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观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中系统体现了孔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的政治观,认为治理国政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治理国政与生活具有同样的要求。这种“道之以德”的政治观对于当前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孔子;政治观;《论语》
  政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一书中共有43次直接提到“政”一词,其中的《为政第二》篇更是关于孔子政治观点的集中论述,系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孔子认为,治理国政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治理国政与生活具有同样的要求。下面就通过对《为政第二》原文的简要解析,来分析孔子“道之以德”的政治观。
  一、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为政第二》全篇可以分成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全篇的核心观点即要道之以德,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1章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了政治的原则:要用道德治理国政。为政的人如果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其他人就会像天上的星星围着北极星转,一般围绕在他们周围,听从他们的领导与指挥。2.2章用孔子对《诗经》的评论,解释了道德是什么。《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孔子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意思是说《诗经》里所讲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健康有益的东西,没有消极的、低级趣味的内容,而积极向上、健康有益就是纯正,也正是道德的要求。2.3章进而将两种不同的为政方法进行了对比:如果用政法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整顿人们,人们只会想着怎么避免处罚,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制来整顿人们,人们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个个心悦诚服。二者相比之下,显然是第二种方式更好,因而孔子认为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二、治理国政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部分提出了要以道德治理国政的观点之后,《为政第二》没有继续讨论道德,而是另起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即治理国政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政治的本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个人如果没有生活经验,既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更不了解别人需要什么,又怎么可能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呢?这一部分是从孔子的人生经历讲起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2.4章是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说明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所做的主要事情以及达到的高度。孔子说他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再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对于别人说的任何话都听得进去,毫不动心,到了七十岁就能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在以孔子的生活经历为例说明了政治的基础是生活经验之后,接下来就讨论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首先讨论的当然是孝顺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前两章的孟懿子(即孟孙)是鲁国的大夫,孟武伯是他的儿子。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出门有专车,驾车的人往往是他的学生,在2.5章中给孔子驾车的是樊迟。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回答说“无违”,并把这话告诉了樊迟。樊迟不明白,问是什么意思,孔子便解释说:孝顺父母就要按照礼节来做,父母活着,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按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2.6章中孟武伯接着问怎么孝顺父母,孔子说孝顺父母就是惟恐父母生病,意思是说要好好照顾父母。
  后两章中问孝的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2.7章子游问怎样孝顺父母,孔子说孝顺父母就要尊敬父母,要发自内心的尊敬;如果只是简单地养活父母而没有内心的尊敬,就同养狗养马没什么区别了。2.8章子夏问怎么孝顺父母,孔子说对父母脸色要和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再怎么样帮父母办事,再怎么给父母好吃好喝的,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孝顺。
  孝顺父母只是生活的最基本内容,除此之外还要与别人相处,因而这部分讨论的第二点就是与人相处,要善于了解别人: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2.10]
  颜回(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说他曾整天向颜回讲学,颜回从不提反对意见,似乎像个笨蛋。等颜回自己独自研究时,对孔子讲的道理往往能够有所发挥。由此孔子得出结论,认为颜回并不愚蠢。这一章实际是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例,说明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表面,还要看实质。2.10章进一步就说明了怎样了解、观察别人:了解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进行观察,要考察他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如果这么做,就可以彻底了解这个人,他想藏都藏不住了。
  如果一个人善于观察,能够从表面看到实质,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很能干的人,因此《为政第二》讨论的第三点是多能: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子曰:“君子不器。”[2.12]
  2.11章中“故”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而是泛指已知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温故而知新”泛指能够从已知推出未知,也就是《学而第一》中说到的“告诸往而知来”,能够舉一反三。如果一个人真能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做老师了,也一定是多才多艺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不器”),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个君子了。   既然君子能力这么强,下文就讨论了本部分的最后一点即君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影响别人: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从2.13章子贡的问题无法知道他问的具体是什么,但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知道子贡问的是君子怎样领导别人。孔子告诉子贡,君子先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言论,用行动为他人树立榜样,别人自然就会追随他了。除此之外,孔子补充了一点:君子对待周围的每个人都一样,不会厚此薄彼;而小人则相反,对与自己要好的人很热情,对其他人就另眼相看了。
  三、治理国政与生活具有同样要求
  在讨论了治理国政要有生活经验之后,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接着讨论另一点,治理国政与生活具有同样要求。这一部分的2.16章也是从“学”开始讨论,而且是学习与思考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
  2.15章中孔子说学习与思考不可偏废,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不切实际,没有用处;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非常危险。2.16章中孔子进一步补充说如果喜欢走偏道,是非常有害的,意思是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不能走极端。
  怎样才是不走极端呢?下文举了一个例子: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2.17章中的由就是仲由,字子路。孔子告诉子路要正确对待知或者不知,认为做人要诚实,不能不懂装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这是孔子的生活经验。当他的另外一个学生子张请教如何做官的时候,孔子就把他的生活经验加以发挥,告诉子张在做官时也要诚实:要多听别人说话,对不清楚的地方自己要保留,清楚的地方也要谨慎对待,这样就能减少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要加以保留,其余的也要谨慎地实行,这样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就可以得到官职、拿到俸禄了。这两章一个讨论的是日常生活,一个讨论的是治理国政,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诚实,不能不懂装懂。《为政第二》以这两章为例,说明了日常生活的道理与治理国政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治理国政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诚实只是治理国政的一个大原则,接下来的两章讨论了具体该怎么做: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舉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2.19章中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要任用正直的人,要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管理邪曲的人,百姓就会服从;如果相反的话,百姓就不会服从。2.20章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尊敬、效忠与加倍努力,孔子告诉他要善待百姓:以庄严态度面对百姓,百姓就会尊敬;懂得父慈子孝,百姓就会效忠;提拔好人并且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劝勉,加倍努力。
  这两章讨论的具体措施似乎与生活经验没有关系,实际上只要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措施与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2.19章里的“直”与“枉”,2.20章里的“庄”、“孝慈”、“善”以及“不能”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并不是治理国政专有的。要使老百姓服从也好,“使民敬忠以劝”也罢,首要的是为政者能够分辨出“直”与“枉”,分辨出“善”与“不能”,知道什么是“庄”,什么是“孝慈”。如果连生活中这些最基本的概念都分不清,谈何治理国政呢?而要分清楚这些说起来容易,实际做到则很难。这也正是孔子反复强调要了解别人的原因所在,也是治理国政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原因所在。
  最后的两章则更加直接点明了治理国政与生活的关系: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1]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22]
  本篇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讨论治理国政,这时就有人出来问孔子了:既然您老人家说的这么有道理,自己为什么不去治理国政呢?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刻薄,似乎是在嘲笑孔子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本领。孔子说《尚书》上有一句话,说的是“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是治理国政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治理国政呢?
