、成长的。真正的经典应当是一颗茁壮成长的树,不断吸纳最新的阳光雨露,长得枝繁叶茂。例如,现当代中外美文应作为经典诵读的重要板块,让孩子在诵读中能感受到鲜活的时代气息。
  第二,经典是思想的精华和语言的典范。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 如“孔孟老庄” 之于中国文化及传统思想,沙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思想的深邃性与语言的形式美二者兼备的经典才是适合学生的。
  科学地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为养成教育,为培育人格,为训练雅言,经典诵读教育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
期刊
一、何谓自能读书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改变写作,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他的话告诫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写作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从大量阅读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写作。  一、集体阅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千方百计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我首先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
期刊
摘要:班主任转化潜能生的有效措施:全心献出自己的爱心;教育潜能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努力培养学习兴趣,保护其自尊心;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赏识潜能生的优点;加强意志品质锻炼;树立信心;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潜能生 转化  潜能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消极因素,若没有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如
期刊
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
期刊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产生着巨大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教与学行为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整合,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呢?笔者作了一些探究和实践,下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探究与反思。  一、“整合”的探究  1.内容的“整合”是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写作能力是人才素质之一,但许久以来写作是学生的难事,每次写作文时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生憋硬挤,结果文章或干瘪无物,或扎乱无章,或内用陈旧,究其根本,一是由于学生不会积累材料,导致无素材,二是不会遣词造句,即使心中有话也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好。三是缺乏写作知识。针对上述三种原因,我初试把积累练笔传授写作技法三者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材
期刊
一、探究的起因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视性差的实验,抽象物理现象,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至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一些重要的现实环境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实验,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将声、画、文为一体呈现出来,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二、四种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