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器型装饰及其文化内涵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_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升鼎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和生活器具,一方面“升”有 “进献”之意,不仅做煮牲烹食的日常之用,还是盛牲祭祀时的重要礼器;另一方面也是统治阶级划分身份等级与权力的象征,具有“分明尊卑,区别上下”的作用。春秋时期,楚国在吸收中原姬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楚人独特的审美与高超的技术,独创“楚式鼎”;争霸之路,楚风传播,又影响了一定地域的铸鼎形制。透过楚式升鼎的器型与装饰,可以窥见楚地瑰丽自由、创新包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信仰。
  【关键词】升鼎;楚式升鼎;器型变化;装饰纹样;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053-03
  【本文著录格式】刘惠迪. 浅论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器型装饰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53-55.
  春秋时期是楚式升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器型特征、纹样装饰及铸造工艺等都带有鲜明的楚地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以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春秋中晚期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及春秋晚期的王子午鼎三件器物为研究对象,从其发展历程、纹样装饰、铸造工艺等方面来探求楚式升鼎的文化内涵。
  一、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发展历程
  (一)学界对于楚式升鼎溯源的研究
  关于楚式升鼎的溯源研究,张庆先生认为其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早中期的邦季鼎和盅叔鼎。从空间上看,二者都出土于湖北随县附近;从时间上看,刘家崖出土的盅叔鼎应是由周家岗的邦季鼎发展而来的。张昌平先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但刘彬徽先生不认同其源于盅叔鼎的说法,认为根据《史记·楚世家》中关于楚武王伐随的记载,虽在刘家崖发掘出盅叔鼎,但该地在当时尚且不是楚国境内,应考虑更多的可能性。
  (二)楚式升鼎的器型特征及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鼎的器型特征主要是竖耳(或附耳)、鼓腹、圜底及兽蹄足,呈现出简朴庄重的文化品格。楚式升鼎在春秋中早期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是楚国先民在融合中原文明与江汉地域文明的基础上独创的铸鼎形制。以楚式升鼎为代表的南方地区青铜升鼎的器型特征为立耳(多为外撇)、束腰、兽形装饰、平底及兽蹄足,集威武庄重与轻盈灵动于一体,独具特色。
  1.克黄升鼎(春秋中期)
  克黄升鼎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西岸的和尚岭楚墓群的一号墓,共有两件,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据考古资料显示,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楚国升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其中一件克黄升鼎,通高36.5厘米,口径为37厘米,重4.3千克;长方形立耳外撇,侈口无盖,方唇外折,颈部内敛;束腰、腹部微鼓,前后各饰有一个兽形扉棱;平底,三只兽面蹄足。根据克黄升鼎底部“克黄之鼎升(sh8ng)”①的四字铭文与《左传·宣公四年》中关于克黄“改命曰生”的记载,可推知:克黄升鼎必定铸造于克黄改名为“生”之前,即公元前605年之前。
  2.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春秋中晚期)
