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生成调控新的教学环节,在随机生成中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笔者原先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可是,在“搭积木”这第一个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乒乓球非常感兴趣。因为乒乓球放在平滑的桌面上会滚动,几次掉到了地上,所以有几个学生忙着研究如何让乒乓球变得老实点。看到这一现象后,笔者改变了原定的教学思路,先让那几个学生介绍他们的实验成果。只见他们把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围成一圈,让调皮的乒乓球呆在里面。笔者及时地表扬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并且对他们进行了提问:
师:为什么要把乒乓球围起来呢?
生:因为它会滚。
师:为什么它会滚呢?请你摸一摸。
生:因为它到处都是弯的、曲的,不平整。
师: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球”。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积木围在外面呢?
生:因为它们不会滚。
师:它们与球比,有什么不同呢?再请你摸一摸?
生:四面都是平平的。
师:再请你把这些积木分成两堆,好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平平的物体分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两堆,并直观认识这两种物体。
师:那么这种积木(圆柱)你们认为是放在里面好呢,还是围在外面?
……
为了进一步感知四种物体的不同,笔者组织了一个课间游戏:小小运动会。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垫板托着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来赛跑,而且物体不能掉地。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他们的名次。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完全正确。(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横寨乡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周瑜芽■
例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笔者原先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可是,在“搭积木”这第一个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乒乓球非常感兴趣。因为乒乓球放在平滑的桌面上会滚动,几次掉到了地上,所以有几个学生忙着研究如何让乒乓球变得老实点。看到这一现象后,笔者改变了原定的教学思路,先让那几个学生介绍他们的实验成果。只见他们把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围成一圈,让调皮的乒乓球呆在里面。笔者及时地表扬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并且对他们进行了提问:
师:为什么要把乒乓球围起来呢?
生:因为它会滚。
师:为什么它会滚呢?请你摸一摸。
生:因为它到处都是弯的、曲的,不平整。
师: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球”。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积木围在外面呢?
生:因为它们不会滚。
师:它们与球比,有什么不同呢?再请你摸一摸?
生:四面都是平平的。
师:再请你把这些积木分成两堆,好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平平的物体分成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两堆,并直观认识这两种物体。
师:那么这种积木(圆柱)你们认为是放在里面好呢,还是围在外面?
……
为了进一步感知四种物体的不同,笔者组织了一个课间游戏:小小运动会。请四位同学分别用垫板托着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来赛跑,而且物体不能掉地。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他们的名次。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完全正确。(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横寨乡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