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_sc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至2014年末,我国有农村商业银行665家,农村合作银行89家,村镇银行1153家;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2009年末的2945个减少到1570个;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19.4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285.8%,农村金融改革财税、货币信贷、监管政策相结合的正向激励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农村金融目前仍然是我国金融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体仍然是金融支持最为缺乏的对象。总的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交界处,是典型的粤北欠发达地区。自2012年起,该市启动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构建农村征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梅州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借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广东省梅州农村金融改革实践
  (一)创新“行市共建”改革发展模式
  200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梅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备忘录》,2012年,经考核合格,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授予梅州市广东省首个“金融生态市”称号。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与梅州市政府签订《关于共建梅州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备忘录》,广州分行为共建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决策咨询,支持引导梅州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行市共建”模式创造性地将中央银行履职与地方金融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迅速将改革推进深入。
  (二)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后续监测考核工作力度,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增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成熟一家,改造一家”的原则,大力支持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积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大力扶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2010年12月,辖区成立的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为广东省山区市首家村镇银行。2012年3月,大埔农村商业银行率先改制成功。至2015年3季度末,辖区共计村镇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农村信用体系
  一是在广东省率先成立市级征信中心,在各县(市、区)设立征信分中心。截至2015年3季度末,已建成市级征信中心1个、县级征信分中心8个。二是研发出集“采集、评级、授信”于一体的农户诚信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采集144个信息指标,实现了信息录入、信息评级、信息查询、信息共享、信贷产品创新、社会管理等六大功能。截至2015年3季度末,系统采集入库农户信用信息78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91%,通过系统发放农户贷款108.26亿元。三是积极推进信用镇(村、户)创建。截至2015年3季度末,已评定信用镇8个,信用村126个,信用户23万户。
  (四)创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2012年,出台了《梅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梅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操作办法(暂行)》,构建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负责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流转交易,激活农民土地资本。截至2015年3季度末,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4.97亿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余额1.06亿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751万元。
  (五)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一是探索助农取款“一个村庄、一家商户、一部机具、一张银行卡”四个“一”模式,在广东省率先实现小额取现“村村通”。至2015年3季度末,全市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2693个,累计实现查询68.29万笔,转账26101笔(金额2827万元),助农取款68万笔(金额201万元)。二是创新服务形式,拓展金融惠民业务。2014年7月,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率先启用“流动银行”,将金融业务压缩至一辆可移动厢车之中,定时定点为偏远村庄提供服务。至2015年3季度末,已累计为20多个偏远乡镇的群众办理了7000多笔业务。三是打造农金对接新平台。以村委会为依托,以大学生村官为骨干,在全市2040个行政村设立了乡村金融服务站,每个金融服务站联系多家金融机构挂点,以代理的形式协助金融机构提供存取款、贷款、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延伸金融服务范围。
  三、当前农村金融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现有土地制度难以突破,限制了改革深入推进
  《宪法》及其它法律法规没有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财产地位给予明确规范。这种主体的多元化与界定模糊,造成实际主体的虚置,制约了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度。如近年来,尽管梅州建立了多层次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激活土地金融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但是,由于所有权改革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价值确认难、流转难等众多难题,金融机构基于风险考虑,不敢突破现有法规限制,使得能够作为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范围大大缩小,农村抵押物缺失状况没能得到根本改变。
  (二)市场手段相对不足,制约了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都由政府部门主导,借助行政力量推动。但是,政府部门往往有多干快干出政绩的冲动,对改革的成本与收益缺乏精确估算,对改革措施的效果与可持续性缺乏细致评估。而且,当前的改革成本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增加了财政压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更加困难,所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截至2015年3季度末,梅州市政府已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乡村金融服务站和小额取现“村村通”工程给予补贴,后续资金筹集出现了困难。另外每个助农取款点、金融机构每年要亏损435.48元,影响了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金融高成本,降低了金融机构市场开拓动力
  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人口密集度低,距离中心城市远,地理环境复杂,金融机构设置网点和配备工作人员的成本比较高,成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重要因素。2014年,全国农村家庭所在村周围的银行网点平均数为0.77个,比城市家庭周围的银行网点少1.86个;全国农村家庭信贷可得性为2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9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对于像梅州这样的山区市,金融机构根本不可能在山村开设服务网点,甚至在农信社改制过程中,一些边远乡镇的服务网点也被撤并。
  (四)农村金融文化建设滞后,影响了改革成效
  各地普遍注重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平台的建设,而农村金融普识教育、农民金融理性消费与依法维权等金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相对不足。梅州在改革实践中发现,由于农民金融知识贫乏,难以判断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大大降低了农户信用贷款、农业产业链融资、手机支付等金融改革措施的成效,而农村信用文化的缺乏也制约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另外,金融机构业务人员利用农民金融知识匮乏,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诱导农户签订金融合同,侵犯农民金融消费权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降低了农民金融消费的积极性。
  四、政策建议
