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些年来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演变和研究成果,目的在于全面系统的揭示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和外延,详细了解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脉络和进展程度,全面透彻的认识其对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宏观审慎监管的认识成果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和框架,最后指出其研究方向和对于维护和发展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一、对宏观审慎监管认识的发展演变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提出。
时任英格兰银行主席W. P. Cooker 提出微观经济问题可能会累积系统性风险,最终演变成宏观经济方面的不稳定和危机,所以, 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审时度势,具备宏观视野,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集中释放。目前,国际上定义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金融监管当局为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从金融体系全局而非单一机构角度实施的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更加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而不是单一机构,重点关注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杨燕青,宋家生等学者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全球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程度也快速进行。一方面促进了各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隐蔽性和快速累积,导致这期间发生的大多数金融危机包括此次危机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它们既不是因为高企的通货膨胀率,也不是某间金融机构问题、风险传染至整个金融体系而引发,而是源于在信贷和资产价格高速增长、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系统性风险的不断增加。这充分表明,过去以低通胀、高增长、高消费为目标的刺激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上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重监管,尚不足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建立一个全面且成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必要性
国内学者薛建波、刘长霞、李玉等均指出若要了解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做一个集中地讨论。宏观审慎监管是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出发实施的监管而并非单独地对某一金融机构进行集中地监督和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更加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而不是单一机构,重点关注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刘仁伍、王璟怡、杜婧揭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方面尚存在重大的漏洞和缺陷。主要体现在第一是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与监管的分离;第二监管当局对其监管未能紧跟产品和业务的发展,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宋彤、王广谦指出,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了盯住通胀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球范围内普遍呈现出稳定而 长期的低通胀局面,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明显减小。但包括此次危机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仅仅保持低通胀和稳定的宏观经济仍不足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进一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新体系
刘仁伍、黄亭亭、杨海平建议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新体系:第一,要注重宏观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建立完备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第二,要注重宏观金融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备的宏观审慎制度。第三,要注重金融机构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建立完备的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第四,要注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协调,建立完备的金融市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第五,要注重宏观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建立完备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政策协调机制。第六,要注重监管部门的内部沟通和跨国协调合作,建立充分协作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经济学者朱小川则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1)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2)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3)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4)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2010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马勇.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0-317.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0-45.
[3]阮永平.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5-62.
[4]王广谦.中央银行学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The futur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Jean -Charles Rochet Pierr-FrancoisWeber,VoxEU.org 2009 -4 -2 www.voxeu.org.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一、对宏观审慎监管认识的发展演变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提出。
时任英格兰银行主席W. P. Cooker 提出微观经济问题可能会累积系统性风险,最终演变成宏观经济方面的不稳定和危机,所以, 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审时度势,具备宏观视野,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集中释放。目前,国际上定义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金融监管当局为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从金融体系全局而非单一机构角度实施的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更加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而不是单一机构,重点关注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杨燕青,宋家生等学者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全球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程度也快速进行。一方面促进了各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隐蔽性和快速累积,导致这期间发生的大多数金融危机包括此次危机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它们既不是因为高企的通货膨胀率,也不是某间金融机构问题、风险传染至整个金融体系而引发,而是源于在信贷和资产价格高速增长、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系统性风险的不断增加。这充分表明,过去以低通胀、高增长、高消费为目标的刺激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加上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重监管,尚不足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建立一个全面且成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必要性
国内学者薛建波、刘长霞、李玉等均指出若要了解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做一个集中地讨论。宏观审慎监管是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出发实施的监管而并非单独地对某一金融机构进行集中地监督和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更加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而不是单一机构,重点关注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刘仁伍、王璟怡、杜婧揭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方面尚存在重大的漏洞和缺陷。主要体现在第一是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与监管的分离;第二监管当局对其监管未能紧跟产品和业务的发展,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宋彤、王广谦指出,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了盯住通胀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球范围内普遍呈现出稳定而 长期的低通胀局面,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明显减小。但包括此次危机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仅仅保持低通胀和稳定的宏观经济仍不足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进一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新体系
刘仁伍、黄亭亭、杨海平建议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新体系:第一,要注重宏观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建立完备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第二,要注重宏观金融制度的建设,建立完备的宏观审慎制度。第三,要注重金融机构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建立完备的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第四,要注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协调,建立完备的金融市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第五,要注重宏观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建立完备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政策协调机制。第六,要注重监管部门的内部沟通和跨国协调合作,建立充分协作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经济学者朱小川则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1)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2)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3)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4)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2010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马勇.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0-317.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0-45.
[3]阮永平.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5-62.
[4]王广谦.中央银行学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The futur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Jean -Charles Rochet Pierr-FrancoisWeber,VoxEU.org 2009 -4 -2 www.voxe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