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休时间。外面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室里,十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小册子好像在交流着什么。老师微笑着站在他们边上,时不时俯下身去,在册子上边指点边和大家说着什么。
走近一看,记者才发现,这可不是普通的小册子——里面既不是照片,也不是漫画,而是一首首用钢笔写成的曲谱。听老师说,这些可都是在座的同学们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创作出来的。
哇哦~
像收集散落的珍珠般收集灵感
“喜欢周杰伦、王力宏这样的创作型歌手。梦想有一天能跟他们一样。” 周赟告诉记者。这个总是微笑着的男生,从小热爱音乐,无论是在放学路上,还是在做作业的间隙,他总会时不时地哼上几段。有的曲子大家都听过,但更多的却是他的“原创”。
以前,很多这样的灵感瞬间就消失了,直到加入这个兴趣小组,周赟才明白,哇哦,原来这就是原创!于是,那些像散落的珍珠似的、不时从他的唇齿间蹦出来的“旋律”开始被歪歪扭扭地记录到了本子上。
对很多人来说,唱歌或许并不难,只要有副好嗓子、有点乐感就成,可要把某段旋律用音符记录下来,挑战就大多了。这不光需要很好的声音辨识力,还得有一定的乐理基础。
徐老师告诉记者,“写旋律还不算太难,最难的是节奏的把握,特别是曲子细节的处理。”
“没错,是这么回事,有时候一个细节弄不好,就得调整整首歌的曲调乃至曲风,很复杂的。”戴眼镜的章宗元插嘴道。
词曲创作小组里大多是女生。或许是因为女生的音乐底子相对要好一些吧,毕竟,不少女生小时候都学过乐器,或者参加过合唱队,可即便如此,要写出一首好曲子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唯一的诀窍,就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改。当然,“协同作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章宗元和周赟是同班同学,也是创作组里为数不多的男生。他们的代表作《跟彩虹一起成长》就是一起完成的。“当时他写了个曲子,可对后半部分一直不满意,我自己刚好也写了一段,一对照,发现两者的曲风比较接近,就想拼起来试试。”结果,效果很棒。章宗元说着说着又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每颗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光泽
就像写作文一样,作曲也常会陷入瓶颈状态。“就是不管你怎么写,总感觉出来的是差不多的东西。”王和和说。
这的确令人纠结。好在创作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身怀绝技”,各有各的style(风格)。大家常会坐下来好好地切磋交流。
鲍春同学是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忠实拥趸,这个活泼好动的姑娘从小就梦想写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来。“真不喜欢现在的流行歌曲,好多都是没话找话嘛,比如我上回坐公交车听到电台在放《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听了半天,也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啥意思。我发现,现在不少流行歌曲的曲调有抄袭嫌疑,还不如自己写歌自己唱呢~ ”
对流行音乐“不服气”的鲍春常有不少奇思妙想,“有一次睡觉的时候,忽然就感觉耳边仿佛有一个华丽的女声在唱歌剧……第二天醒来,就立刻对歌剧产生了兴趣。”鲍春说,自己特别喜欢有情节、有画面感的音乐,而这也是她作曲时一直追求的境界。
相比之下,郎宜宁同学的曲风就显得平和多了。她从小在少年宫合唱团里跟大姐姐们一起接受音乐的熏陶。在她的作品里,总能感受到温馨、宁静的校园气息。
最特别的可能是张亦钦同学了。文静秀气的她,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很是崇拜,喜欢把他的一些作品改编成雅致、富有韵味的曲子,有时候甚至还会自己操刀写词,这让大家无比佩服……
就像一颗颗闪耀着不同光泽的星星,在这样一个自由的创作小组里,大家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以及对音乐由衷的热爱。
创作是一件幸福的事
词曲创作小组在安吉路实验学校“安家”已经快10年了。“那年,我们有几位同学参加杭州市的艺术节,拿到了很好的成绩,后来我就想,干脆成立一个兴趣小组吧,让更多的热爱音乐创作的同学有机会展现自己。”徐老师介绍说。
其实,拿不拿奖真的无所谓,因为,对他们来说,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王琪璐又安静又腼腆。不过,她却是组里公认的高产“作曲家”。情感丰富的她总能把生活中的一些小情绪、小花絮用音符记录下来。
“有一回我的一个朋友来我的学校看我,我当时正在上课,就没及时出去招呼她,结果等下课去找她,她还在校门口等,手里的冰激凌全化了……当时我真是特感动。”那天回去,王琪璐就写了一首讲述友情的歌,不过她却一直没有拿出来给老师和同学看过。她说,这是只属于她和那位好朋友的歌。
语文课上,每到要背诵课文的时候,大家便开始尽情施展各自的作曲天分。不管是什么素材,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旋律进行改编,有时还“雷死人不偿命”,比如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曲调来套某首优美的词……结果,一下课,教室里充满“雄赳赳气昂昂”的氛围。
