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探究数学这门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常言道:“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和高昂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才能积极、自觉、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如何激励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乐于提问的题的“心”,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课件展示:小狗、小兔等4只小动物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车,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砰!”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想提问的积极性。有的学生问:谁能最快到达终点?有的动物的车为什么不稳?等等。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就要努力让学生有“胆”敢问,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力基础。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的心理安全。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创设和谐、自由、安全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活跃的思维融入到学习中,大胆、积极地发言、提问。教师还要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时时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
如在教学看图提问这类知识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图获取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谁想提问,如果谁敢提问题老师表扬他。”这句话给了学生提问的胆量,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我来提用加法解的、我来提比多比少的问题、老师我还能提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提出了不少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还叙述得有条有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强化训练,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提升
训练学生,给他们一些勤于提问的“时” 。要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让学生有“心”问,有“胆”问,还应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问、好问、有“时”问。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鸡妈妈给两只小鸡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鸡分到的月饼个数:
(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
(2)有两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头。
(3)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
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鸡分得半块月饼,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要弯一半下来。”教师再问:“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达这‘半块’吗?”所有的学生都摇了摇头。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总之,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让学生有心乐于提问、有胆敢于提问、有机会勤于提问、有脑善于提问,有架向上攀登。努力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常言道:“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和高昂的学习热情,把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才能积极、自觉、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如何激励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乐于提问的题的“心”,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课件展示:小狗、小兔等4只小动物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车,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砰!”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想提问的积极性。有的学生问:谁能最快到达终点?有的动物的车为什么不稳?等等。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就要努力让学生有“胆”敢问,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力基础。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的心理安全。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创设和谐、自由、安全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活跃的思维融入到学习中,大胆、积极地发言、提问。教师还要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时时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
如在教学看图提问这类知识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图获取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谁想提问,如果谁敢提问题老师表扬他。”这句话给了学生提问的胆量,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我来提用加法解的、我来提比多比少的问题、老师我还能提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提出了不少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还叙述得有条有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强化训练,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提升
训练学生,给他们一些勤于提问的“时” 。要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让学生有“心”问,有“胆”问,还应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问、好问、有“时”问。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鸡妈妈给两只小鸡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鸡分到的月饼个数:
(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
(2)有两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头。
(3)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
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鸡分得半块月饼,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要弯一半下来。”教师再问:“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达这‘半块’吗?”所有的学生都摇了摇头。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总之,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堂课的好坏。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让学生有心乐于提问、有胆敢于提问、有机会勤于提问、有脑善于提问,有架向上攀登。努力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