  (一)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强化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农村多层次土地产权体系,将农村土地产权切实转化为农民财富。一是将原来的农村土地单一集体所有制调整为多元所有制,耕地保持原有的集体所有制不变,逐步推进农村宅基地私有化;二是培育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培养土地产权评估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三是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发展农村建设用地信托业务;四是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等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业务。
  (二)大力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市场化运作机制
  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需要实现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运作机制的多样化。一是将金融扶贫纳入农村扶贫的重要内容,引入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建设资金来源。二是将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交由当地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协管、维护,确保设备运转安全,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对于小额取现村村通等覆盖面广、前期投入比较大的业务,允许金融机构适当收费,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升金融机构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可以克服时空限制,门槛低,能大幅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在乡村金融服务站、农村淘宝服务站增加互联网金融服务内容,大力打造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增强农村手机支付便民、惠农功能,大力推广农村手机支付业务;三是创新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四是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优化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
  (四)大幅提升农村金融文化软实力
  一是设立国家层面的农村普识教育基金,拍摄切合农村实际,农民喜闻乐见的金融普识教育公益电视节目,在全国性频道播放。二是组织涉农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加强现代金融知识教育,特别是加强互联网金融、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等现代支付手段,P2P等网络信贷平台的宣传。三是在各村设置金融知识宣传栏,定期开办农村金融讲堂,形成金融知识普及“村村有”,金融常识“人人学”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张莉莉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近期,中俄蒙三国在塔什干共同签署的《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首个多边规划纲要正式实施,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进入务实推进阶段。规划纲要的签署实施,为中蒙俄三国之间加强战略对接、深化务实合作搭建了顶层设计平台,也为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为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突破中国同俄蒙存在着的“政热经冷”的局面,全面深化我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内
期刊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按照“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协调发展”和“为养而种、为种而养、为需而加、种养加有机结合”的总体思路,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快速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力带动了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尤其是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现代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形成了“家家种草、户户养羊、四季出栏、均衡上市”的发展格局。2015年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2139万只,出栏
期刊
在传统化石能源中,煤炭和石油一直是我国使用的主要能源。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被环境问题所困扰,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石油和煤炭,使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粉尘微粒排放量不断增加,这些污染物不但会危害现代人的健康,造成的温室效应更会使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未来后代人的生存。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世界关注话题,联合国协同各成员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各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做出减少二
期刊
摘 要:绿色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也是积极保障能源安全,推動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最佳选择。如果处理得当,低碳经济和经济增长是可以同步发展的。本文在阐述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索适宜中国发展之路,以实现绿色低碳和经济同步增长。  关键词:低碳经济 英国 启示  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并
期刊
新世纪以来,江苏经济保持着强势发展劲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起每年以超过20%的增速增长。工业是江苏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制造业则是江苏省工业的基础,在过去十几年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21世纪初直至现今,江苏制造业一直占据工业83%的份额。江苏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12.16%。根据江苏统计数据显示,对江苏制造业起到支撑作用的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不断增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纺织等传统产业生产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第一煤炭、可再生能源大省,在为区内外市场贡献大量优质能源的同时,也存在生态压力、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重化而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如何尽快摆脱以煤炭产业链为主的“传统路径依赖”模式,提早转向清洁、创新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一、变革能源经济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  能源战略与规
期刊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对于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轻环境污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一、城市矿产概述  (一)城市矿产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城市矿产”的概念最初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1988年,日本学者从
期刊
2015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年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态势。2016年,我区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加速集聚。下阶段,需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以改革创新提升发展驱动力,以扩大内需释放发展带动力,以改善民生夯实发展保障力,以对外开放提升发展集聚力,大力增强我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能力。  一、2015年内蒙古
期刊
一、小城镇功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功能现状  1.基本功能现状  我区是经济较落后的民族自治区,虽然城镇化率较高但城镇各项功能较薄弱。尤其东部地区人口众多,小城镇密度高、城镇基本功能普遍较弱。  (1)居民居住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2014内蒙古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开鲁县43767户城镇居民中2%的人住在租赁房屋,40%的人居住在原有的私房中,2%的人居住在房改私房中,56%的
期刊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一方面,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单一化、初级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一、当前资源型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