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露宿街头》照片拍摄始末

来源 :百姓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海战役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画面中的解放军战士,和衣而眠,露宿于街头,充分体现了解放军严格的军纪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宝贵品质。
  照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有人将其称之为解放军送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还有不少国外媒体在刊登这张照片时,将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举”,并以此断言“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然而,这张照片究竟拍摄于上海战役中的具体何时何地,镜头中的解放军又是哪支部队?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流传着多个不同的版本。
  记者辗转联系到当年照片的摄影师陆仁生的后代陆晓格,得知了陆仁生《解放军露宿街头》这张照片的拍摄始末。

乡村照相馆走出的战地记者


  1939年10月,常熟市新开了一间“白雪照相馆”。
  这很快引起了当地“江南抗日义勇军”组织的注意,经过数月监视,确认这间照相馆虽然给日本人拍过照,但照相馆老板并不是汉奸。
  白雪照相馆的合伙人之一,便是我的父亲陆仁生。父亲是江苏昆山巴城人,那年才20岁,却已经是个有7年照相经验的“老师傅”。第二年初夏,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江抗”,参加抗日工作。
  父亲生前非常低调,很少主动提起自己后来拍战地照片的事。一直到“文革”时期,家里来人调查父亲,他有时候回到家会说“今天又有人来找我了”,我们围着他,让他把这段往事讲一讲,大家才知道原来父亲是个大英雄。
  当时抗日战争刚结束,父亲调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前线记者。1947年1月,他出任华中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摄影组组长、华东军区政治部摄影美术科科长。跟随陈毅、粟裕转战南北,拍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画面。那张著名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人合照》就是我父亲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战役打响后,父亲跟随部队进入上海,一路走一路拍。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华中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摄影组组长陆仁生拍摄的照片《解放军露宿街头》

露宿街头的胜利之师


  解放军攻打上海时,人人都对丹阳整训时总前委制定的《入城守则》熟稔于心,一不能使用重武器,二绝对不入民宅。我父亲在宣传部门,对此更是十分了解,因此他一直想找机会拍下上海解放战役中有关的场面。
  凑巧的是,参与战斗的二十军五十九师的副师长戴克林是父亲在“江抗”时期的老战友。1949年5月27日早晨,戴克林上街检查《入城守则》执行情况时,父亲跟随戴克林一同前往。
  当他们走到战士们休息的地方,看到在梅雨绵绵的街旁路边,解放军战士头戴军帽、衣不解带,齐刷刷地躺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步枪靠墙倚放着,有的机枪手睡着了还把武器紧紧抱在怀里。
  解放军露宿街头也有队形的,不是横七竖八乱作一团,而是横向侧卧,就这样从这边路旁的人行道上一直延伸到那边去……
  时任二十军六十师一七八团一营机炮连文化教员的冯炳兴回忆说:“那个时候南京路很窄,我们一个团的2000多名战士,就这么分两排,从浙江路路口一直睡到西藏路路口,你想想,500多米,该有多壮观!”
  看到了战士们在街头一个挨着一个,和衣而卧的情景,父亲当时就立即举起相机,把这一攻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拍了下来。
  第二天上午,父亲将这张照片交给前指首长。首长对这张照片爱不释手,立即将照片交给了军政治部。
  照片经严格审查后,由新华社公开发表,顿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多家媒体进行转载刊登。