  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出土于河南省叶县旧县的四号许公宁墓中,共有三件,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递减。以最大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为例,通高60厘米,口径58厘米,重53.7千克。无盖,方唇平折,双耳外撇附于内壁;垂腹束腰,平底,蹄足粗壮。鼎腹部一周等距贴附六只形制相同的凸目、卷鼻、双角龙形攀附兽。《左传·成公十五年》中记载:“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此时为公元前576年,因此,可推知該鼎的铸造时间应略晚于克黄升鼎,而稍早于王子午鼎。
  3.王子午鼎(春秋晚期)
  王子午鼎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二号楚墓,共有七件,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单件的王子午鼎由鼎盖、鼎耳、口部、腹部及蹄足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最大的王子午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68厘米,足高23厘米;侈口有盖,斜立式耳,宽体束腰,鼓腹且饰有六只龙形攀附兽,平底,蹄足。从鼎内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正月初吉丁亥”可知,该鼎的主人是王子午,即楚庄王之子;《左传·襄公十五年》中有“楚公子午为令尹”的记载,在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时,王子午卒。张闻玉先生联系鼎内铭文和楚国历法,断定该鼎铸造于公元前558年,即这是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王子午任令尹时为表忠诚自铸的升鼎。
  以上三个升鼎皆是楚国列鼎制度的真实写照,是楚地学习中原姬周王朝的体现。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器型变化可概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立耳外撇明显,有时会出现斜耳的情况,束腰由轻微到明显,垂腹由出现至较为普遍,逐步形成了以立耳外撇,口部折沿,垂腹束腰,平底,三兽蹄足等特征的楚式升鼎。
  (三)楚式升鼎的纹样装饰及变化
  由以上三种器物可知,楚式升鼎一般由鼎耳、口部、腹部和蹄足四部分组成,其中腹部又包括上腹、束腰及下腹三个部分。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装饰布局的变化。
  1.鼎耳
  楚式束腰平底鼎的鼎耳均为立于口沿之上的外撇耳。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其耳部内侧面饰有平雕三角纹;春秋中期晚段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其折沿表面及耳内外侧皆饰有浮雕式的蟠螭纹;春秋晚期时满饰双阳线纹样成为实用的楚式升鼎的鼎耳纹样装饰,王子午鼎的鼎耳就是代表,其仅有内侧为素面,其他四面均为细密的双线蟠螭纹。
  2.口部(含口沿部位)
  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的口沿部为素面装饰,上腹是一圈较宽的蟠螭纹装饰带。春秋中期晚段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其口沿下为一周凸起的蟠螭纹,蟠螭纹下饰一周弦纹。春秋晚期的王子午鼎,其口沿及外部为二方连续的浮雕式蟠螭纹,纹样的循环单元相对较大,每个单元的纹样上又有极细的线状连环纹,粗中有细,层次丰富。不仅如此,鼎口沿下的颈部还饰有浮雕式的双线窃曲纹装饰带,纹样的线条十分密集。   3.腹部
  (1)上腹。三件楚式升鼎的上腹部皆有纹饰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纹饰更加繁缛秀丽,纹样也更多样化。
  (2)束腰。随着时期的变化,楚式升鼎束腰的设计也逐步变化,其内束和垂腹的特征越发明显,浅腹使得楚式升鼎轮廓更加轻盈灵动。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和春秋中期晚段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在束腰处有一圈单绳凸弦纹;而春秋晚期的王子午鼎的束腰处为双绳凸弦纹,可见其纹样装饰由简单向繁缛的转变。
  (3)下腹。总的来说,楚式升鼎下腹的纹样装饰变化不大,垂鳞纹绵延不绝。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下腹的装饰就是两周二方连续的垂鳞纹,以单层平雕宽带的形式表现。春秋中期晚段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下腹则出现了多层次的装饰,其下腹部饰有四圈垂鳞纹,在垂鳞纹的基础上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饰细线式蟠螭纹,下部饰凸起式蟠螭纹,更加繁缛。春秋晚期的王子午鼎的纹饰则比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更加精美,其腹部为多圈的平雕式垂鳞纹,在垂鳞纹中又有二方连续的蟠螭纹,其纹样结构更显疏朗,与鼎耳、口沿部密集的纹样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
