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 破解难点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破解难点,笔者探索了支架式教学,以问题串、制作模型、实验等载体为支架下手点,辅助突破体液、内环境等概念,探明物质交换关系,认可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关键词:支架;细胞外液;内环境;淋巴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83-02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调节”模块的第一节,本节抽象繁杂,涉及多处概念教学,要求高,难度大。
  本节从四个方面切块:第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阐述了内环境、体液等概念。其中,内环境是核心概念,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物质进出关系是难点。第二,“细胞外液成分”。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描述了血浆成分,用血浆来比较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异同。第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介绍了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简介了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属性。第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以“5个讨论”代替“文本描述”为手段,解决了内环境的媒介地位。
  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章节有重要意义,同时该节密切联系了必修1中的“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难点:构建细胞外液之间物质交换关系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本节难点
  (一)难点1:内环境、体液的组成
  “体液、内环境组成”出现多处概念,如体液、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教材如此编排,概念非常抽象,难以应用。学情如此,部分老师对于概念教学多采用口述或勾画概念关键词辅以解释,安排记忆,后通过题目强化。如此这般,过于重视概念本位知识,忽视概念生成过程,不利于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亦不能活学活用。
  (二)难点2:细胞外液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构建
  “血浆、组织液、淋巴”以文字和插图形式呈现,但三者之间物质交换关系没有直接列出。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虽具备读取信息的能力,基于血浆、组织液、淋巴熟悉度不同,会出现相当大的思维空白,特别是对于频率出现较低的淋巴。
  (三)难点3:认同内环境地位
  教材结合初中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用5个讨论解决内环境媒介地位,以第4个讨论“尿素的排出路径”最难。因学生没有氨基酸的代谢知识,没有经脱氨基作用后产生尿素的背景,加之运出尿素涉及皮肤、肾脏以及循环、泌尿系统等众多器官、系统,陌生度高,需加入适当情境衔接知识缝隙。
  四、设计思路
  在教学内容繁重和存在知识断点的冲突下,本文为降低现有知识、能力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落差“搭桥铺路”,尝试建立了3组支架重读课本,对教材进行大幅度的二次开发,重构课堂。将难点逐个支解,借助实实在在的“过墙梯”帮助达成“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环境”的共识,认可“物质交换媒介地位”。
  五、针对难点,搭建支架一一破解
  (一)破解难点1:借助问题串支架重构内环境、体液组成
  1.设计思路。基于“注重生物学概念生成方式”的角度:先建立感性认识,后生成概念教学。以精选实验和补充情境为手段,相关问题串跟进,借助问题串逐个击破,步步深入支解相关概念。学生实验后,紧跟两份情境材料——“介绍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和“简述淋巴形成”,后借问题串支解概念,生成概念。
  2.加开两组实验。第一组:采集家兔血3~5ml于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肉眼观察试管变化。第二组:制作家兔血涂片,高倍镜观察血细胞,找出并区分红细胞、白细胞。
  3.补充两份情境资料。资料1: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血液是由液体、细胞和细胞碎片构成的组织,液体部分称为血浆,它是一种淡黄色液体,约占血液总体积55%。血细胞以及细胞碎片都悬浮在血浆中。除了血液循环外,还存在一种淋巴循环,作为血液循环的补充。最细的淋巴管叫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成淋巴管,全部的淋巴管汇合成全身最大的两条淋巴管,分别汇入左右锁骨下静脉,最后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最大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资料2:淋巴形成。组织液中大部分被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简称淋巴。每天生成的淋巴约2~4升回到血浆,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淋巴中混悬着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白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4.设计问题串跟进。(1)静置一段时间后,描述试管内血液变化,并指出血浆处于试管中哪个位置?(2)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合称血细胞,那么结合组织和器官的概念,你认为血液属于生命系统结构中哪个层次?说出你判断理由。(3)假如你认为血液属于组织,那构成血液三种血细胞之间充满了液体即血浆,血浆位于细胞之外,即细胞外液。说出细胞外液与血浆关系?在两个实验中除了血浆之外,还出现了哪些细胞外液?生活中经常“遭遇”打针,你能说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分别把药液注射到哪种细胞外液?(4)联系问题(3),体液是什么?体液和细胞外液属于包含关系还是相同关系?内环境和细胞外液之间有何区别?
