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会犯罪治理的历史图景与法理——以浙江龙泉为例

来源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居于基础地位,而基层社会的犯罪治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久治安.以浙江龙泉为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犯罪治理的发展历程,其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全能主义治理”“综合治理”“合作式治理模式转型”等三种类型的更替.犯罪治理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与治理模式的变化.70余年来,基层社会犯罪治理一些特有的机制得以延续,成为了当前犯罪治理的基本特征与经验,主要包括国家主导与地方探索、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运用、常规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并存三个方面.未来,应当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犯罪治理的良性运行.
其他文献
“泛娱乐化”背景下童年异化现象,是指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内容浅薄低俗的非健康媒介现象[1],消泯儿童与成人界限的非理性样态.“泛娱乐化”致使童年异化的原因在于消费主义思潮剥夺了儿童正确的消费观,“快感文化”全面滋生儿童享乐主义倾向,“功利主义”解构儿童的价值观范式以及“媚俗文化”催生儿童的审美暴力.化解“泛娱乐化”视野下童年异化现象,应破除“虚拟游戏”的樊篱,充盈儿童的成长空间;多主体筑牢“泛娱乐化”防火墙,培育宏观媒介环境新风尚;感召儿童的“批判精神”,深植儿童媒介素养厚重
为完善警察职业价值观体系,增强警察廉洁自律的能力,选取武汉市公安局部分在职民警为样本,利用警察职业认同感半结构化问卷、职业价值观问卷(WVI)和警察廉洁自律能力自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警察职业价值观及其对廉洁自律能力影响的实证调查和分析,发现了职业价值观中的利他主义价值尺度对警察廉洁自律能力有影响.建议建构职业教育学习体系,重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培养,完善公安监督约束机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日益猖獗,以传统的诈骗罪规制电信网络诈骗行为面临诸多困境,诈骗罪要求的欺骗行为、数额结果、被害人处分意识等要件受到冲击和挑战.增设电信网络诈骗罪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电信网络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权和信息安全,其中信息安全是主要客体,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要考虑到电信网络诈骗罪的特殊性,合理配置主刑和附加刑,并充分发挥保安处分性质措施的作用,满足打击和
机动侦查权是检察机关侦查权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保留必要性来看,监察委员会的调查权和公安机关的侦查权均不能取代其法律监督的宪法地位.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的适用范围做出了限缩,机动侦查权在司法活动中运用的频率偏低.其原因是,检察机关机动侦查权在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要求下存在适用边界不明、启动程序繁琐、机关职权划分不明等问题.在明确《刑事诉讼法》对机动侦查权的功能定位是适时监督、寻求个案正义的前提下,通过划分机动侦查权适用的具体范围、简化机动侦查权的启动程序、确立检察机关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