  4.蹄足
  春秋时期楚式升鼎均为蹄形兽足,但其纹样装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蹄足上部顶端有兽面装饰,以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为例,其蹄足顶端有一装饰较为简单的长条式扁平的兽形扉棱。另一种情况是蹄足上端根部以浮雕的兽面为主,兽面对称分布,其中间有扉棱。这种情况下,装饰细节和纹饰越来越繁缛。同时,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春秋中期晚段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为代表的蹄足下端饰有浮雕式蟠螭纹,一是以春秋晚期的王子午鼎为代表的蹄足下端无纹样装饰。
  以上为春秋时期的楚式升鼎不同部分的纹样装饰各自的主要变化,整体上皆是由相对简单逐渐转向繁缛瑰丽。其纹样的题材主要延续了商周时期流行的兽面纹、垂鳞纹、蟠螭纹等,口沿及其外部多为素面与凸起的花纹装饰,颈部通常为平雕或浮雕式的蟠螭纹装饰带,腰部的凸弦纹有单绳状和双绳状,腹部等距存有二、四、六等不等数量的兽形附饰。腹部有平雕或浅浮雕的垂鳞纹装饰带,且纹饰带内还可能存在更加细腻的花纹装饰。鼎足为三支柱状的兽蹄足,足根部有浮雕兽面纹,其中间饰有扉棱。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王子午鼎是目前所发掘出的数量最多、高度最高、重量最重的春秋时期的楚式升鼎,其装饰风格相较于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更加繁缛复杂,代表着楚国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呈现出楚地与中原完全不同的审美风格,独具楚地特有的文化魅力。
  二、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铸造工艺
  根据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纹样装饰工艺可知,铸造该鼎主要使用分铸法和失蜡法两种铸造技术。
  (一)分铸法
  分铸法,也称分铸焊接工艺法,源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是针对整体造型相对复杂的青铜器所采用的分开铸造法,也可以理解为一件完整的青铜器,其整体是经过多次制范、铸造,最终焊接而成的。根据不同的纹样装饰,分铸法被大致分为嵌入法、铆接法、铸接法和焊接法四种类型。
  本文所选取春秋中期的克黄升鼎,其铸造方法为分铸焊接工艺法。从其纹样装饰上看,克黄升鼎的纹样在整体上较为古朴平淡,并没有体现楚式升鼎新颖浪漫、神秘诡谲的特色风格与精雕细琢、对比强烈的纹样装饰,也不具备典型的楚地文化气质,这可能与春秋中期的铸造技术还未发展成熟且文化发展交融不够深入有关。
  (二)失蜡法
  失蜡法,即失蜡铸造工艺法。该法发展自春秋中晚期,另辟蹊径地解决了当时铸造过程中繁杂的多层次问题,推动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的出土也标志着我国的失蜡法的历史被提早至公元前591年左右。
  春秋中晚期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和春秋晚期的王子午鼎与克黄升鼎不同,两器除了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在腰部内束轻微却垂腹明显,二者不论是在造型还是装饰风格上都体现了楚式升鼎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且二者皆采用了当时楚地流行的分铸法和失蜡法,这在其纹样装饰上凸显得尤为明显,不仅轻盈灵动,更是独具匠心。以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为例,该器先以失蜡法分别制范、铸造出一条龙形攀附兽的兽身、兽角、腰饰及尾饰,如法炮制出另外五条,在鼎腹部相应的等距连接点铸出攀附兽的连接孔并焊接。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式升鼎的装饰技术在南方百越民族铸造工艺的广泛影响及其自身青铜冶炼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楚式鼎不仅在纹样更加细腻,装饰上更加精致,体态上也更加秀雅,可以说器物整体的造型兼具空间美与层次美。
  三、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文化內涵
