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谁亲历过世界上最快的飞行速度?
有谁感受过世界上最大的飞行载荷?
有谁问鼎过世界上最高的飞行升限?
有谁敢在空中反复开关飞机发动机?
……
能把这些问号全部拉直的,是英雄的空军试飞员。
西北大漠,热浪滚滚,他们驾驶国产某型战机,首次探索空中加油;东北深山,冰天雪地,他们与飞机一起冻透,验证极寒条件下空中开车;万米高空,空中停车、仪表失灵、油箱着火、带弹着陆,各种险情沉着应对……
逐梦苍穹,剑舞蓝天,试飞英雄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歼10战机、航母舰载机等陆续列装部队,站立在中华民族航空事业的起飞线上,中国空军试飞员一路奋飞、接力前行,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
披肝沥胆的“蓝天突击队”
一种新型战机的飞天之路,就是一条试飞英雄冲杀出来的“血路”。
“发动机空中停车再启动”,是试飞风险科目的险中之险,要求在不同高度不同状态下,先关掉1台发动机,3分钟后,再重启。某航空强国试飞此科目时,多次机毁人亡,世界航空界因此将其称为“飞行禁区”。
作为运8首席试飞员,邹延龄深知这一科目的风险。面对重重困难,他主动请缨:“只要技术保障没问题,我就有信心啃下这个硬骨头!”
到达预定空域,4000米。邹延龄命令:顺桨(即关闭发动机)!顿时,机舱外一声巨响,右侧4号发动机转速表瞬间为“0”。按照设计,运8有3台发动机工作照样能飞回来,但是停掉的发动机如果不能成功启动,螺旋桨会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风车”一样的反推力,可能导致飞机失控。
而此时,他们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停车发动机产生的几千公斤拉力与正常工作发动机几千公斤的推力,交织在一起,迫使飞机难以控制地偏斜,邹延龄带领机组,与死神搏斗。
惊心动魄的3分钟,对于机上每名试飞员来说,就像过了3年!3分钟后,发动机成功起动,飞机很快恢复状态,随后安全着陆。
2006年3月,白雪覆盖的高原某机场,美丽的蓝天碧空如洗。
时任空军某试飞部队副部队长李国恩驾驶某新型战机试飞,满弹、满油并加挂3个副油箱。正当他准备拉杆离陆起飞时,突然飞机右偏,前轮抬起困难。“右发加力未点火。”此刻,飞机滑跑距离已经超过跑道的3/4,中断起飞将机毁人亡。
李国恩果断拉杆起飞,并极力保持飞机姿态,想着尽快建立着陆航线。而当飞机刚刚爬升到100米高度时,右发突然停车!
李国恩明白,此时速度小,返场风险很大,但他仍然决定一试。他靠1台发动机保持小角度上升,随即按下启动按钮,但未成功。多次启动,依然失败。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凭借1台发动机,在满载状态下返场着陆。
“跳伞就意味着数年的科研成果清零!已经没有选择余地,就是死也要试试。”李国恩果断操控飞机进入着陆航线,一番艰险,成功着陆,不仅保住了飞机和科研设备,更带回了重要的飞行数据。
2004年7月1日,梁万俊驾驶“枭龙”执行试飞任务。12000米高空,距机场70公里,当他按规定做完动作后,突然发现油量指示异常。
两分钟后,油表指针停在了0刻度。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4700米,距机场20多公里。
空滑迫降——梁万俊以十足的勇气很快做出决定,虽然对自己的迫降技术颇为自信,但这毕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高空远距迫降。
飞机以超出常规70公里的速度接地!刹车!放伞!巨大的轰鸣声中,轮胎刹爆,飞机拖出两道长长的轮印,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稳稳停住!
