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神圣天职;学子立志读书报国,系光荣使命。”
这是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校长寄语的上联和下联。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立志读书报国。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能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一种正向交流,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充满关心,持有较高的期望,学生自主学习、有创新地学习的机会就较突出,就能极大地促使情感发展,教学中也就容易把知识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不断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 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要有信心
我们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工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生没有考上高中,不能进一步到大学深造,这只是因为高中或大学与中职学校录取学生的侧重点不同,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也不能因此判断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成大器。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从来没有上过大学,在小学或中学时的成绩也很差,但他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成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实际上,中职学生对学习专业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学好专业技能。教师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在工作中就会积极主动,就会不遗余力地想尽办法去提高学生的技能,就容易实现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信任,自己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失去信心,就会悲观失望,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敷衍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有成效,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霍懋征同志曾说:“一个教师如果放弃了对学生的信任,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权,那是失职,那是无能。”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就是对教师本身教育能力的信任。实现中职教育的目的,当以信任学生为基础。
二、 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每一个中职学生,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都是家庭的希望所在。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能够经常得到别人的尊重,在接受别人尊重的同時,也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他人。同样,在学校,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对优秀学生如此,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放下架子,力争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平等的环境。“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平等相处的环境下,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在学习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与教师讨论。
三、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
我们知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职学生在初中还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所学知识似懂非懂。到了中职学校,有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简单且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东西,但学生学起来觉得很难,不容易学会。这就是实际情况,如果他们不用操心就能学会,就不会到中职学校学习了。
教师在讲解有关知识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教学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掌握上,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如何养成不断学习的精神。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要急于求成。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为止,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最终体现。只要教师对学生有一颗爱心,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采取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激励就是以外界事物的激发鼓励而使人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它驱使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积极活动,表现出高效率的行为。学生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争取进步,从而产生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成绩。学生都希望教师喜欢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能力、才华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探究不同的激励方法,用赞许的目光看待学生,讲究说话艺术。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或者成功,一定要及时表扬,不要忽略了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否则学生会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认为自己努力与不努力一个样,从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犯错误的学生,也要首先看到他所具有的优点,再婉转地指出其缺点,学生会很快认识到哪些是应该发扬的,哪些是应该制止的,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字写得特别草率,简直无法辨认。这时,如果教师对学生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甚至把他的作业撕掉并令其重做,学生当时可能会照章执行,但内心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对以后的学习会失去兴趣。如果教师采取和蔼的语态说:“你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今天所学的知识你都能够充分理解,我细看了一下,你的作业也做得完全正确。如果字再写工整一点,那就更好了,你说是吗?”这种迂回的批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就会快乐地接受,并且能及时地纠正教师所指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师德是一个教师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师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实际上就是教师职责的本职体现。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这是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校长寄语的上联和下联。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立志读书报国。教师在传道的过程中,能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一种正向交流,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充满关心,持有较高的期望,学生自主学习、有创新地学习的机会就较突出,就能极大地促使情感发展,教学中也就容易把知识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不断发展,教学相长的效果就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 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要有信心
我们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熟练工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生没有考上高中,不能进一步到大学深造,这只是因为高中或大学与中职学校录取学生的侧重点不同,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也不能因此判断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成大器。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从来没有上过大学,在小学或中学时的成绩也很差,但他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成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实际上,中职学生对学习专业技能有着强烈的渴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学好专业技能。教师对学生采取信任的态度,在工作中就会积极主动,就会不遗余力地想尽办法去提高学生的技能,就容易实现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信任,自己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失去信心,就会悲观失望,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敷衍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有成效,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霍懋征同志曾说:“一个教师如果放弃了对学生的信任,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权,那是失职,那是无能。”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就是对教师本身教育能力的信任。实现中职教育的目的,当以信任学生为基础。
二、 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每一个中职学生,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都是家庭的希望所在。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能够经常得到别人的尊重,在接受别人尊重的同時,也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他人。同样,在学校,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对优秀学生如此,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对犯错误的学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放下架子,力争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平等的环境。“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平等相处的环境下,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在学习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与教师讨论。
三、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地进行教育
我们知道,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职学生在初中还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所学知识似懂非懂。到了中职学校,有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简单且在初中就应该掌握的东西,但学生学起来觉得很难,不容易学会。这就是实际情况,如果他们不用操心就能学会,就不会到中职学校学习了。
教师在讲解有关知识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教学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掌握上,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如何养成不断学习的精神。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要急于求成。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为止,这是教师关爱学生的最终体现。只要教师对学生有一颗爱心,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采取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激励就是以外界事物的激发鼓励而使人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它驱使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积极活动,表现出高效率的行为。学生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争取进步,从而产生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成绩。学生都希望教师喜欢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能力、才华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探究不同的激励方法,用赞许的目光看待学生,讲究说话艺术。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或者成功,一定要及时表扬,不要忽略了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否则学生会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认为自己努力与不努力一个样,从而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犯错误的学生,也要首先看到他所具有的优点,再婉转地指出其缺点,学生会很快认识到哪些是应该发扬的,哪些是应该制止的,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字写得特别草率,简直无法辨认。这时,如果教师对学生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通,甚至把他的作业撕掉并令其重做,学生当时可能会照章执行,但内心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对以后的学习会失去兴趣。如果教师采取和蔼的语态说:“你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今天所学的知识你都能够充分理解,我细看了一下,你的作业也做得完全正确。如果字再写工整一点,那就更好了,你说是吗?”这种迂回的批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就会快乐地接受,并且能及时地纠正教师所指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师德是一个教师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师德高尚的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实际上就是教师职责的本职体现。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