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世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春节前后,泉城济南刮起一股微信营销的沙龙旋风,来自北京、深圳各地的各路高手你方唱罢我登场,微信讲座一场接着一场,给身处雾霾笼罩中的人们送来最前沿最时尚的自媒体理念。有的人趋之若鹜赶场参加每场活动,有的人沉迷其中忘却正常生活投入手机荧屏,微信的魅力,让人发狂。如何对待最先进的微信这样一个网络传媒,也是一个“格物”问题。
  近代曾有一位“格物大师”、民国年间的民间教育家王凤仪老先生,王老先生格出了“婆婆道”“媳妇道”“姑娘道”;日本著名企业家、素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先生也是一位“格物大师”,他格出了“作为人何为正确”的经营哲学,如今我们山东也出现了一位 “格物大师”,青年才俊温韬先生,他“格”出了“父母规”。
  历史上最知名的格物大师,当属阳明先生。阳明先生认为,格物即是“正物”,是“纠正端正”对待事物的态度,是“行善去恶”,以“有源之井水”、人人具有的天理良知实现“心统五官”。之余对待外物,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用“心”感知世界,即是阳明先生的“格物之道”!
  这颗心,是一颗“心不妄动”的心。
  心不妄动,即是保持理性、本性的做人基调,存静心,守定心,持戒心,破魔心,致明心。作为人,何为正确?作为婆婆,何为正确?作为媳妇,何为正确?作为姑娘,何为正确?作为父母何为正确?进而推之,作为员工,何为正确?作为老板,何为正确?面对微信,何为正确?无论人处于何种社会角色,我们都是有良知底线的社会人,而不是无限欲求没有节制的自然人,要“念念不忘天理”;良知是每一个社会角色所共同拥有的最小公约数。客体的物(没有自觉意识)本无是非善恶之分,主体的人面对客体的物,人的态度的差别影响了对待和运用客体的物的直接效果。
  这颗心,是一颗“从善而居”的心。
  有个谚语,说人人内心都有天使和魔鬼,你滋养谁,谁就占上风。天理良知人皆有之,但有人的易被遮蔽,易被诱惑,易被玷污,如何为之?就是要“从善而居”,时时以善养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读善书交益友,滋养内心的天使战胜魔鬼。另一方面,大善利他,只有确立并坚守以利他为导向的人生终极目标,才会自觉抵制利己的诱惑与污染,人的一生才会真正获得意义。利他超过利己,才彰显品格和人格。
  这颗心,还是一颗“随善而行”的心。
  人都是在江湖上混的,利己的人随利而行,无利不起早,满口仁义道德,处处肮脏龌龊,实则假君子真小人;秉持“随善而行”的心,时时物物以善心良心为导向,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航道找到长久、平安夜航灯,才能在点滴事物上把握底线恪守良知,才不会偏离光明大道,才能实现“人生不是物质的盛宴而是灵魂的修行”。知行合一,随善而行,社会道德、社会风气就会得以扬善弃恶,人类社会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恪守“心不妄动、从善而居、随善而行”之心,就是实践阳明心学格物之道的全过程,我们就会获得“善果自来”的人生美好结局,从而进入“我心光明”的人生境界,就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付出多、索取少,超越自然人和一般社会人的“圣贤人”。
  心,犹如一面镜子,镜子里的事物是否清晰、完整、美丽,并不取决于镜外之物,而取决于心这面镜子是否纯洁、是否洁净,是否一尘不染,这也对应了神秀大师那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语。心,也是需要时时拂拭的!
