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浙江科技期刊情况研究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浙江科技期刊发展至今数量已达120种,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是在建国以后创办的,其中又以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为最盛。建国以后浙江科技期刊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对公众普及科学思想,提升科研者的学术修养,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浙江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历程,是浙江科技事业和浙江出版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浙江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且由于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在全国科技期刊中逐渐成为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以后,浙江科技期刊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内涵。
  关键词:浙江科技 经济发展 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33-02
  1 建国以后浙江科技发展简述
  浙江科技事业在建国之初,几乎没有任何发展。全省的科技资源加起来也不过只有3到4家农业卫生试验所,仅仅只有105名科研人员,在这种情况之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引起了浙江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4月,浙江设立了自己的科学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在1958年6月成立。1976年,全省的科技人员已经达到2978人,科研机构也增加到了88个,省科委建制也在1977年10月恢复,年底的时候全省各类专业的技术人员已经猛增到111718人。相继取得了粮食两熟技术、红茶初制热处理技术、犬肺吸虫病的治疗、反渗透法淡化海水、电渗析处理啤酒酿造用水等科学技术成果,各类科技研究成果的不断累积和创新,是浙江科技和经济得以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就为科学技术事业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浙江省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相关科技政策,为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得全省科技事业快速发展起来。到2013年,浙江全省全社会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超过了1300亿元,全年的专利申请为29.4万件,授权量为20.2万件。有79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5309家。科技综合实力居国内第7位,经济总量由1978年第12位,到2013年跃居第4位,浙江逐渐成为经济和科技大省。而科技期刊就在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经济和科技事业的进步带动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同时,随着科技期刊的不断成熟,它对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
  2 1949年~1965年:浙江科技期刊的起步阶段
  2.1 总体出版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资源匮乏、百废待兴的社会现状,党和政府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浙江省在这一个时期的科技期刊数量共计18种。这一时期的浙江科技期刊较之全国的科技期刊来说,数量很少,种类不齐全,但贵在期刊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价值很高。总的来说,此时的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业才刚刚起步,一切都还未成熟完善,即便如此,它也为后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突出特点
  (1)以农业类和学报类期刊为主。
  建国之初,浙江各类科技期刊中以农业科技期刊和学报科技期刊的数量最多,且农业期刊主办方以科研机构为主,而学报科技期刊主要是由浙江省内的高校主办,属于内部刊物,不对外发行,发行规模小,范围窄。
  (2)注重科学技术的实用性。
  这些科技期刊专注于对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并且从实践出发结合理论对科学原理和技术知识进行阐述,实用性很高;且每种期刊里几乎都有关于各自行业里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时效性也很高。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浙江科技期刊内容实用价值大,更注重科学技术在实际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2.3 对浙江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建国之初的浙江科技期刊,受工业不发达以及通讯传输技术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它对浙江社会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远不能与今天相比,但它依然为浙江科技事业及社会经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后来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报道方面,受工业和科技事业不发达、通讯传输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未能掌握核心技术,只能依靠总结实际生产中的研究经验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关于科技成果的报道大多以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研究实验和生产经验总结为主,以外文科技文献翻译为辅。这一时期的科技期刊都是从实际的生产生活出发,总结经验,实践性很强,减少了阅读障碍,受众能够更好的理解科技知识,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同时促进学术的交流与进步,对浙江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国内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整个社会急需建设工业和农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来做支撑,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工具以及交流平台的科技期刊就应运而生,且快速的发展起来,浙江的科技期刊也是如此。并且由于浙江科技期刊在内容上注重从实际生产生活出发,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其运用于现实的工农业生产中,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浙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3 1966年~1977年:浙江科技期刊的停滞期
  3.1 总体出版情况
  正当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刚刚起步,走向发展之际,1966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受到遏制,全国绝大部分的科技期刊都休刊或停刊了,科技期刊出版几乎空白。这一时期浙江省科技期刊数量共计23种。文革前期,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几乎空白,到了后期,科技期刊出版数量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在内容质量上却始终没有提高,整个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2 突出特点   (1)出版形式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受政治大环境影响,这一时期的科技期刊凸显“政治挂帅”,扉页上会有毛泽东语录,有的期刊内页中也会插入几段语录。
  (2)科技期刊整体质量止步不前。
  浙江科技期刊的研究方式与建国之初基本一样,依然是从实际的生产生活出发,总结经验,实地研究,并且反映行业内最新科研动态,可操作性强。但从根本上讲,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金量并没有提高,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
  (3)工业类期刊数量迅速增长。
  由于政府大力提倡发展人口,社会人口不断增加,经济需求也随之迅速增加,工业类期刊数量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且部分刊物属于内刊,并未对外发行。
  (4)印刷排版质量有一定提高。
  这一时期的浙江科技期刊在印刷排版质量上相较建国之初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封面上开始添加简单的图案,颜色由单一走向多样,内页版式字体逐渐规范统一,图文并茂,尽可能的减少了阅读障碍,但总体的变化并不大。
  3.3 对浙江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对浙江科技影响方面,“文革”时期,由于工业和科技依旧落后,大量科技人才流失,科技知识断层等缘故,导致此时的科技期刊上的成果报道依然是总结实际生产经验。但同时“从实际出发”这样简单有效的科研方法和态度,也十分有利于此时科技工作的恢复以及长远发展。这也达到了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并对浙江科技事业的恢复以及长远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对浙江社会经济影响方面,此时的社会风气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整个社会对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很低,科技氛围并不浓厚,知识分子不被整个社会所尊重。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和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处于混乱状态。浙江在一个时期内的科技知识断层、科技人才断层,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浙江的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一些方面有所下降。由这诸多的社会现状,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稳定。
