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7-02
  
  前言:《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笔者也听了很多有关这一课的上法,往往走说明文的路子,落入俗套。那怎样才能出新,上出不一样的味道,笔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下面就将上课的实录记录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1 教材分析
  1.1 单元地位
  《说“屏”》选自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大多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广大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本单元的教学忌散,宜一课一得,有所侧重。《中国石拱桥》侧重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苏州园林》侧重于总说分说相结合的说明思路,《故宫博物院》侧重于空间顺序的理解。《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三篇讲读课文均是比较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而《桥之美》、《说“屏”》是科学小品文,要侧重于体会文章极富个性色彩的表达。《说“屏”》这篇文章尤其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介绍关于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是作者对屏风由来以久的着迷、热爱之情,让他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指导学生自渎,应抓住两点,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2 课文分析:《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文中并没有介绍关于民间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作者怀着对民间屏风由来以久的着迷、热爱,着重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醒建筑师、家具师和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可采用讨论点播法,反复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 教学背景分析
  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学习对象特点: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但对于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还缺乏欣赏能力。对《说“屏”》这样的文章,他们能感受其“美”,但说出其“理”却还有困难。他们能筛选一些直接的关键有效的信息,但对关键词句的筛选、整合能力还不够,再加上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站在欣赏者、使用者的角度去识屏、用屏,进而达成本课目标。
  ②学习兴趣:他们对语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对这种浸透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屏”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一堂课的首要前提。
  ③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④技能缺陷: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还不熟练,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也各不相同。
  2.2 前期教学情况说明
  前段时间学习的文章多是以说明文为主,学生对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已经比较熟练,因此,在这篇小品文的教学时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来复习,穿插其中即可。另外,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已养成,部分字词的预习和对屏的了解可借助教学案放到课前。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即紧凑,师生间也能进行高层次的师生对话了。
  3 设计理念
  3.1 创设情境,确立研究主题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画面高保真的展现,创设美境,激发兴趣。
  3.2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不仅能拓宽阅读教学的天地,还有利于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
  3.3 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通过合作交流把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3.4 拓展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创新的翅膀。
  多媒体超文本特性的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4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 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教学案阅读材料
  《说“屏”》教案设计:总共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对“屏”的喜爱、赞赏与期许之情。
  2、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三、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屏”
  1.创设情境导入
  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结合你对屏的了解以及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是一种什么样的用具?(多媒体展示问题,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师明确板书)
  师预设:屏是一种放在室内(或院中)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集实用和审美于一体的用具。
  (二)了解“屏”
  过渡:文中的作者虽是古园林建筑家,但文中作者又是站在怎样的角度介绍屏的呢?(回顾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明确:欣赏者(板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进一步了解屏,感受作者对屏的特殊感情。
  1.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通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预设:
  2.情充沛的文章,语言上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明确:诗意、韵味(板书)
  
  3.达对屏的喜爱之情外,作者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写作意图?
  明确:最后一小节,读。(学生根据板书小结课文内容)
  引入下一环节:赏屏,就让我们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欣赏屏,那我们学这篇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三)欣赏“屏”
  1.多媒体展示各类屏,了解其种类,激发赏屏愿望。(配上古筝音乐)
  
  2.用文中所学内容学会赏析屏。
  (四)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个列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中国人民的智慧。(多媒体展示其它浸润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器物,配上古筝音乐)板书设计欣赏者挡风缓冲(实用)功用说装饰点缀(审美)诗意、韵味大小因地制宜向往、喜爱、赞赏 “屏”设置造型、画面、色彩(得体)整体、安放、折度、远近。
  教后记: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尽量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来给“屏”下定义。二是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另外,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我在课件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使学生有了直观印象,激发了学生兴趣。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学课文,调动他们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重难点,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广了学生的见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73-01  1 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②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及生活
期刊
【摘要】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课堂教学忽视学情,课堂教学照本宣科,课外阅读严重缺失。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主体得不到落实,语文素养难以提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
期刊
【摘要】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中,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备课。因此,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只停留在写教案上,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接受新的挑战,让备课“功夫在课外”
期刊
【摘要】 语文课程理念呼唤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这是语文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和新境界。  【关键词】 课程理念;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期刊
【摘要】 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两极分化的严重性与可怕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对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生;数学教学;两极分化;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81-01    1 初中
期刊
【摘要】 了解X线和中子对新疆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影响。并且比较X线和中子对健康状况影响的差异。X线和中子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并且X线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高于中子组,因此我们在关注中子受照人群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X线受照人群的健康防护。  【关键词】 X射线;中子;放射工作人员;比较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
期刊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内容,凸显了儿童生命本体的回归,一切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儿童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把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小植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影响他们的心灵。品德新课程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同样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并用学生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找到自己情感的家园,大胆表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4-0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习方式。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体
期刊
【摘要】 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贝尔说:“一个父亲胜过100教师。”有哲人说:“好母亲可以缔造一个优秀的民族。”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无知与无奈,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于是,我们孩子的一个个问题没能适时地解决,成了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笔者从问题学生的家庭原因入手,提出与家长紧密联系的观点,一切为了孩子,让每个孩
期刊
【摘要】 任何一个班主任都不会放松对班集体的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会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那么怎么营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并不断地加强管。  【关键词】 班级;建设;心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5-01    任何一个班主任都不会放松对班集体的建,一个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