  微信,只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生工具,在整个网络营销系统里,不过是人与人互动交流又多了一种方式和渠道,在整个企业运营系统里,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一个传播载体。微信运用的效果如何,关键还要取决于微信运用主体(人和企业)的品性和品质,好人品好产品才会有好效果。
  都说态度决定成败,而态度是由“一颗完整的心”决定的,向善利他的心性、圆融日新的心智,积极阳光的心态,知行合一的行动,去对待任何事物(格物),才会实现有益社会有益他人有益自己的圆满结局。
  学者简介:白立新,泰山管理学院·新儒家管理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学者型企业管理实践者。主要研究与咨询方向:儒家管理模式、阳明心学修炼与应用、价值观经营等。
其他文献
近来流行着一种将流行歌曲改编为“诗经体”的潮流,或有人斥责其为亵渎经典,或有人以其为传之大道。百家之论纷纷,而笔者窃以为不可一概而论之。  “诗经体”是对于《诗经》文体的改编模仿,那么它的模仿对象——《诗经》有何妙处呢?  《诗经》的美妙之处在于其抒发着一种纯真朴实的情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这种美好的文字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纯真无邪的情感抒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期刊
人们说起“中庸”这个词,所指的是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是指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庸》不长,但被认为是儒家学说中最难懂最深奥的理论。正因它博大精深,“中庸”一词,就特指一种精妙的思想,这也就是“中庸”的第二个含义。  程颐解释,不偏不倚就是中,不变不更就是庸;朱熹进一步指出,中是既无不过也无不及,庸是平常,中道即为常道;郑玄注书认为,庸就是用。综述来讲,中庸,就是符合常道、落入常理,正中正好、恰如其
期刊
钟表匠被誉为修补时间漏洞的人,如今这一行业已慢慢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很多地方对时间本身也怠慢了。“做一手好靴子”“把靴子的精髓都缝进去”的老鞋匠,他追求最高的品质。老钟表匠也是如此。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修表生涯里,除了技艺,还有他对时间的敬畏和一个手艺人的尊严。  曾经每一个上海人都梦想戴一块机械表,其中,有很多是上海产;手表坏了,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位老法师,捣鼓几下,手表恢复正常。然而此情此景如今似已很
期刊
我来自于一个古老时代,我行走在风中吟唱着风。我是王的采诗人,我活在所有人的歌声中。  每年春天,我摇着木铎走进人群,周游各国收集歌谣,把那些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的太师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春天,都城郊外的河边,有年轻的男子对着洗菜的姑娘高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我微笑看着那个低头不语却粉颊
期刊
喜爱唐诗,尤喜爱唐诗中的月。诗含月,月映诗,诗月交融,浑然一体。读诗赏月,赏月吟诗,常常令人心醉神迷。唐诗中有月隐约、闪烁,诗就显得灵秀、柔美、鲜活、靓丽,许多诗作便成了千古绝唱;而月一旦在唐诗中逡巡、游弋,便更加高远、深邃、洁雅、飘逸,让世人景仰无限。  唐朝诗人们当初是不是这么想的,尚不敢妄加揣测,但唐诗中月出现的频率,占据的分量都是举足轻重的。翻开《唐诗三百首》便会看到,无论是初唐、盛唐,还
期刊
在几十年的人生之旅中,书法,以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深吸引了我,使我一如既往地倾心投入。书法,渗透了历代贤哲的魂魄,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横竖撇捺的优美形态,那参差错落的和谐布局,那或清峻或雄浑的玄妙神韵,那或儒雅或朴拙的不凡造型……每当我面对气势夺人的大幅佳作时,仿佛看到阡陌无垠、征途纵横,惊涛澎湃、峰峦峥嵘,自然的千姿百态尽收眼底,人生的弘阔悠远蔚为壮观……  书法,与汉
期刊
我们一直都把“本性难移”作为一种贬义,等同于“劣性难改”,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本性即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本性是先天具有,它不同于后天形成的习性、禀性。之所以说人人皆可成佛,那只是因为众生有成佛的基因。  明白“本性难移”,就会坚定自己修行的信心。不注重修行的,努力早日修行;已在修行的,理当正确地认识修行。当我们修行的时候,经常是有所期待的,我们认为修行功夫将逐渐增强,并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这
期刊
一天清晨,车停下,上来一位老年人,他六十左右的年龄,慈眉善目的笑模样儿,站在车门的台阶上,边投币边大声说:“今天太好了,刚出门不用等,就坐上了公交车!跟坐出租一样。”看他表情,仿佛一出门就能遇到公交车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车上的人都侧目微笑,微笑着看他神采奕奕的脸,是啊,一出门不用等就来了公交,等同于乘坐出租了。  过了两站,还是那位老年人,屁股刚在一空座上坐稳,又上来一位更老的老者,一看年龄就比他
期刊
杨亿早慧,聪明过人,《宋史》说他:“七岁,能属文,对客谈论,有老成风”,国人一向喜欢追捧天才,尤其是那种一目成诵、下笔千言的天才,连阅人无数的皇帝也不例外。  少时聪慧,官运亨通  雍熙元年,杨亿年仅十一岁,宋太宗听说了他,特让江南转运使张去华专程护送杨亿至京,他要好好看看这天才少年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宋太宗连续三天面试杨亿,杨亿连写五篇诗赋,篇篇一蹴而就,意境俱佳,如《喜朝京阙》云:“七闽波渺邈,
期刊
编者按:墨香千里迎佳客,明溪轻入子牙河,棋盘纵横黑白子,妙音拨醉满城歌——这首藏头诗提到的“墨明棋妙”其全称是墨明棋妙原创音乐团队,被朋友们昵称为“墨村”。墨村的作品风格多样,但大部分都有相同的标记,那就是古风元素。墨村音乐是现代诗经的代表,在欧日韩文化交织浸染的今天,墨村用《家乡》《再逢明月照九州》《为龙》《永不放手》《木兰辞》《源头》等作品执着地诉说着老祖宗留下的家国之爱、手足之爱、大义之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