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tar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有如下几点尝试,供大家参考。
  一、积淀语文知识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 ,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 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 、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加强朗诵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因此,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文字,在读中培养语感。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课文,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颂扬了一位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全文以“行”为线索,按照“我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他和我并肩朝前走”——“(我)紧紧地跟着他走”——“(他)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我鼓足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的顺序贯穿起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小红军战士在茫茫的草海中,由那种极度饥饿疲劳的“一步一挨”到鼓足勇气“迈开大步”的那种被老红军战士感染的精神力量,感受到语言的情味和旨趣。
  三、深挖教学内容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1)体味语境。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我的老师》第3段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作者引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慧和乖巧的词义。
  (2)品味语言,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语感。如教《背影》中父亲买橘子一段时,教师变读有关句子,让学生对照课文,比较少掉了什么,这些语词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蹒跚”说明父亲老了,腿脚不灵便;“慢慢、用两手、用脚”说明行动艰难;“努力” 表示父亲竭力克服艰难。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这感人的父子深情。
  (3)"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如《变色龙》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教学时,可设想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时巧遇将军的哥哥,两人进行了对话要求把小说的情节续写下去,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分组讨论并写出对话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对上讲台表演。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感训练外,语感的培养要在生活中领悟和诵读积累之外还要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語文的语感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受的培养,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需要”“环境是不是一定能改变人”等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新闻事件、即兴演讲、社会来访、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
  总之,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案例重现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一对小夫妻的离婚债务纠纷确实给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法官们出了难题。2011年5月25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许法官和他的同事带着四个当事人来到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心理测试室,要求对四个当事人进行心理测试,就是俗称的测谎。作为主测人,笔者接待了法官一行。四个当事人中的杨某京(男)和倪某丹(女)是一对小夫妻,结婚刚一年,现在正在闹离婚,又因为欠有外债,现在成了
[摘要]本文着重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提出语文教师应重视与加强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一命题,即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又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造就文明、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感;审美光点;审美鉴赏
月截肠域德理可有峨心盛止写口.心祠洲.月目﹃月旧通门应用益甸周礴制作你自己的化石-一你需要以下的东西;.一只没有破损的蜗牛壳.一碗热水-.一张报纸一.-.两只塑料瓶(顶部去除
期刊
摘 要: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开端,在此过程中学生受到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丰富的情景,开阔正确的训练渠道,把握各种机会,让学生在众多的语言实践中来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从而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这一切都要取决于老师的能力,只要很好应用正确的口语教育方法与技巧,那么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
<正>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从历史史实出发,以历史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经历了长达68年的不断发展和进化,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
近日,天津市国税局直属分局原局长庞顺喜、天津港保税区瀚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安慧民迫于全球追贪的压力,向我国驻老挝使馆自首,此事件成为2015年“天网”行动的首战。之
摘 要: 在学校管理中,班级是基本单位,是一个小的集体,所以班级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班级管理,班级的日常工作才能井井有条地进行,学校管理才会像一辆列车正常有序安全地向前行驶。  关键词: 高中 班主任 自我管理 真情  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这一阶段明显增强,心理和行为都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得
民诉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检察监督的重要依据。此次民诉法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完善了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机制;二是
新刑诉法将技术侦查明确规定为刑事侦查措施,必将对我国刑事犯罪侦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技术侦查措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严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作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