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案例教学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幺,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几种做法。
  一、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如教学《登山》一文,当巴果茨基走过险路,回头看列宁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为什幺会这样?这是一个“知”与“不知”的矛盾,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阅读上下文,就可以弄清,因为列宁紧跟在他后边,而且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昏目眩),列宁是俄国革命的最重要领导人,真遇到危险,那将是革命的巨大损失,巴果茨基当然吓得险些掉进深渊。这一句话看出了他当时十分紧张十分担心的心情。
  又如教学“麻雀”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学生一般只认识到这一句在写什幺,而没有注意为什幺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后面写小麻雀样子的语句上。这里就存在一个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教师质疑:“为什幺要写风?不写可以吗?”这一提问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句上,迅速地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地寻找答案,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从“猛烈”和“摇撼”可以看出风很大。正因为风大,小麻雀才会从巢里掉下来。这一答案找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有的说,猎狗鼻子虽然很灵敏,可它能嗅到麻雀气味,发现小麻雀,风肯定也帮了忙。这一答案注意了文章的前后联系。有的说,风吹树摇,这一景象衬托了小麻雀的弱小和可怜的样子。这一答案从写作技巧来分析,认识更进一层。这些答案比仅仅知道这句在写风大风猛的认识要深得多。
  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
  二、搭桥铺路,由浅入深。
  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
  《倔强的小红军》描写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骑马朝前走。可当他想到了那些打过交道的穷孩子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这是为什幺呢?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障碍),有的说,因为那些穷孩子骗过他(这种思维偏离方向),显然,在学生认识事物、分析现象的过程中,由于环节之间距离太大而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应及时增加环节,补充前提为畅通思维搭桥铺路。可以这样做:①弄清背景,穷孩子为什幺参加革命?②缩短距离,讲述一两个穷孩子参加革命不怕苦不怕死的小故事,问,穷孩子身上都有什幺精神?③寻找联系,小红军跟这些穷孩子有什幺相似之处?通过设置这样几个“梅花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破,偏向得以拨正,思维沿着目标正常运行。
  三、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幺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规律,教师可出示下面三组材料:
  亲爱的妈妈 轻轻地唱歌 跑得像离弦的箭
  美丽的姑娘 飞快地奔跑 感动得热泪盈眶
  幸福的童年 勤奋地学习 高兴得手舞足蹈
  动听的乐曲 仔细地观察 捧得高过头顶
  教师提问:用“的”、“地”、“得”的这三组材料之间有什幺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辨析,不难总结出规律:“的”的后面都是表示名称的词(名词),“地”的后面都是表示活动的词(动词),“得”前面不是表示活動的词(动词),就是表示形态的词(形容词),学生掌握了这一应用规律,就能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在类似的习题训练或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幻灯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五、反复吟诵,展开想象。
  小语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文字生动优美,为我们构建了深遂的意境,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领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即读想结合的办法,畅通思维,提高认识与鉴赏能力,往往也取得较好效果。
其他文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rn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并作为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
历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战地的,是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的主要场地。要想使历史课堂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随着新课改的实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许多教师将悬念设置法作为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整体课堂效果有所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前设疑 
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以科学创新的态度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实施与电网公司全面接轨的发展战略,是当前供电企业的核心任务。本文从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供电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全面走向市场。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前途和命运,也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件大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如何帮助大学生排除就业心理压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增强求职择业的成功率,促进他们顺利就业,这对学生本人及全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
工民建的民用住宅和办公楼(基础、板、梁、柱),等工程建筑物主要以结构安全和防渗等基本上是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来承担,因此混凝土的质量在工程建筑物中显得尤其重要,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原材料的质量等因素给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   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像其他社会思潮一样,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就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论及的历史虚无主义而言,这一社会思潮的历史由来具体体现为孕育、发展于西方,
摘 要 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防范和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是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地产金融的研究背景,具体阐述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房地产 金融风险 成因  一、引言  金融是房地产得以发展的支柱,房地产金融的健康发展是房地产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房地产金融风险是指经营房地产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西方世界的金融风暴,全球经济遭受打击,其影响延续至今.人们在寻找和反思导致上述经济劫难的原因时,不约而同
期刊
期刊
我最近刚学会了用微信,便急着跟大洋彼岸的外孙视频对话,半年多没见,小家伙愈发活泼可爱了.可是,尽管他从开办有中文课的华盛顿市郊幼儿园被保送到小学,普通话的接受和表达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