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机生成中启迪学生思维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生成调控新的教学环节,在随机生成中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笔者原先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可是,在“搭积木”这第一个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乒乓球非常感兴趣。因为乒乓球放在平滑的桌面上会滚动,几次掉到了地上,所以有几个学生忙着研究如何让乒乓球变得老实点。看到这一现象后,笔者改变了原定的教学思路,先让那几个学生介绍他们的实验成果。只见他们把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围成一圈,让调皮的乒乓球呆在里面。笔者及时地表扬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并且对他们进行了提问:
  师:为什么要把乒乓球围起来呢?
  生:因为它会滚。
  师:为什么它会滚呢?请你摸一摸。
  生:因为它到处都是弯的、曲的,不平整。
  师: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球”。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积木围在外面呢?
  生:因为它们不会滚。
  师:它们与球比,有什么不同呢?再请你摸一摸?
  生:四面都是平平的。
  师:再请你把这些积木分成两堆,好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平平的物体分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两堆,并直观认识这两种物体。
  师:那么这种积木(圆柱)你们认为是放在里面好呢,还是围在外面?
  ……
  为了进一步感知四种物体的不同,笔者组织了一个课间游戏:小小运动会。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垫板托着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来赛跑,而且物体不能掉地。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他们的名次。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完全正确。(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横寨乡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当下,教师已普遍有意识地把合作学习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多数小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在预设合作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例如,在实施“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先提出问题:把一块6米长的布剪成每段1.2米长,可以剪多少段?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此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把学生解决问题的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用STS教育改变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时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以生活现象或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有利于渗透
让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令乏味的知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让学生由静态的被动的学转变为动态的主动的学、快乐的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通过与老师们一起探讨、研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致力于数学活动真正寓教于乐,实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数学。  激发探究欲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
一个青年教师要参加一次教学竞赛活动。赛前,他在班上试教了一堂课,并请了一些教师听课。课后,老师们为这个青年教师提了不少建议,他也非常虚心地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全部“糅”进了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尔后,他在班上又试教了一次。想不到,这次的效果反倒比第一次差了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跑来问我,这是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篾匠手艺精湛,编出来的篾器有模有样,精巧有加,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