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为了尽快遏制这种现象,《规定》不得不以法规的形式赋予班主任以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不过其方式必须是“适当”的。批评教育的方式很多,很难一一归类,更难说何者“适当”。但眼下不是空发非议的时候,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既快又好地执行《规定》,再难也要履行权利伴生的义务。那么,怎样理解和做到“适当”呢?我以为,在批评、处置学生的错误时要做到“合适”和“恰当”。
所谓“合适”,就是批评教育要适人、适事、适时、适地,四者不可或缺。
首先是适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就很难做到“适人”。有个男生在随笔(我和学生书面沟通的一种渠道)中告诉我——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犯了错误,被正在讲课的班主任狠狠地拽出了教室,使他几乎扑倒在地。他当时非常冲动,真想冲回教室把老师也拖出来。但是转念一想:这位班主任是老教师、学校里的骨干,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威信很高;再说,毕竟是我先犯了错误,而且我还想在这个学校继续读下去,那就忍了吧。从那以后,他对班主任既恨又怕,为了不挨第二次“抛弃”,总是小小心心,规规矩矩,从此有了进步。尽管没评上三好学生,但学习成绩还是领先的。
这个学生是理智型的,“违法”的教育方式对他来说毕竟还是有效的,尽管这种“成功”的教育方式有负面影响。如果换上另外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或者班主任资格不老、威信不高,就很可能出问题,甚至出人命——性格外向的学生会跟班主任对抓甚至对打,一旦事态扩大,家长向外宣传、告状,要求赔偿、道歉等等;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产生自抑的过激行为甚至赴死。如果这位教师以此为经验,或者别的教师模仿这种“教育”方式,不看对象,动辄拽人,就有可能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适事,就是要看事件的性质,值不值得批评,并且要掌握好“度”,还要照顾公平。譬如说大事不批评而小事批评,学生就会说老师“小题大做”;对大事轻描淡写而对小事大动干戈,学生就会说老师“神经病”;同样的错误(可能异时异地),只批评这一个,不批评那一个,学生就会说老师不公平。批评要让人心服口服;学生不服,效果就不理想。
适时,就是把握批评的时机。有些事件必须当场批评,但如果可以等到事后,最好还是先作“冷处理”。因为学生犯错误时往往一时糊涂,而教师批评时却可能冲动,一开口声色俱厉,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很难接受。即便事情已经过去,也不要急于批评,还要留意观察犯错误的学生,瞅准时机,用妥当的方式、委婉的语言进行批评。
适地,就是选择批评的地点。很多教师喜欢在办公室批评学生,其实办公室是批评学生最不理想的地方。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室里批评学生,这不是不可以,如果目的不在于“杀一儆百”,还是不在教室里批评为好。因为谁都爱面子,在公共场合受到批评,毕竟是有伤尊严的事。还有的教师喜欢上门向家长“告状”,这是学生最为反感的“批评”。对个别学生的批评可以在教师宿舍进行,但师生之间的性别差异还得有所顾忌。所以,我喜欢找一些比较幽静的室外处所,比如花园,可以坐着谈;操场,可以走着谈。
再说“恰当”。能私下批评的尽量不公开批评,这是“恰当”之一。急风暴雨式与和风细雨式是其中的两类,前一类要慎用,前提是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且犯错误的学生目中无人,强词夺理,公然践踏人类社会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不发威怒就不足以震慑。这是“恰当”之二。口头批评与书面批评也是其中的两类,书面批评比较费力,但效果往往比口头批评好。不过它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语文水平,如果写作不过关,很容易弄巧成拙。这是“恰当”之三。还有幽默与严肃两类,幽默当然效果更好,然而幽默需要教育机智,不是每个教师都会“幽默”的,没有幽默的“天才”千万不要“幽默”。这是“恰当”之四。这些都是单一式的,还有复合式的,即班主任对学生批评教育时,请家长(包括犯错误学生的亲友)、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一起进行。当然,复合式的批评只适用于所犯错误比较严重,而且犯错误的学生本人不愿意承认错误的时候。这是“恰当”之五。
以上所述,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这毕竟只是“纸上谈兵”。要使批评收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三条“铁律”:
第一,“打铁先得自身硬”。“没有金刚钻,莫揽磁器活”,班主任在道德品行上,在学生面前,要事事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让学生觉得可敬可佩;要熟悉教育心理学,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有处理非常事件的胆识与机智,临事不乱,从容镇定,具大将风范。因为只有具有高度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只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能足智多谋,在批评教育中稳操胜券。
第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完全了解情况就暂时不批评,因为不完全了解情况的批评往往是主观的,容易冤枉学生。一旦冤枉了学生,而且知道的学生多了,教师的威信就会下降。