从一定意义上讲,飞豹是当时我国第一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正因为如此,它的试飞风险极高。
临上飞机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1992年8月,黄炳新驾驶“飞豹”试飞某重大风险科目。前两次试飞,飞机均发生剧烈震动。第三次试飞准备完成,黄炳新和另一名试飞员杨步进踏上飞机,承担这次任务。
当黄炳新驾机以每小时1100公里的速度进入5000米高空时,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表速超过1150公里时。“咚咚”两声巨响,飞机顿时像狂放不羁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黄炳新随即蹬舵,飞机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震动过于剧烈,方向舵掉了。
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黄炳新开始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轩,飞机向右滚转并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而反应迟钝的飞机稍有偏差,就会机毁人亡。他双手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衡,双眼盯着跑道,稳健地将飞机对向跑道,只听见“唰”的一声,机轮安稳触地……
翻开试飞历史,我们发现,试飞中最大的危险不仅是发动机停车,还有就是喘振、螺旋、大侧风、油箱起火、带弹着陆等。在茫茫苍穹,一个试飞员要飞别人没有飞过的飞机,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动作,险情就像幽灵,时刻在头顶缠绕,谁也不知道死神何时会降临。
能够如此淡然面对生死,徐勇凌的勇气来源于他两次跳伞、两次重返蓝天的传奇经历。说起当年的经历,他感慨万千:“古战场有种说法,溅上敌人的血,再上阵杀敌,就没什么可怕的。试飞员经历过生死关,心中会生出一种坦然、一种成熟。”
在61年的试飞历史上,先后有27名空军试飞员血洒长空。
“广袤的蓝天,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风和日丽,每一名试飞员心里都很清楚,每一次试飞要冒多大的风险。”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主任刘选民悉数试飞史上的重大险情后感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么多年来,一代代试飞员敢于亮剑的血气与豪情,早已融入骨髓。” 敢为人先的“科研先锋队”
1998年3月23日,是雷强最铭心刻骨的日子,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作为首席试飞小组的首飞试飞员,他将驾驶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机——歼10飞机飞上蓝天!
雷强后来回忆:“200多米的行程,好像在穿越时空隧道,回想歼10飞机研制的漫漫历程,这一天来得实属不易,也来得太快了!”

雷强跨进座舱,一扭头,发现有个领导深情地看着他,脸上挂满泪水。雷强回忆说,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有人在他飞行前掉泪。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弥漫着整个机场。
起动、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头,冲向蓝天……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20分钟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飞机宛若一个翩翩起舞的芭蕾演员,嘎然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上。
欢呼!拥抱!雀跃!停机坪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互相捶打着,紧紧拥抱,任凭泪水奔涌。雷强走下舷梯,已是泣不成声……
歼10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航空史30余项空白,使我国一跃成为能自主研制三代战机的国家,开创了三代战机研制中唯一没有摔过飞机的纪录,空军两个试飞部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进行空中加受油技术攻关。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8名试飞员和航空科研人员用近3年时间,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成功实现加受油机在高空、中空、低空的“战略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近年来,空军试飞员先后完成了歼10、歼轰7、某型发动机、空警2000、空警200等试飞任务,开创我国战机科研试飞新模式,标志着我国跻身于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
在向科研顶峰的攀登中,前行一小步都异常困难,何况跨越?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总结道:“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抵达更高的科学境界。”
追求卓越的“空中驯鹰队”
