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心世界育就美德修养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yang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内容,凸显了儿童生命本体的回归,一切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儿童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把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小植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影响他们的心灵。品德新课程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同样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并用学生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找到自己情感的家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诉说自己的情怀,品味品德课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关注童心;走进童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20-03
  
  “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以获得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人本化教育理念,也是学校教学的一种根本性变革。纵观以往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的以“传道”者的形象出现,使学生生命、个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人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不同程度上抑制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内容,凸显了儿童生命本体的回归,一切从儿童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儿童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把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小植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影响他们的心灵。品德新课程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同样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并用学生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找到自己情感的家园,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诉说自己的情怀,品味品德课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1 捕捉生活现象,走进童心世界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途径之一。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儿童具有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等本能,本能的实践就是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之前,就应该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多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品德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
  1.1 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时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为教学话题,不仅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而且还有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疑问,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更有效地引领学生生活。
  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途径很多。首先在平时生活中,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并且抽出一定的时间,加入到学生的谈话中,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引导学生把真实的思想流露出来,最容易从他们的口中知道心里所想的、所关注的事情;同时在品德课中,教师要围绕话题,引导学生做一个倾吐者,大胆把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而教师要善于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用心记录着学生的各种问题,并围绕这些话题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品德课是枯燥乏味的,因为这是学生感兴题的话题。当学生真实的疑问得到解决,真实的情感得到渲泄,他们也就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如五上年级的《难忘的校园生活》,这是一节作为学生对五年小学生活的总结、回顾而产生感恩为主题的品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老师的培养,激发学生感谢母校、老师的感情。我根据课前对学生了解的实际情况,用“回顾师恩,感谢老师”这一话题让学生回顾展开。课堂上,学生争着用五年来最难忘的一件事来诉说着自己和母校、老师的感情,用作品、荣誉证书等实物来说明着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老师的培育,用师生间在学校生活中的那一个个平凡而细小的感人事例来重温那一幕幕难忘的真情,使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1.2 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
  喜欢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刻吸引着他们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了解他们喜欢的活动,并把它运用到课堂中来,改变以往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定会广受他们的欢迎。《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虽然课程标准为我们开展教学介绍了很多活动,但我们还应了解到我们的学生们现在最想做什么,最想玩什么,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活动形式。
  要了解学生喜欢活动,教师不但要在下课时注意观察学生在搞些什么活动,有时候也要和学生们一起参与那些活动,亲身体会各项活动的乐趣,感受童心的快乐。这真实的感受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和选择,使开展的活动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如《服务在身边》一课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平时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身边的那些服务机构,但由于平时不注意,他们也很难讲清楚,生活中究竟与哪些服务机构相关,更不清楚这些服务机构是怎么操做的,为我们提供哪些服务。于是,我在教学导入中根据学生喜欢争优抢先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用累计积分的方法请学生说说我们喝的水、用的电、学习的书本、吃的食品来自哪里,虽然内容简单,但学生的兴趣很高,气氛十分活跃,为课堂教学的深入进行开了一个好头。
  1.3 熟悉学生喜欢的人物
  榜样教学法是品德课中常用的方法,因为要求学生学会或养成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都可用活生生的榜样人物来要求他们,而且也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但榜样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同样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思想,走进学生的童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关注他们在关注的人,熟悉他们心中喜欢的人,“这些人”大多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是他们平常耳闻目见的,不少就是班级中的榜样。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喜欢的这些人往往并不很完美,可能还会有很多的缺点,但对学生来说, 学习这些榜样,意义反而会更大,因为他们与学生的距离较近,容易产生共鸣。如果教师硬要违背学生的意愿给他们确立另外一些学习榜样,虽然“这些人”会很完美,但可能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反差太大,学生就很难理解,很难体会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效果不一定会好。所以教师在运用榜样教学法时,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尽量帮助学生确立身边的榜样,并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这些榜样,认识世界上人无完人,只要他的某一点比我好,我就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面对学生喜欢的这些榜样,教师也应多去熟悉,多去了解,和学生一起“喜欢”他们喜欢的人,并帮助学生找到各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理出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缺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理性喜欢自己心中的榜样。
  2 课中鼓励自主,呵护纯真童心
  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会显得低落,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1 思维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是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做出选择,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此刻学生将步入自己独有的生活,表现出充分的自由,教师的任务则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供选择的材料。
