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呼唤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basi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精髓,依然具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有助于我们解决传统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让德育全面回归生活,能使理论与生活实践切实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起点的回归:生活是德育的源泉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用知识来弥补。”传统德育往往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背景,不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一刀切地进行理想化、圣人化的道德教育,热衷于进行标准化的考试,使受教育者惯于做道德上的表面文章,德性却很难真正得到提升。
  诚然,道德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但这种教育和学习旨先应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道德发展水平,关注人的现实生命需要。生活是教育深厚的土壤,德育同样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生活既是德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德育的现实起点。在进行德育时,不应急于进行说教灌输。而应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握学生的既有德性水平,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道德观念进行梳理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人格涵养功能。
  
  二、内容的回归:德育的内容取决于生活世界
  
  德育回归生活之后,道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是,强化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道德智慧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活动应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而不是脱离学生的这个具体的生活世界去进行。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其学习目的,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甚至帮助学生制定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计划和步骤。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毅力。针对学生交往生活,学校道德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在指导学生学习有关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成才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储备。针对学生日常生活,学校道德教育者应指导学生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学校道德教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劳节约、自尊自爱,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三、目的的回归:德育是为了人过有意义的生活
  
  德育的源泉和内容的生活化决定了德育目的的生活化。德育来源于生活,依赖于生活,因此,德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同时也必然是为了人,是为了使人成为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
  德育目的观必须建立在对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之上。个人与社会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彼此隔离的,而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任何真正的社会发展是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发展,而每个人的发展又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没有社会的发展根本谈不上任何个人的发展。因此,德育的目的既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社会,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美好生活。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德育只有为了人并依靠人,才会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四、方法的回归: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德育回归生活不是倒退,而是经历探索的苦闷之后的发现。这种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的回归也不是为了同守,而是为了发展和超越,德行以现实性活为源泉,但它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德育生活化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回归生活,而在于它要高于生活;它的内容是生活化的,并不是要重复生活,最终是为了超越现实生活,人在对生活的发展和超越中提高道德修养,提高生活的意义。
  德育生活化不是封闭式灌输而是开放式指引,不以道德说教为方式,而是给学生练习道德行为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会选择,有所感悟,对人生意义作积极的自我反思和升华。正如杜威所言:“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道德教育的真正奏效,有赖于能否有效促发师生的道德体验。因此,把学生时刻当作课堂的主体,同学生为中心,创设道德情境,加深道德体验,是实现德育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个体经历和体验不同的道德情境,培养个体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时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只有如此,才能实现道德真正向生活的回归。
  
  责任编辑 丁洪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