“开最新型的飞机,做最惊险的动作,出最有分量的结论”。英雄试飞员李中华如此评价。
歼10战机之所以性能出众,在科研试飞中,仅仅针对座舱、起落架等方面,试飞员就提出几百条改进建议,类似手柄、油门杆等部件,都是试飞员们用橡皮泥一点一点把心中的感觉捏出来的。
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是世界公认的“死亡禁地”,也是试飞中必须攻克的难关。国外在失速尾旋项目的试飞中,就损失过几十架飞机,数十名试飞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就是因为飞机进入尾旋而命殒苍穹。以往由于我国从来没有人尝试涉足这片“禁地”,这一检验飞机极限性能的一类风险科目,始终处于“空白”,严重制约着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水平。
经过层层淘汰选拔,国家派卢军、雷强到国外某知名试飞员学院飞三角翼失速尾旋。
历经艰险,成功飞完米格-21飞机正负尾旋100多次后,雷强感觉教科书上规定的负尾旋不能超过3圈,并非极限。他下决心要把该国几代资深试飞员用生命换来的极限刷新。
在一名老试飞教官的陪同下,雷强跨入前舱,驾机直冲万米高空。飞机进入负尾旋状态后,以4秒钟一圈、一圈600米的速度仰扣滚转下坠,“鬼门关”近在咫尺。1圈,2圈,3圈……飞机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教官大惊失色:“雷,改出、改出!”雷强操纵着飞机直至进入4圈,才改出“倒飞”状态。伴随一声轰响,飞机重新启动,调整姿态后安然落地。
60多年来,试飞员身上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我们无法翔实记录,只能撷取其中的几个片断——
李中华驾驶歼教7试飞80多架次,经历10多次重大致命空中停车和意外险情,验证探索了三角翼型战机平飞、侧飞、倒飞尾旋等技术。
徐鹏德、吕振修在运7某型飞机上首次完成了失速适航试飞,填补我国航空史上的空白。
空警2000试飞任务的圆满完成,结束了我国没有预警机的历史,为提高我军空中预警指挥能力做出突出贡献。
乐于奉献的“精神仪仗队”
1952年,为满足抗美援朝作战需求,在一无试飞条件、二无试飞经验、三无试飞队伍的情况下,3名空军飞行员就以不惜一死的“拼命三郎”精神,用短短9个月,把数百架飞机飞上蓝天、送上战场。从此,一代代试飞员与国防科技战线一起,开创并见证了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辉煌。
试飞部队组建初期,前辈们经历了太多坎坷——
所址多变、归属多变、任务多变。他们辗转过城镇、驻足过乡村、攀越过高原、驰骋过平原;跑道曾经是简易的泥土地,塔台曾经是试飞人自己搭建的“窝棚”,飞机曾经是修修补补的“万国货”……经历过“干打垒”的苦涩年华,品尝过“瓜菜代”的劳碌辛勤,还有那动荡无序困惑的岁月,纵然百亩荒滩野草凄迷,也难挡期盼祖国强大的豪情。
出生在1930年代的王昂、滑俊,先后驾驶过多种国产歼击机,完成了大量科研试飞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殊不知,滑俊只是一个放牛娃、打铁匠,半半拉拉上了四年学的“大老粗”。
滑俊以勤补拙,他把所有科目的各种数据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成卡片、画出任务示意图,背熟记牢,拿着飞机模型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为了更接近实际,他手画座舱图、仪表、开关,根据科目全程动作,不厌其烦,反复练习。夏天,机舱温度高达40多度,坐在里边如闷进了蒸笼一样难熬,练习完头盔里能倒出“水”来。他的试飞生涯,从没因错忘漏而危及飞行安全和影响重要科研任务完成。
和滑俊一起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王昂是大学生,他几十年坚持学习国外航空技术知识,自学英语、日语、俄语,永不停歇。他说:“试飞员经常面临新机种、新技术、新科目,不努力学习,试飞中就束手无策。”
老一辈的精神,在新一代试飞员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1994年,杨耀等6名试飞员首次执行大机群、长距离转场任务,长时间在沙漠飞行容易出现幻觉,而且无备降机场,困难重重,他们咬紧牙关、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任务。
1997年,25岁的年轻试飞员孙光参与某型直升机试飞任务后,长达4年时间在海上飞行,不仅为了试飞3次推迟婚期,而且多次在海上遭遇险情仍坚持继续试飞。
2011年,张新文经过整整一年时间苦熬加苦战,硬是成功地把4型新机送上蓝天……
雷强曾说:“试飞是一辈子的事业,不是谋生的职业。为了事业,我们愿意付出一切!”
对于毕红军来说,3次特许延长,堪称传奇。从48岁到50岁,从50岁到51岁,再到55岁,毕红军是空军战斗机试飞员里年龄最长的。他感慨地说:“三次延长,体现了组织的信任,我肩上的担子更沉了!”
翻阅丁三喜的个人简历,某型发动机试飞开始到歼轰7,到练9改、练15……一路走来,安全飞行4000多小时的经历使他获誉无数。2012年底,丁三喜选择了“延寿”,将自己的试飞生涯从48岁延长至55岁。
“我的申请获得了批准,还能干我喜欢的事情,我很高兴!”丁三喜满脸幸福地说。
陈加亮在执行某重大任务中,创下投弹53枚中靶47枚的纪录,被誉为“投弹大王”。2010年他到了最高服役年限,虽然家庭有诸多困难,虽然面对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请,但他仍然选择了留下。他说:“发挥自己的余热,为部队多做点事,这是我最大的价值。”
哲人说,有限的生命,需重其之所重,轻其之所轻。试飞员渴望把飞行寿命拉长,恨不得等长于生命。追问其中原因,他们一时没找到答案,只是笑称:每个人心中都有梦,而追梦人永远在路上!
有谁感受过世界上最大的飞行载荷?
有谁问鼎过世界上最高的飞行升限?
有谁敢在空中反复开关飞机发动机?