第三,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慈而严,温而厉,批评与鼓励相结合,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高中)
所谓“合适”,就是批评教育要适人、适事、适时、适地,四者不可或缺。
首先是适人。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就很难做到“适人”。有个男生在随笔(我和学生书面沟通的一种渠道)中告诉我——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犯了错误,被正在讲课的班主任狠狠地拽出了教室,使他几乎扑倒在地。他当时非常冲动,真想冲回教室把老师也拖出来。但是转念一想:这位班主任是老教师、学校里的骨干,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威信很高;再说,毕竟是我先犯了错误,而且我还想在这个学校继续读下去,那就忍了吧。从那以后,他对班主任既恨又怕,为了不挨第二次“抛弃”,总是小小心心,规规矩矩,从此有了进步。尽管没评上三好学生,但学习成绩还是领先的。
这个学生是理智型的,“违法”的教育方式对他来说毕竟还是有效的,尽管这种“成功”的教育方式有负面影响。如果换上另外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或者班主任资格不老、威信不高,就很可能出问题,甚至出人命——性格外向的学生会跟班主任对抓甚至对打,一旦事态扩大,家长向外宣传、告状,要求赔偿、道歉等等;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产生自抑的过激行为甚至赴死。如果这位教师以此为经验,或者别的教师模仿这种“教育”方式,不看对象,动辄拽人,就有可能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适事,就是要看事件的性质,值不值得批评,并且要掌握好“度”,还要照顾公平。譬如说大事不批评而小事批评,学生就会说老师“小题大做”;对大事轻描淡写而对小事大动干戈,学生就会说老师“神经病”;同样的错误(可能异时异地),只批评这一个,不批评那一个,学生就会说老师不公平。批评要让人心服口服;学生不服,效果就不理想。
适时,就是把握批评的时机。有些事件必须当场批评,但如果可以等到事后,最好还是先作“冷处理”。因为学生犯错误时往往一时糊涂,而教师批评时却可能冲动,一开口声色俱厉,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很难接受。即便事情已经过去,也不要急于批评,还要留意观察犯错误的学生,瞅准时机,用妥当的方式、委婉的语言进行批评。
适地,就是选择批评的地点。很多教师喜欢在办公室批评学生,其实办公室是批评学生最不理想的地方。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室里批评学生,这不是不可以,如果目的不在于“杀一儆百”,还是不在教室里批评为好。因为谁都爱面子,在公共场合受到批评,毕竟是有伤尊严的事。还有的教师喜欢上门向家长“告状”,这是学生最为反感的“批评”。对个别学生的批评可以在教师宿舍进行,但师生之间的性别差异还得有所顾忌。所以,我喜欢找一些比较幽静的室外处所,比如花园,可以坐着谈;操场,可以走着谈。
再说“恰当”。能私下批评的尽量不公开批评,这是“恰当”之一。急风暴雨式与和风细雨式是其中的两类,前一类要慎用,前提是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且犯错误的学生目中无人,强词夺理,公然践踏人类社会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不发威怒就不足以震慑。这是“恰当”之二。口头批评与书面批评也是其中的两类,书面批评比较费力,但效果往往比口头批评好。不过它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语文水平,如果写作不过关,很容易弄巧成拙。这是“恰当”之三。还有幽默与严肃两类,幽默当然效果更好,然而幽默需要教育机智,不是每个教师都会“幽默”的,没有幽默的“天才”千万不要“幽默”。这是“恰当”之四。这些都是单一式的,还有复合式的,即班主任对学生批评教育时,请家长(包括犯错误学生的亲友)、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一起进行。当然,复合式的批评只适用于所犯错误比较严重,而且犯错误的学生本人不愿意承认错误的时候。这是“恰当”之五。
以上所述,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这毕竟只是“纸上谈兵”。要使批评收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三条“铁律”:
第一,“打铁先得自身硬”。“没有金刚钻,莫揽磁器活”,班主任在道德品行上,在学生面前,要事事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让学生觉得可敬可佩;要熟悉教育心理学,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有处理非常事件的胆识与机智,临事不乱,从容镇定,具大将风范。因为只有具有高度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只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能足智多谋,在批评教育中稳操胜券。
第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完全了解情况就暂时不批评,因为不完全了解情况的批评往往是主观的,容易冤枉学生。一旦冤枉了学生,而且知道的学生多了,教师的威信就会下降。
第三,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慈而严,温而厉,批评与鼓励相结合,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