  如何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课堂的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并能将这种智慧转化成一种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因为每堂课都有无数次可让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每堂课都有生成精彩的可能,如果课堂上教师觉得学生不积极,气氛不活跃,那教师在郁闷的同时,抱怨的不应是学生而是自己。教师应及时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看看是否真正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让学生思维有自由发挥的时机,让学生才能有得以自主表现的机会,如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介绍有关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一些景点、故事、风俗等,教师不应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只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准备和交流,并能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说清楚,没有知识点上的差错都予以认可;学生介绍的方法,也不作硬性规定,可以选择歌曲演唱、诗歌朗诵、风景图片展示,讲故事、读相关的新闻报道等学生喜欢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品德课学习的快乐。
  2.2 嘴巴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实际、说教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有很多说的内容,学生的说也不仅仅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谈自己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等。
  ①话题走进生活,让学生想说:教师要花大力气,精挑细选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合适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一提及它就使人有想“一吐为快”的冲动,反之,不但无法激活学生的交流欲望,甚至会抑制对话的开展。
  话题的选择要讲究方法,总的原则是必须适合学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能从学生生活中确立话题,并努力将这些源于生活的话题进行提炼,增强话题的内涵,增加话题的趣味性,让学生想说,会说,而不是一个同学说完后其他同学就无话可说了 。
  如《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了《细心训练营》、《耐心训练营》、《恒心训练营》三个环节,当出示这三块内容时,学生都纷纷议论起来,因为细心、耐心、恒心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词语,也是老师多次强调和要求的,而“训练营”这个词,学生也都能理解它的意思,但怎么操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谜,因此,话题一出,好奇心就都上来了,当我宣布“训练营”的具体操作和要求之后,他们纷纷都想一显身手,对操作之后的结果评价,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因为这个结果评价的话题内容,每个学生都想表达。
  ②对话“资本”扎实,让学生能说:这里的对话“资本”,其实就是对话的具体内容或对话资料。要保证师生的对话有效并精彩地进行,对话双方必须拥有扎实的对话资本,也就是对话前,得积累丰富的对话资源,否则,难以与他人有效地对话。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一些比较集中的对话主题,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一起积累对话的“资本”,最好是已有一定的亲历过程。如课前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操作,增强自己的切身感受,也可通过调查、访问、收集并积累有用的信息资料,以供对话时运用。
  如在教学《农产品的家园》一课中,虽然学校周围便是农田,学生都知道各种农作物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其实也很不清楚,对“农村是农产品的家园”这个概念只是有一些模糊的、粗浅的认识。所以要上好这一课,教师就应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去访问周围的农民,下农田实地观察看那些生长着的农作物,预先感受农村的现代化现状和农产品的丰富,也只有做好了这个知识内容上的铺垫,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对话“资本”,在上课时,学生就可以变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课堂实效就能显现。
  ③对话设计精彩,让学生悦说:对话的精彩源于师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把握。在品德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能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发言,交流心中的真实感受,并且能面对同一个道德话题,大家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初步形成的道德标准,阐述自我的看法,都需要有教师有效的预设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调控,让他们在精彩的对话中,忽略自我被教育的戒备,而教师也在此中逐步渗透教育意图,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将一切教育和被教育的意念都在“无痕”的对话中体现,彰显对话的精彩。
  如有位老师在上《我就是我》一课时,为了让每个同学在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他设计了一个 “精彩亮相”环节:请同学们向自己的同桌或老师展示自己的一项特长。展示开始后,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诉说、展示着自己的特长,但唯有一位同学却愁眉苦脸地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好像周围的一切都跟她无关。这位老师看见了,轻轻走过去一问才知道这位同学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一个优点。怎么办?这位老师就请同学们稍等一下,帮这位同学找找优点。热情的同学们马上说了起来。有的说:“她很有礼貌,每次看到老师都问好。”有的说:“她做值日很负责,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走。”在同学们的真诚的言语中,这位同学紧皱的眉头舒展了,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精彩亮相”中去了。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多变的课堂情境中,会有许多想不到的情景出现,教师如能牢牢地把握“无痕”的教学策略,就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2.3 手脚自由——让学生活动
  有教育家说过,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自我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品德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如果脱离了实践活动,品德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现行的品德教材本身安排了许多学生的活动内容,有“展示台”、“聪明谷”、“小评判”、“小实践”、“游戏场”、“活动角”、“金点子”、“小测试”、“辨析角”、“心里话”等学习板块, 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欢迎来我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就预设了这样几个活动环节:活动一:小组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怎么招待?你是怎么做的?);活动二:小剧场(老师去小朋友家做客,看小朋友怎样接待。);。活动三:小评判(用投影出示一些生活中小朋友对待客人的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议一议);活动四:知礼仪(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其他民族招待客人的不同方式并做简单表演。)把课堂教学用活动的形式串联起来,学生美好的情感与行为在活动中得到展示,疑问与困惑得到呈现,不满与愤怒得到宣泄,从而获得精神上愉悦与满足。
  3 构建开放课堂,满足学生需要
  与原思想品德课相比,新品德课程跳出了德育知识体系的框架,从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角度来构建教学内容,因而开放性成为课程的一大特点,成为课程实施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适应这种特点的教学同样必须是开放的。开放品德课堂,把学生融入到大自然、大社会的背景中接受教育,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纳老师、接纳同学、接纳知识、接纳生活,才会发挥潜能,输出“创造”并感受课堂的快乐。这种教学的开放主要应体现在:
  3.1 方法的开放。简而言之,方法的开放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教材内容来教育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课文教学的顺序,但不能随意删减课文的内容,每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按要求对学生施行教学;不是“教”教材,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死扣课文的呈现内容和形式来教育学生,更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每幅插图进行“看图说话”,对每一段文字进行“学文明理”,只有选用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方式来施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二年级的《我们是集体一员》,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集体,体会个人与集体的依附关系,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有事多商量,互相配合,乐意为集体做好事。有位教师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地按教材编写的内容组织教学,而是安排了以下活动环节:①我说我“家”。课件出示“家”字,让学生畅说对家的理解来感知集体的概念;②游戏体验。用“折筷子”游戏来体会个人与集体的依附关系,用“踩踏板”游戏来感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多商量,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③温馨回顾。让学生说说在集体生活中的开心事,并把代表开心事的绿叶贴到挂在讲台上的树枝挂图上,来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三个活动板快围绕教学目标,贯穿着整节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3.2 内容的开放。