……
能把这些问号全部拉直的,是英雄的空军试飞员。
西北大漠,热浪滚滚,他们驾驶国产某型战机,首次探索空中加油;东北深山,冰天雪地,他们与飞机一起冻透,验证极寒条件下空中开车;万米高空,空中停车、仪表失灵、油箱着火、带弹着陆,各种险情沉着应对……
逐梦苍穹,剑舞蓝天,试飞英雄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歼10战机、航母舰载机等陆续列装部队,站立在中华民族航空事业的起飞线上,中国空军试飞员一路奋飞、接力前行,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
披肝沥胆的“蓝天突击队”
一种新型战机的飞天之路,就是一条试飞英雄冲杀出来的“血路”。
“发动机空中停车再启动”,是试飞风险科目的险中之险,要求在不同高度不同状态下,先关掉1台发动机,3分钟后,再重启。某航空强国试飞此科目时,多次机毁人亡,世界航空界因此将其称为“飞行禁区”。
作为运8首席试飞员,邹延龄深知这一科目的风险。面对重重困难,他主动请缨:“只要技术保障没问题,我就有信心啃下这个硬骨头!”
到达预定空域,4000米。邹延龄命令:顺桨(即关闭发动机)!顿时,机舱外一声巨响,右侧4号发动机转速表瞬间为“0”。按照设计,运8有3台发动机工作照样能飞回来,但是停掉的发动机如果不能成功启动,螺旋桨会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风车”一样的反推力,可能导致飞机失控。
而此时,他们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停车发动机产生的几千公斤拉力与正常工作发动机几千公斤的推力,交织在一起,迫使飞机难以控制地偏斜,邹延龄带领机组,与死神搏斗。
惊心动魄的3分钟,对于机上每名试飞员来说,就像过了3年!3分钟后,发动机成功起动,飞机很快恢复状态,随后安全着陆。
2006年3月,白雪覆盖的高原某机场,美丽的蓝天碧空如洗。
时任空军某试飞部队副部队长李国恩驾驶某新型战机试飞,满弹、满油并加挂3个副油箱。正当他准备拉杆离陆起飞时,突然飞机右偏,前轮抬起困难。“右发加力未点火。”此刻,飞机滑跑距离已经超过跑道的3/4,中断起飞将机毁人亡。
李国恩果断拉杆起飞,并极力保持飞机姿态,想着尽快建立着陆航线。而当飞机刚刚爬升到100米高度时,右发突然停车!
李国恩明白,此时速度小,返场风险很大,但他仍然决定一试。他靠1台发动机保持小角度上升,随即按下启动按钮,但未成功。多次启动,依然失败。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凭借1台发动机,在满载状态下返场着陆。
“跳伞就意味着数年的科研成果清零!已经没有选择余地,就是死也要试试。”李国恩果断操控飞机进入着陆航线,一番艰险,成功着陆,不仅保住了飞机和科研设备,更带回了重要的飞行数据。
2004年7月1日,梁万俊驾驶“枭龙”执行试飞任务。12000米高空,距机场70公里,当他按规定做完动作后,突然发现油量指示异常。
两分钟后,油表指针停在了0刻度。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4700米,距机场20多公里。
空滑迫降——梁万俊以十足的勇气很快做出决定,虽然对自己的迫降技术颇为自信,但这毕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高空远距迫降。
飞机以超出常规70公里的速度接地!刹车!放伞!巨大的轰鸣声中,轮胎刹爆,飞机拖出两道长长的轮印,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稳稳停住!