  文革十年的经历,很好的证明了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科技信息及人才对于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直接决定科技期刊能否正常出版。
  4 1978年~2014年:浙江科技期刊的成长阶段
  4.1 总体出版情况
  停滞的十年过去,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且提出了一些关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工作开展的一些具体措施,为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此次会议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此后,全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开始全面复苏。
  浙江的科技期刊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兴盛起来。从1978年开始陆续创办了《中国水稻科学》(1986)、《空间结构》(1994)、《生物技术进展》(2011)等88种新刊物。另外,复刊32种。其中,浙江大学学报可以算是同类期刊中的佼佼者,学报系列科技刊物就有7本,且刊物整体的影响因子都很高。据笔者统计,截止2014年8月,浙江省科技期刊数量共计120种,有8种刊物在2000年至2013年间已经陆续停刊,实际还在办的刊物有112种。改革开放后的浙江科技期刊,数量开始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发展日趋成熟,整个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进入繁荣时期。
  4.2 突出特点
  (1)出版市场开始空前活跃。
  改革开放为浙江科技期刊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整个浙江科技期刊出版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原来的刊物在1978年后陆续恢复办刊。1979年至1994年间,是创办新刊最活跃的时期,平均每年至少创办4种新刊,在1979年和1984年分别就有7种,1994年创办了9种新刊,达到整个创办新刊时期的最高峰。
  (2)浙江科技期刊的发展日趋成熟。
  浙江科技期刊的数量日渐增多,科技期刊的种类繁杂多样。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期刊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划分开始越来越细,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的情况下,种类会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的质量在印刷装帧、版式设计方面,以及科技成果含金量、国内和国际影响力方面都在不断提高。现在的浙江科技期刊无论是从规模、种类、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较之建国之初的浙江科技期刊有了质的飞跃。
  4.3 对浙江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浙江科技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的浙江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报道方面,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大批科技人才的重新聚集,以及浙江经济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浙江科研成果的含金量正在逐年提高,并沿着各自领域中专业性和实用性两个方向深入发展。
  在科研动态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快、渠道多、信息量大、覆盖领域广,使得关注科研动态的时效性远远高出以前。改革开放后的浙江科技期刊,随着浙江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知识含金量,使其传播更新科技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功能逐渐深化,同时推动着浙江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对浙江经济的影响。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为全国各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浙江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经济区域之一,市场经济也达到空前活跃的状态。同时,也带动着浙江科技事业不断向前进步,作为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工具,浙江科技期刊也迅速的恢复发展起来。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更新与交流,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浙江经济高速向前发展。
  5 结语
  浙江科技期刊出版业建国至今的经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科技成果交流以科技期刊为载体,科技发展和科技期刊出版又以社会经济的稳定为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科技期刊之间是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的。同时,在信息、科技、经济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中国在科技的一些方面仍然未能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科技交流进步的平台,浙江科技期刊还需要加快向前的步伐,缩小与世界科技期刊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科技厅.201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浙江省人民政府,2014-02-26.
  [2] 王渝生.向科学进军——中华科技六十年(二):1956~1960年[J].科学中国人,2010(2):22-29.
  [3] 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新中国科技期刊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C]//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9.
  [4] 蒋崇玲.略论科技期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J].出版经济,2003(1):14-16.
  [5] 朱联营.新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的两次挫折:中国科技期刊史纲之九[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1):84-85.
  [6]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其他文献
国内外学者在感知学习风格倾向方面做了不少研究,除进行理论的探讨外,也开展了一些实证研究。受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教学环境、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在感知学习风格与英语成绩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更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要求,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主要应
近年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伴随着这些变化社会对于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越来越大,全球能源面临着噬待解决的危机,由此人们开始注重和提高电力工程的
21世纪是创新和发展的新世纪,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等,这些竞争不仅给时代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为我们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工会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在发挥领导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棚改问题,提出棚改是一项惠民生、促改革、保增长的重大战略决策。棚改需要大量资金,融资很必要。PPP模式搭建了社会资本与棚改之间的桥梁。以
【正】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是银行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牵动着联行、会计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现就如何理解和贯彻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谈些意见。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传统优势,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当前正处于企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
针对台州自然灾害频发,台风暴雨洪涝灾害威胁电网安全的问题,该文提出了针对电网的暴雨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城市相关特点,探讨了相关技术路线,给出了暴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过程,相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个领域和方法,在20世纪后半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为比较文学拓展了研究领域,推动了比较文学的重大进步。但比较文学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