作业写累了,夜里失眠了,跟同学、父母产生小矛盾了,甚至只是放学路上偶遇某人某事有所感悟……所有这一切,都被大家用“哆来咪发嗦”记录下来,收进了那本叫做青春的纪念册。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室里,十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小册子好像在交流着什么。老师微笑着站在他们边上,时不时俯下身去,在册子上边指点边和大家说着什么。
走近一看,记者才发现,这可不是普通的小册子——里面既不是照片,也不是漫画,而是一首首用钢笔写成的曲谱。听老师说,这些可都是在座的同学们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创作出来的。
哇哦~
像收集散落的珍珠般收集灵感
“喜欢周杰伦、王力宏这样的创作型歌手。梦想有一天能跟他们一样。” 周赟告诉记者。这个总是微笑着的男生,从小热爱音乐,无论是在放学路上,还是在做作业的间隙,他总会时不时地哼上几段。有的曲子大家都听过,但更多的却是他的“原创”。
以前,很多这样的灵感瞬间就消失了,直到加入这个兴趣小组,周赟才明白,哇哦,原来这就是原创!于是,那些像散落的珍珠似的、不时从他的唇齿间蹦出来的“旋律”开始被歪歪扭扭地记录到了本子上。
对很多人来说,唱歌或许并不难,只要有副好嗓子、有点乐感就成,可要把某段旋律用音符记录下来,挑战就大多了。这不光需要很好的声音辨识力,还得有一定的乐理基础。
徐老师告诉记者,“写旋律还不算太难,最难的是节奏的把握,特别是曲子细节的处理。”
“没错,是这么回事,有时候一个细节弄不好,就得调整整首歌的曲调乃至曲风,很复杂的。”戴眼镜的章宗元插嘴道。
词曲创作小组里大多是女生。或许是因为女生的音乐底子相对要好一些吧,毕竟,不少女生小时候都学过乐器,或者参加过合唱队,可即便如此,要写出一首好曲子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唯一的诀窍,就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改。当然,“协同作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章宗元和周赟是同班同学,也是创作组里为数不多的男生。他们的代表作《跟彩虹一起成长》就是一起完成的。“当时他写了个曲子,可对后半部分一直不满意,我自己刚好也写了一段,一对照,发现两者的曲风比较接近,就想拼起来试试。”结果,效果很棒。章宗元说着说着又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每颗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光泽
就像写作文一样,作曲也常会陷入瓶颈状态。“就是不管你怎么写,总感觉出来的是差不多的东西。”王和和说。
这的确令人纠结。好在创作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身怀绝技”,各有各的style(风格)。大家常会坐下来好好地切磋交流。
鲍春同学是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忠实拥趸,这个活泼好动的姑娘从小就梦想写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来。“真不喜欢现在的流行歌曲,好多都是没话找话嘛,比如我上回坐公交车听到电台在放《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听了半天,也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啥意思。我发现,现在不少流行歌曲的曲调有抄袭嫌疑,还不如自己写歌自己唱呢~ ”
对流行音乐“不服气”的鲍春常有不少奇思妙想,“有一次睡觉的时候,忽然就感觉耳边仿佛有一个华丽的女声在唱歌剧……第二天醒来,就立刻对歌剧产生了兴趣。”鲍春说,自己特别喜欢有情节、有画面感的音乐,而这也是她作曲时一直追求的境界。
相比之下,郎宜宁同学的曲风就显得平和多了。她从小在少年宫合唱团里跟大姐姐们一起接受音乐的熏陶。在她的作品里,总能感受到温馨、宁静的校园气息。
最特别的可能是张亦钦同学了。文静秀气的她,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很是崇拜,喜欢把他的一些作品改编成雅致、富有韵味的曲子,有时候甚至还会自己操刀写词,这让大家无比佩服……
就像一颗颗闪耀着不同光泽的星星,在这样一个自由的创作小组里,大家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以及对音乐由衷的热爱。
创作是一件幸福的事
词曲创作小组在安吉路实验学校“安家”已经快10年了。“那年,我们有几位同学参加杭州市的艺术节,拿到了很好的成绩,后来我就想,干脆成立一个兴趣小组吧,让更多的热爱音乐创作的同学有机会展现自己。”徐老师介绍说。
其实,拿不拿奖真的无所谓,因为,对他们来说,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王琪璐又安静又腼腆。不过,她却是组里公认的高产“作曲家”。情感丰富的她总能把生活中的一些小情绪、小花絮用音符记录下来。
“有一回我的一个朋友来我的学校看我,我当时正在上课,就没及时出去招呼她,结果等下课去找她,她还在校门口等,手里的冰激凌全化了……当时我真是特感动。”那天回去,王琪璐就写了一首讲述友情的歌,不过她却一直没有拿出来给老师和同学看过。她说,这是只属于她和那位好朋友的歌。
语文课上,每到要背诵课文的时候,大家便开始尽情施展各自的作曲天分。不管是什么素材,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旋律进行改编,有时还“雷死人不偿命”,比如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曲调来套某首优美的词……结果,一下课,教室里充满“雄赳赳气昂昂”的氛围。
作业写累了,夜里失眠了,跟同学、父母产生小矛盾了,甚至只是放学路上偶遇某人某事有所感悟……所有这一切,都被大家用“哆来咪发嗦”记录下来,收进了那本叫做青春的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