从一定意义上讲,飞豹是当时我国第一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正因为如此,它的试飞风险极高。
临上飞机前,黄炳新悄悄地将一封短短“三句话遗书”留在办公桌抽屉里:“即使我这次牺牲了,为国防发展也值得;这里面的钱,是我死后交给组织的最后一次党费;家人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1992年8月,黄炳新驾驶“飞豹”试飞某重大风险科目。前两次试飞,飞机均发生剧烈震动。第三次试飞准备完成,黄炳新和另一名试飞员杨步进踏上飞机,承担这次任务。
当黄炳新驾机以每小时1100公里的速度进入5000米高空时,飞机震动得跟前两次一样,仍然非常严重。表速超过1150公里时。“咚咚”两声巨响,飞机顿时像狂放不羁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黄炳新随即蹬舵,飞机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震动过于剧烈,方向舵掉了。
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一搏。黄炳新开始驾机返航,他试着推左发动机油门,同时向右压驾驶轩,飞机向右滚转并在左右发动机推力的反差力矩作用下,机头缓缓地横侧,改变着方向。他艰难而冷静地驾机飞向机场上空。
没有方向舵的飞机在高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而反应迟钝的飞机稍有偏差,就会机毁人亡。他双手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平衡,双眼盯着跑道,稳健地将飞机对向跑道,只听见“唰”的一声,机轮安稳触地……
翻开试飞历史,我们发现,试飞中最大的危险不仅是发动机停车,还有就是喘振、螺旋、大侧风、油箱起火、带弹着陆等。在茫茫苍穹,一个试飞员要飞别人没有飞过的飞机,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动作,险情就像幽灵,时刻在头顶缠绕,谁也不知道死神何时会降临。
能够如此淡然面对生死,徐勇凌的勇气来源于他两次跳伞、两次重返蓝天的传奇经历。说起当年的经历,他感慨万千:“古战场有种说法,溅上敌人的血,再上阵杀敌,就没什么可怕的。试飞员经历过生死关,心中会生出一种坦然、一种成熟。”
在61年的试飞历史上,先后有27名空军试飞员血洒长空。
“广袤的蓝天,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风和日丽,每一名试飞员心里都很清楚,每一次试飞要冒多大的风险。”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主任刘选民悉数试飞史上的重大险情后感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么多年来,一代代试飞员敢于亮剑的血气与豪情,早已融入骨髓。” 敢为人先的“科研先锋队”
1998年3月23日,是雷强最铭心刻骨的日子,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作为首席试飞小组的首飞试飞员,他将驾驶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机——歼10飞机飞上蓝天!
雷强后来回忆:“200多米的行程,好像在穿越时空隧道,回想歼10飞机研制的漫漫历程,这一天来得实属不易,也来得太快了!”

雷强跨进座舱,一扭头,发现有个领导深情地看着他,脸上挂满泪水。雷强回忆说,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有人在他飞行前掉泪。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弥漫着整个机场。
起动、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快速滑跑中昂起头,冲向蓝天……雷强有条不紊地做完各种试验动作。20分钟之后,一个灵巧的下滑,飞机宛若一个翩翩起舞的芭蕾演员,嘎然收起舞姿,轻盈地落在了跑道上。
欢呼!拥抱!雀跃!停机坪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互相捶打着,紧紧拥抱,任凭泪水奔涌。雷强走下舷梯,已是泣不成声……
歼10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航空史30余项空白,使我国一跃成为能自主研制三代战机的国家,开创了三代战机研制中唯一没有摔过飞机的纪录,空军两个试飞部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进行空中加受油技术攻关。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8名试飞员和航空科研人员用近3年时间,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成功实现加受油机在高空、中空、低空的“战略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近年来,空军试飞员先后完成了歼10、歼轰7、某型发动机、空警2000、空警200等试飞任务,开创我国战机科研试飞新模式,标志着我国跻身于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
在向科研顶峰的攀登中,前行一小步都异常困难,何况跨越?歼10试飞总师周自全总结道:“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抵达更高的科学境界。”
追求卓越的“空中驯鹰队”