当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把课题当作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几幅插图,几段文字,也不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教学。教师要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运用那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材料,充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如讲三下年级《我国的行政区》,我们可补充“台湾问题”,在让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浅地知道当前台湾不能与大陆统一的现状与原因,也展望祖国要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最终必将统一的美好景愿;《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学,教师可结合伊拉克战争,在认识地球美丽、祥和一面的同时,也认识局部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也时有发生,从而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更多信息,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使品德课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品德课学习对学生来说,一定是人人喜欢,充满快乐。
  3.3 时空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是指品德课程的教学可根据需要而不受学习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可以大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可以把学生带到实地的场景中施行教学,当然要以有好的效果为前提。如《上超市》一课的教学,教师把学生带入超市中进行实地教学,现场观摩,其效果肯定比在教室中进行空洞说教的要好,但操作上给教师带来的困难是时间上难以能在40分钟内完成,也因为无法将超市搬进教室而只能把学生带入超市,要多费许多精力。所以当我们在选择这种教学方法时,就要以教学效果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其方法的有无必要,如果超市离学校较近,可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采用综合实践课的形式开展教学;如果学校周围没有超市,教师也可利用节假日时间,给学生布置任务,作为假日期间的实践作业,在父母的帮助下去超市购物实践,落实《上超市》一课的教学目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品德课学习,学生一定非常乐意。一名话,只要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花一些时间与精力,也是值得、应该的。
  3.4 结果的开放。一课一个道理是原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特点,所以不管向学生讲怎样一个道理,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个道理,教师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总要引导学生回到这个道理的“标准”答案上来,甚至抛出这个答案,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灌输方法,当然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新品德课程对学生道德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强制性地把学生的认识一定要统一到老师的观点上来,统一到教材的观点上来,而是允许学生持有、保留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去慢慢感悟道理,即倡导结果的开放,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元的,有许多现象是不能用一个答案去解释的,更何况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你要强加他一种观点也是无用的,只有让他真正体悟到了、认识到了的才是有效的,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结果开放的理由。
  如在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一般会涉及到一个电视广告问题,怎样看待那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教师可让学生谈谈对广告的看法,认识广告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明确广告好不好,该不该去相信等问题。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或言之有理,我们就应给予肯定,因为绝对唯一正确的答案,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有时是难以找到的。
  总之,“童化”教学,是要求我们的品德课教师,能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多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组织品德课教学,让品德课学习与他们的自身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品德课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
  [3] 《谈谈活动的开放性》顾圆圆
其他文献
【摘要】 本研究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结构协调论为理论依据,设计出初中球类教材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经实践验证,尝试——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的主体素质得以发展。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尝试——创新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5-02    1 前言  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理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77-01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中后期由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掀起的一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它为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这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发展了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可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 洋务运
期刊
【摘要】 观察发现,学生参与数学教学大多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能力,要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创设主动探索空间;着力学法指导。  【关键词】 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  【中
期刊
【摘要】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神奇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和转化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方面,“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效果明显。  【关键词】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四个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73-01  1 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②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代表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及生活
期刊
【摘要】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课堂教学忽视学情,课堂教学照本宣科,课外阅读严重缺失。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主体得不到落实,语文素养难以提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
期刊
【摘要】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中,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备课。因此,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只停留在写教案上,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接受新的挑战,让备课“功夫在课外”
期刊
【摘要】 语文课程理念呼唤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换,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这是语文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和新境界。  【关键词】 课程理念;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期刊
【摘要】 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两极分化的严重性与可怕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对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生;数学教学;两极分化;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81-01    1 初中
期刊
【摘要】 了解X线和中子对新疆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影响。并且比较X线和中子对健康状况影响的差异。X线和中子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并且X线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高于中子组,因此我们在关注中子受照人群的同时更应注重、加强X线受照人群的健康防护。  【关键词】 X射线;中子;放射工作人员;比较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