  殷商末期,楚国先民逐步由黄河流域南迁至江汉荆楚之地,在坚持自身主源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地吸收中原姬周文化因素,再加上受到当地百越民族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可谓是集北方华夏民族礼乐文明与南方蛮夷地域巫神文化于一体;同时又较少被束缚于礼法制度,也因此发展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浪漫自由的楚文化。不仅如此,楚文化亦渗透在其附属小国,并产生新的火花。
  (一)楚文化本土地域的影响
  在楚文化的影响下,楚式升鼎的器物造型与纹样装饰皆展现出楚风特色,集神秘诡谲的巫觋思想与崇火拜日的文化信仰于一体,既雅致秀丽,又不失繁缛新奇,呈现出楚地举世独步的文化韵味与楚人自由浪漫的风华气质。
  例如春秋中晚期的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其腹部等距贴附六只造型新颖、别具特色的龙形攀附兽,从其向外凸起的龙目、向上卷曲的鼻部以及弯曲盘旋的龙角可见,楚式升鼎中造型纹样的设计大胆夸张、自由奇特而又神秘浪漫,这不仅是对楚人丰富自由的文化想象力、新奇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的体现,更是对楚地生活方式与文化信仰的诠释。
  (二)殷商晚期青铜文化与西周礼制的共同影响
  殷商晚期的青铜器纹饰层次丰富,三层花样式成为主流,主纹以浅浮雕、高浮雕表现,有明显的立体感,装饰细腻而华丽。而楚式升鼎的纹样风格仍有因袭殷商晚期青铜文化影响下的细腻华丽之风,这一点在王子午鼎的纹样装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两周时期,礼制盛行,用鼎制度方便统治者划分身份等级与权力,以达到“分明尊卑,区别上下”的目的。而从楚式升鼎凝重肃穆的器型风格上可以看出,楚地有着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在坚持自身主源的同时兼收并蓄地学习、吸收中原厚重的姬周文化底蕴,以丰富自身新颖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碰撞的影响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割据争霸,狼烟四起,纷争不断。以春秋中期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所在的许国为例,其国力弱小却地处要塞,夹在郑国与楚国两个大国之间,可谓战火波及、威胁不止,只得依附于郑、楚两国中更为强大的楚国以求自保。
  在公元前576年至公元前506年的七十余年间,许国先后举行了五次举国大迁徙,分别迁于叶、夷两地,又复迁至叶、析、容城等五处。在这期间,国家动荡不安,文化碰撞不断,使得许国的文化逐步融合其他民族的元素,并不断创新发展。束腰垂鳞重环纹升鼎就是其中的典型,其蹄足下端饰有浮雕式的蟠螭纹,通过器物的造型与风格可判断其为楚式升鼎。而在时间上稍晚于它的王子午鼎的蹄足下端却无纹样装飾,这便是许国青铜器在艰难发展的过程中与诸多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所创新之处,呈现出一种古朴浑厚、繁缛秀丽、轻盈雅致共存同在的文化现象与内涵表达。
  四、结语
  纵观春秋时期楚式升鼎的发展及变化历程,可看到其由最初的邦季鼎和盅叔鼎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器型轻盈庄重、纹饰繁缛秀丽、文化瑰丽浪漫的楚式升鼎。楚式升鼎作为各地文化交融的果实,其背后代表着古代先民务实、创新的学习态度,也昭示着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所拥有的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
  注释:
  ①形符为鼎,声符为升,该字由声符得义,故可以称之为“升鼎”。
  参考文献:
  [1]张庆.楚国升鼎中的纹样研究[J].艺术百家,2014(4):244-245.
  [2]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简论[J].考古,2008(1):81-89.
  [3]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8.
  [4]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等.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9):33.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4:118.
  [6]张闻玉.王子午鼎年代考[J].江汉考古,1987(4):67-68.
  [7]马静静.楚国升鼎纹饰的形态及文化意味[J].艺术探索,2019(2):52-55.