陆仁生亲笔信首次披露


  《解放军露宿街头》原版照片现珍藏于军事博物馆。关于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军博与南京军区曾先后多次派人拜访父亲。
  父亲是1980年春天过世的。1979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睛也看不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提笔摸索着写下一份材料,详细叙述了自己拍摄《解放军露宿街头》这张照片的始末。
  “……我当时被派到二十军某师,在5月26日清晨随部队从浦东渡过黄浦江进入南市区(注:今黄浦区)。当时战士们遵守入城纪律非常突出,在人行道上休息时秩序很好,饭菜开水都由连队炊事员送来,不进民房,围观的群众倍加赞扬。当天下午,部队挺进南京东路苏州河以南一带,准备接受作战命令。27日天刚亮,我得知进入市区的部队第一夜就露宿在人行道上,我就不顾一夜未睡的疲劳,很快地来到现场,唯恐失去这个大好机会。当看到现场情景,我心情十分激动。为了解放上海,战士们英勇杀敌,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上海群众如同对父母兄弟一样关心,不打扰他们。我在南京路西藏路以西地区战士比较集中的地方拍摄了这张照片。当时苏州河以北交战的枪声清晰可闻……”
  因为这封珍贵的亲笔信,可以确定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5月27日清晨,照片中的解放军就是二十军五十九师的戰士。
其他文献
8年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吴敏秋教授因原发性肝癌,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师生和吴敏秋的老同学纷纷慷慨解囊,很快便为他筹集到52万多元手术费。面对一份份爱心,吴敏秋给每一个献爱心的人写下了一张欠条。如今8年过去了,56岁的他终于还完了“欠款”。  2009年的12月17日,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书摆在吴敏秋的面前,但他坚持完成了学期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才和家人说明了病情。当时,吴敏秋担任班主
期刊
武强在进行锻铜浮雕创作  金属浮雕技艺,是以紫铜、黄铜、铝板、金箔等有色金属为基础材质,经过绘画、拓印、描刻、摩压、塑形、上色、裁剪、拼接等技术处理,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和可塑性,赋予金属新的生命和活力,塑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美术作品,也可以看作是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吉林松原市民间艺术家、松原市金属浮雕传承人武强,以铁锤为笔,铜板为纸,打造出了一幅幅生动的铜质浮雕作品。  “锻铜浮雕,又
期刊
李旭朝和徐兆莹幸福照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值得铭记的不只是前方屹立的身影,还有平凡生活中无数年轻人的小情大爱。当爱情遇上疫情,许许多多恋人取消婚礼,奔赴抗击新冠疫情前线,他们用积攒了不知多少个日夜的思念,默默地坚守岗位,村口旁、病房里、夜幕下,一个个感人的身影,都在用强烈的责任感和实际行动,谱写着最美的爱情故事……因为相爱 甘愿守护  李旭朝和徐兆莹同为成都市供电公司职工,在公司举办的一次演讲比赛
期刊
国外一项涉及2000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人从40多岁就明显感觉健康在走下坡路,其中超过四成受访者后悔没能更早地关心身体状况。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身体好、抵抗力强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表示,衰老虽是自然规律,但尽早改善健康,可延缓衰老。 40多岁开始感受到衰老  这项研究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37~40岁身体开始出现健康问题。通常,人们
期刊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甲申对  1944年3月,中国全民族抗战进入后期,胜利的大势已趋明朗。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在延安的毛泽东颇为赞赏,并告诫全党说:全党同志对于因为骄傲而引发的错误,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
期刊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6位大师之一。其女董一沙回忆了父亲对油画《开国大典》的民族化尝试。  1946年,父亲和母亲完成了在莫高窟3年艰苦的临摹和研究工作后,带着两个在沙漠生活中孕育的儿子沙贝和沙雷回到内地。徐悲鸿先生对这个并非北平艺专出身,而是受教于法国归来的林风眠和常书鸿门下,并在越南法国国立安南美专学习过的青年
期刊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已经50年,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能拍摄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经过中国上空的照片,这些照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又历久弥新的故事。集中科
期刊
湖南省资兴市兴宁镇布田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这里,曾经军旗招展,是朱德的整军之所,也是“八一”南昌起义后的首庆之地;这里,曾经血染大地,107名革命干部和群众在这里英勇牺牲。72岁的黎金山老人,正是当年牺牲的英烈后人。  翻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红色的军旗仿佛仍在烽烟弥漫中猎猎飞舞……红军来村里休整,村民拆木门搭浮桥  1928年7月24日,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的朱德,奉命率红第二十八团、二
期刊
在最初被恋人吸引时,可能并不清楚,恋人哪些可以称得上是缺点;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即使恋人有一些缺点,看起来也可爱而无伤大雅。  但是,随着热恋期过后,则开始变得介意恋人的缺点。哪些情况下特别介意恋人的缺点?  面临婚恋抉择。当走到确立恋爱关系、谈婚论嫁等人生关键节点时,就会对恋人进行重新评估;由于恋人的特质会影响决策,因而也就对恋人的缺点变得特别介意。  涉及底线原则。每个人都有不能忍耐的底线原则,
期刊
他叫蔡艳球,粉丝们却喜欢叫他“牛哥”——他在虎牙直播平台开了个“牛哥追梦”的账号,专门帮助流落在外的流浪者回家。从2016年7月至今,他行走10多万公里,直播一万多小时,成功帮助71名流浪者“回家”。在第八届“中国公益节”评选活动中,“牛哥”蔡艳球荣获了2018年度“公益人物奖”,不仅央视《道德观察》对蔡艳球进行了人物专访,连美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国外媒体也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转载报道,称赞他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