  指出:观察和动手为获取知识提供思路,使问题具体化,特别是“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分别把药液注射到哪”,学生能在感性认识中建构理性认识,培养二次思维,体验了学习过程的真实性。
  (二)破解难点2:建立模型支架破解细胞外液间物质交换关系   1.设计思路。基于建构主义和“最新发展区”理论,将冗繁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重构如下:提供两份情境,绘制概念模型,落实交换关系。
  2.情景补充1:多媒体演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物质交换动画。情景补充2: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首端为盲端,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呈瓦片状或鱼鳞状互相覆盖,其间有较大间隙,组织液中液体通过此间隙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形成淋巴的组织液大约占遍布全身组织液的10%。因此淋巴循环中的淋巴起始于组织液,然后流入极细的毛细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网汇合成较大淋巴管,最后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
  3.根据上述资源制作概念模型。(1)制作淋巴的来源和去路图。(2)以圆圈表示体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关系。(3)制作体液之间物质交换概念图。以淋巴为突破口,图解体液流动路线,解决了淋巴形成,做到了“跳一跳够得着苹果”,扫除思维盲区。制作模型降低了学习难度,由过去“老师传”变成现在“自己拿”,一改以往的学习方式,成就的不仅是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体验,更是形成了持续性学习的习惯。
  (三)破解难点3:利用多种支架认同内环境地位
  1.设计思路。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先借助单细胞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动画,由学生分析出交换的方式为直接交换。由简入难,以人为例分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间接交换。甄选图片和动画,接着铺设情境,搭配动手绘制物理模型,落实内环境的地位。
  2.情景补充1:多媒体出示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衣藻图片,以草履虫为例补充生活概况,演示草履虫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直接交换的动画。情景补充2:以慢跑为例,O2从肺泡到肌肉细胞的交换过程。慢跑是一项良好的吸氧运动,人在慢跑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呼吸,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相比,O2和CO2的体积分数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是因为发生了气体交换。以O2为例,研究发现吸入肺泡内的O2可以直接透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肺泡壁,然后再透过缠绕着肺泡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随后O2穿过红细胞细胞膜,结合血红蛋白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血液从暗红色变成深红色,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动脉血。当血液流经O2浓度较低的组织时,O2便会与血红蛋白分离,O2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将O2运送至组织细胞。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可以直接与组织液发生O2交换。
  提供材料:O2纸片、CO2纸片、肺泡纸片、毛细血管纸片、毛细血管网纸片、红细胞纸片、肌肉细胞纸片、线粒体纸片、箭头纸片若干等。
  3.根据上述情景和材料建立物理模型。(1)用纸片贴出肺泡内的O2到达肌肉细胞的路径图。(2)用纸片贴出细胞产生的CO2如何运出肺泡的路径图。(3)单细胞生物与外界直接交换,多细胞动物与外界不能进行直接交换,是间接交换,能承担这种间接角色的是内环境、血浆还是组织液呢?结合前两个物理模型,说明你理由。
  在角度的选取上,基于贴近生活、熟悉度高的优势,舍弃教材讨论资源,采用O2和CO2气体交换作为材料形成“情境支架”,对比O2和CO2运输路径,训练学生逆向思维,锻炼举一反三能力,后辅“模型支架”(制作物理模型)记录课堂,让学生明白:交换方式是间接交换,承担间接角色的是内环境。两组概念模型对比“结”课,达到借助支架认同多细胞动物物质交换的“中间人”是内环境,自觉突破内环境是媒介这个难点。
  制备模型耽搁了一定课堂时间,但当堂体验在梳理信息的过程中重组思维,催生逻辑,使学习成为一个有序、有趣、有效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率高,受学生欢迎。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上海海洋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在鱼类学、水生生物学和鱼类繁殖生理学等教学和研究上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不仅是我校目前的国家特色专业,也是学校构建海洋、水产、食品三大学科专业体系的主要依托学科和专业之一。我校正在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术提升、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与实践教学建设、国际国内视野的拓展、学生素质培养等方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具有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也是描写“美国梦”幻灭最出色的一部小说。经典的美国梦,片片金钱做瓦,爱情做梁柱。身为“爵士乐时代”下的青年人,他沉溺于那个时代的纵情享乐,但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浮华生活背后的残酷社会本质,这是一个等级界限分明有着玻璃天花板的社会,上层社会是你可望不可及的,纵使你靠双手打拼获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摘要: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翻转课堂整体教和学的效果。本文以H高职院校《西方文化》网络共享课程为研究案例,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调研问卷、个别访谈、学习平台数据分析等方法,总结了目前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从认知主体、教师引导、在线考核激励机制三个角度提出了提升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的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因而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然而受到合作层次、合作资源、合作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为例,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41-02 
摘要:随着我镇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们的素质有待提高。周庄镇政府通过社区教育这个平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现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搭建平台,积极引领,全面提高农民工职业道德素质,从而为周庄经济腾飞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对策;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
摘要:以广州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专业2009—2013年间收录的51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总结,探究地方高校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优化学位论文选题结构,提升地理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为以后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硕士论文;选题;学科教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代表——《感动中国》节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典范。节目通过对各个行业勇现出的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的展示,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熏陶。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手段,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本文主要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行研究,以我国中央电视台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为例,深入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挑战,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朋辈”的作用发挥有效性也逐渐受到肯定和重视。本文将在吸取国内外朋辈教育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朋辈微党课教育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条件保障、效果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摘要: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关系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成败。相对于研究为主型大学,在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重任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实现科研成果真正立足地方经济需要,创办有特色的创新学科等方面对于科研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23-02   在当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
摘要:笔者将两名大学实习教师(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进行录音并转录,进行课堂话语互动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实习教师课堂上,教师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话语量;会话结构以IRE为主,缺乏复杂的会话结构;提问与反馈方式未能有效引发学习者目的语输出。本研究分析,可当作教师课堂反思的有力工具,指导其完善教学过程。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话语;互动特征;实习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