  2.22章紧接2.21章,孔子发出了感叹:大车子(指牛车)没有安放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放横木的軏(横木是车辕上套牲口的地方,輗和軏是栓系横木的部件),车子就走不动;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孔子的意思是说,虽然都知道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但如果只是口头上说一说,实际上并做不到,那也根本不可能治理国政。春秋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天下本是一家,国政与生活中的孝悌紧密相关。春秋时期之所以发生那么多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的事情,正是因为治理国政的人没有做到父慈子孝。所以孔子才始终强调治理国政要从日常生活着手,做到孝悌友爱,就能治理了国家了。
  四、治理国政还要符合礼制
  第四部分补充了一点,谈到治理国政与礼制的关系:治理国政还要合于礼制。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制是不是可以预先知道。孔子说可以,因为礼制具有延续性,殷朝沿袭了夏朝的礼制,周朝沿袭了殷朝的礼制,只不过有所增减而已。在周朝之后就算是经过了一百代,国家的礼制还是可以预知的,也不过是在周朝的基础上有所增减。2.24章举了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治理国政与礼制的关系。孔子说,如果祭祀了不该祭祀的鬼神,那是胡乱祭祀,是献媚;应该做的事没去做,是怯懦。前一句讲的是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后一句讲的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这就要看是否符合礼制:符合礼制的事情就是该做的,不符合礼制的就是不该做的。
  五、“道之以德”的现实意义与不足
  《为政第二》系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孔子并没有长篇大论治理国政的具体措施,只是提出一个原则性的要求,那就是“道之以德”,要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孔子强调治理国政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强调要孝顺父母,要了解别人,再次显示了孔子注重实际生活,注重实际行动。在孔子看来,治理国政与生活完全是紧密相关的两件事,在生活中做到孝顺父母与友爱兄弟,在治理国政时就能有很好的效果。
  孔子“道之以德”的政治观对于当前进行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重点强调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注重从制度上防止腐败的产生,注重用法律武器来杜绝腐败。如果能用“道之以德”的观点对政府官员进行教育,让政府官员在体会传统文化的同时,认识到生活中的要求与治理国政的要求完全是一致的,对于提高官员的道德修养、加强官员的行为自律将会有积极作用。
  注释:
  方括号中的2.1是原文编号,表示这是《为政第二》篇中的第一章,2.2表示是《为政第二》中的第2章,其余的依次类推。---作者注.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第二版.本文中对《为政第二》原文的解释,除特别注明外,多参考《论语译注》中的白话翻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11
  [2]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第一版.山西: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76~77
  [3]南怀瑾.论语别裁.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0
其他文献
区域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延伸概念,它在区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以无形和有形的态势,成为推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精神上的导师,是爱的承继者和传递者。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要使这门艺术日趋完美,最关键的便是一个“爱”字。无私地施放自己的“爱心”,让学生感受被爱的温暖;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心”,让学生体会给予的快乐。  关键词 :班主任工;教师;爱心;爱学生;爱集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工作正是这句话的最好体现,它是以一个灵魂影响另一群灵魂,以一颗爱心去培植另一批爱心的神
国家制定刑法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在于告诫人不要犯罪。而真正通过刑法制裁人、惩罚人就可以制止住某一种犯罪,这不过是一种异想天开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已。一个国家真正要制止住犯罪,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和好的社会政策。因此,笔者认为,比重刑治贪更重要的是:如何降低贪污贿赂犯罪“供给侧”的“繁荣景象”,这是一个于国于官乃至于民都是双赢、多赢和全赢的结局。  不容忽视的“供给侧”问题  自2015年8月2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6-2016/6于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保守治
我国的林业工作还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其发展的现状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维系生态环境的标准。科学的林业管理就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可持续性发展认识的提高,对生态环境、林业资源等的保护与发展的重视,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植入到林业管理中,已是当前我们所迫切需要做的任务。所谓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对林业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发展,使其满足当代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对林业的需求与发展
期刊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又称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它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一项新举措。目前,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准,日益权威化和制度化,成为备受瞩目的大
摘 要:《里仁第四》前后各章之间联系紧密,主题统一,构成了一篇结构严谨的完整文章,全面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观。仁包括忠和恕两个方面,忠就是依靠自己,做事尽心尽力;恕就是体谅他人,能够为他人着想。仁要从孝顺父母做起,实实在在付诸行动。以仁为核心的修养观对于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仁;孔子;修养观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个人
期刊
目的:进行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240例呼吸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采用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