  作者简介:刘惠迪(1999-),女,河南平顶山,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学。
其他文献
阿富汗是我国重要的西部邻国。中国在阿富汗的利益是国内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主要观点有:防范“三股势力”、毒品贸易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我国安全、防范域外大国通过在阿驻军威胁我国安全、借助阿富汗的地缘优势培育和拓展市场、通过参与阿富汗和平进程彰显地区大国的责任担当。文章认为,在百年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协调巴阿两国开展磋商对话,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国内局势趋稳,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避免南亚地区出现大规模动荡,进而确保“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展开,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成为我国在阿富汗的一项新的重要利益。笔者认为
诉讼构造作为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基本范畴,需要引入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传统诉讼构造缺乏解释力,诉讼协作构造应运而生,其具体体现在:作为理念的协作,即以儿童福利为共同目标展开协作;作为构造的协作,即传统诉讼主体与社会力量展开协作,对审前转处与审判处遇形成控制。经过比较法的考察,围绕诉讼协作构造,在审前阶段存在强协作与弱协作两种模式,在审判阶段存在“双重环形”与“平面线性”两种模式。立足本土经验,要走向诉讼协作构造,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需要在审前协作维度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完善转向处遇机制
在当前社会治理重心下沉过程中,社区赋权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政策工具之一并广泛付诸实践。文章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发现社区赋权对于社区治理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社区赋权行为并不必然带来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能否提升主要取决于社区赋权的具体组织方式,以社区社会组织为主的社区赋权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的效果,但是以业委会和个体居民为主的赋权行为并没有带来治理效能的提高。社区赋权对社区治理的影响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影响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社区结社和社区信任来对社区治理过程发生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参与、社区结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湖北恩施枫香坡侗寨在正在经历传统农耕文明到市场化、资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以村寨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为
住宅关乎人身心的安放,关乎人的福祉,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住宅所有权作为一项私有财产权,更被认为是对这种关系的确认,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但吊诡的是,住宅所有权在催化其产生的资本至上的时代,却越来越表现出对人的贬抑和背离,最终导致住宅问题横亘于人类文明进程中,使现代思想家为之思索、争论不休.在如何解决住宅问题上,阿·米尔伯格等蒲鲁东主义者寄希望于建立永恒公平的住宅所有权,主张废除特权阶级的住宅所有权;而萨克斯等大资产者代言人则主张在其现有的社会制度体制下争取工人的住宅所有权.但在恩格斯看来,住宅问
数字经济引发了数据财产的爆发,数据财产立法应当坚持物尽其用这一"最大幸福原理",激励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数据财产价值的最大化.这不仅是数字立法的理性要求,亦是各国数字立法旨在实现的重要目标.为此,有必要从数据财产的归属、利用和保护三个层面确立数据财产的私法规制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在区分个人数据与非个人数据的基础之上,明确数据财产的归属.其次,应当确立"促进合理利用+增强透明度"的基本思路,实现数据控制者对数据财产的充分利用.最后,应当明确对数据财产的赋权保护,强化数据控制者的权利救济,形成数据的合
唐卡虽有近1400年历史,却并不是唐代流传下来的艺术,而是藏文译音,意思是“平面画的佛像”……令人神往的青海湖既看不到浪花,也听不到涛声,但青海热贡唐卡的艺术大海“浪花”却五彩缤纷、绚丽夺目;“涛声”更乐飞天外、震撼心灵!  丁酉金秋的一天下午,离开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来到宗喀驿风情街,朋友们都在路旁休息或购物,我却得空来到一栋建筑的二楼,进入热贡桑瑞唐卡艺术院参观。  一位身着藏族服装的年轻人由内
期刊
赵立坚: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  就海外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缅怀追思袁隆平院士,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5月24日表示,这充分说明袁隆平院士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赵立坚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进程中,广东的地位极其重要.广东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港澳统一战线工作的前沿地,海外华人华侨统战工作的主阵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先行地.广东以其特殊的地缘优势、鲜明的统战工作特色与卓越的历史贡献,书写了近百年中国统一战线史的壮丽篇章.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端于金融界,一股强劲的明斯基思潮席卷全球学术界以及商、政和媒体各界,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产生了重大"冲击".危机之后,当代宏观经济学开始更加重视明斯基所强调的金融在宏观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纷纷将信贷、债务或杠杆等金融要素纳入标准的DSGE模型框架,不仅复兴了过去传统的"金融加速器"研究路径,而且催生了新兴的"金融冲击"研究进路,在理解和刻画金融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它们却并未将金融纳入明斯基毕生所致力于探讨的内生宏观不稳定性和经济周期动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