“开最新型的飞机,做最惊险的动作,出最有分量的结论”。英雄试飞员李中华如此评价。
歼10战机之所以性能出众,在科研试飞中,仅仅针对座舱、起落架等方面,试飞员就提出几百条改进建议,类似手柄、油门杆等部件,都是试飞员们用橡皮泥一点一点把心中的感觉捏出来的。
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是世界公认的“死亡禁地”,也是试飞中必须攻克的难关。国外在失速尾旋项目的试飞中,就损失过几十架飞机,数十名试飞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就是因为飞机进入尾旋而命殒苍穹。以往由于我国从来没有人尝试涉足这片“禁地”,这一检验飞机极限性能的一类风险科目,始终处于“空白”,严重制约着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水平。
经过层层淘汰选拔,国家派卢军、雷强到国外某知名试飞员学院飞三角翼失速尾旋。
历经艰险,成功飞完米格-21飞机正负尾旋100多次后,雷强感觉教科书上规定的负尾旋不能超过3圈,并非极限。他下决心要把该国几代资深试飞员用生命换来的极限刷新。
在一名老试飞教官的陪同下,雷强跨入前舱,驾机直冲万米高空。飞机进入负尾旋状态后,以4秒钟一圈、一圈600米的速度仰扣滚转下坠,“鬼门关”近在咫尺。1圈,2圈,3圈……飞机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教官大惊失色:“雷,改出、改出!”雷强操纵着飞机直至进入4圈,才改出“倒飞”状态。伴随一声轰响,飞机重新启动,调整姿态后安然落地。
60多年来,试飞员身上有太多这样的故事我们无法翔实记录,只能撷取其中的几个片断——
李中华驾驶歼教7试飞80多架次,经历10多次重大致命空中停车和意外险情,验证探索了三角翼型战机平飞、侧飞、倒飞尾旋等技术。
徐鹏德、吕振修在运7某型飞机上首次完成了失速适航试飞,填补我国航空史上的空白。
空警2000试飞任务的圆满完成,结束了我国没有预警机的历史,为提高我军空中预警指挥能力做出突出贡献。
乐于奉献的“精神仪仗队”
1952年,为满足抗美援朝作战需求,在一无试飞条件、二无试飞经验、三无试飞队伍的情况下,3名空军飞行员就以不惜一死的“拼命三郎”精神,用短短9个月,把数百架飞机飞上蓝天、送上战场。从此,一代代试飞员与国防科技战线一起,开创并见证了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辉煌。
试飞部队组建初期,前辈们经历了太多坎坷——
所址多变、归属多变、任务多变。他们辗转过城镇、驻足过乡村、攀越过高原、驰骋过平原;跑道曾经是简易的泥土地,塔台曾经是试飞人自己搭建的“窝棚”,飞机曾经是修修补补的“万国货”……经历过“干打垒”的苦涩年华,品尝过“瓜菜代”的劳碌辛勤,还有那动荡无序困惑的岁月,纵然百亩荒滩野草凄迷,也难挡期盼祖国强大的豪情。
出生在1930年代的王昂、滑俊,先后驾驶过多种国产歼击机,完成了大量科研试飞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殊不知,滑俊只是一个放牛娃、打铁匠,半半拉拉上了四年学的“大老粗”。
滑俊以勤补拙,他把所有科目的各种数据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成卡片、画出任务示意图,背熟记牢,拿着飞机模型一遍又一遍地演练,为了更接近实际,他手画座舱图、仪表、开关,根据科目全程动作,不厌其烦,反复练习。夏天,机舱温度高达40多度,坐在里边如闷进了蒸笼一样难熬,练习完头盔里能倒出“水”来。他的试飞生涯,从没因错忘漏而危及飞行安全和影响重要科研任务完成。
和滑俊一起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王昂是大学生,他几十年坚持学习国外航空技术知识,自学英语、日语、俄语,永不停歇。他说:“试飞员经常面临新机种、新技术、新科目,不努力学习,试飞中就束手无策。”
老一辈的精神,在新一代试飞员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1994年,杨耀等6名试飞员首次执行大机群、长距离转场任务,长时间在沙漠飞行容易出现幻觉,而且无备降机场,困难重重,他们咬紧牙关、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任务。
1997年,25岁的年轻试飞员孙光参与某型直升机试飞任务后,长达4年时间在海上飞行,不仅为了试飞3次推迟婚期,而且多次在海上遭遇险情仍坚持继续试飞。
2011年,张新文经过整整一年时间苦熬加苦战,硬是成功地把4型新机送上蓝天……
雷强曾说:“试飞是一辈子的事业,不是谋生的职业。为了事业,我们愿意付出一切!”
对于毕红军来说,3次特许延长,堪称传奇。从48岁到50岁,从50岁到51岁,再到55岁,毕红军是空军战斗机试飞员里年龄最长的。他感慨地说:“三次延长,体现了组织的信任,我肩上的担子更沉了!”
翻阅丁三喜的个人简历,某型发动机试飞开始到歼轰7,到练9改、练15……一路走来,安全飞行4000多小时的经历使他获誉无数。2012年底,丁三喜选择了“延寿”,将自己的试飞生涯从48岁延长至55岁。
“我的申请获得了批准,还能干我喜欢的事情,我很高兴!”丁三喜满脸幸福地说。
陈加亮在执行某重大任务中,创下投弹53枚中靶47枚的纪录,被誉为“投弹大王”。2010年他到了最高服役年限,虽然家庭有诸多困难,虽然面对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请,但他仍然选择了留下。他说:“发挥自己的余热,为部队多做点事,这是我最大的价值。”
哲人说,有限的生命,需重其之所重,轻其之所轻。试飞员渴望把飞行寿命拉长,恨不得等长于生命。追问其中原因,他们一时没找到答案,只是笑称:每个人心中都有梦,而追梦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