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路径

来源 :现代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x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整体的能源消费是由各类消费主体的行为特点所共同决定的,实现节能减排须着眼于能源消费主体的行为。我国的能源消费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即居民、企业和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机构,其能源消费的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文章从分析我国各类用能主体的能源消费特点与节能潜力入手,结合国内外关于能源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各类主体的能源消费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针对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构想以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节能减排;影响因素;能源管理;管理对策
  一、 引言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能源需求缺口,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不断增长危机我国能源安全。2015年原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到达60%和33%,甚至超过了能源安全警戒线。因此,提高效率、节约用能,将是我国应对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约束最为迫切且重要的战略途径之一。国务院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强调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并指出关键途径在于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强化需求管理和生活节能。我国的能源消费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即居民、企业、公共机构。基于我国2008年颁布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公共机构是“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不同能源消费主体的用能行为、影响因素等存在极大差异,了解并利用这些特点,对于制定恰当的激励政策、顺利推进能源消费变革意义重大。
  二、 我国企业、居民与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费特点
  企业、居民与公共机构三类主体共同构成了我国的能源消費市场,各部分的能源消费特点共同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的总体特征。企业是最大的能耗部门,2015年我国企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3亿吨标准煤,并以超过10%的平均速度增长。工业企业能耗一直占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近7成。同时,高耗能行业占工业能耗的80%左右,2000年以来六大高耗能行业(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稳定在70%左右。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不大:煤炭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石油的比重在20%上下,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虽明显增加但占比依然很小。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碳化石能源依赖性过大,不利于环境保护。
  居民生活用能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排第二位,并且消耗量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增长。2015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5亿吨标准煤,较1995年的1.57亿吨标准煤涨幅为218%,年均增速10.9%。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特点,居民的能源消费也呈现出差异性:一是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的差异,农村居民用能量整体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但其增长态势却呈现出明显的加快的倾向。二是表现在城乡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基本转向了“以清洁能源为主,煤炭为辅”的格局,而农村居民仍以秸秆、薪柴、沼气等生物质能、煤炭为主。大量的事实证明,家庭节能降耗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研究表明以上海市为例,通过节能家电替代,年节电量将相当于一台40万千瓦发电机组一年的发电量。
  公共机构也是重要的能耗主体。据《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统计,2010年我国公共机构约有190.44万个,能源消耗总量1.9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6.19%。据北京市对全市48家政府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政府机关的人均年用电量为居民的4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时相当于居民的19倍。我国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在日常运行消耗的能量已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0%左右,其建筑单位面积耗能量是居民住宅的10倍~20倍。总体而言,公共机构节能仍有巨大潜力。
  三、 不同主体的能源消费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
  1. 企业的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企业的能源消费属于一种生产投入行为,目的是实现生产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决策基本上是基于自身发展和竞争力的考虑,而能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是企业的成本。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企业的能耗整体较高,针对我国企业的节能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集中于高能耗企业。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包括对节能减排认知不足、节能减排遭遇财力掣肘等内在因素,还受到诸如监管力量薄弱、基础工作滞后、能源价格和环保处置费用偏低、政策扶持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数据统计等相关支撑调节薄弱等。总体而言,影响我国企业节能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经济效益。在企业决策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如果能源价格水平偏低,企业用于节能增效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不如用于其它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多,企业在进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原材料选取时,也就不会把改善能源成本放在重要位置考虑(邹艳芬,2014)。不少针对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经济效益是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通过对120家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在企业节能减排的态度上,其中79家认为节能减排目标的设定对企业有负面的影响,认为节能减排有利于长期发展的企业只有18家,其余认为影响中性(邢璐、石磊、Hussain
其他文献
摘要:服务创新是企业寻求竞争优势并在迅速变化的动荡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阐述了服务创新中顾客参与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总结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动因和结果,以明确“顾客参与的激励因素(前因)—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核心)—企业创新绩效(结果)”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关键词:服务创新;顾客参与;激励因素;创新绩效一、 引言:互联网环境下的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在企业环境复杂多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市场不确定性和企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的提高,利益相关者治理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公司治理理念和方式,但是现有对利益相关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识别、管理方式以及其影响的认识仍存在不足。通过对雷士照明公司的案例分析,文章对这些研究的不足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发现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认知是以对其所拥有的资源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且利益相关者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用人单位、就业管理部门以及毕业生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我国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的主要做法,对已建立的工作机制进行分析,并依据信息理论对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衔接;信号理论一、 引言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其就业,不仅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个人幸福感,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
摘要: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十八大以来河北区域协调发展进展,结合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新形势剖析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河北应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对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各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目标同向、路径多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关键词:雄安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河北省一、 导论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擔负着集中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探索贯彻落实新发
摘要: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从制度层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及风险化解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政府竞争、逆向筛选和问责监督机制运行的交易费用等三方面因素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具体来看,通过举债获取短期经济增长的交易费用较低,但对于财力本身困难地区的效用更大,因此会更多地促使这些地区举债。其次,“柠檬原则”会导致官员的逆向筛选,倒逼财力雄厚、本不需要靠举债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采用杠
摘要:文章通过对233名科研院所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挑战性工作压力对员工职业成长的影响,并采用层级回归法检验了职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挑战性工作压力对员工的职业成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员工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挑战性工作压力与职业成长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关键词:挑战性压力;职业成长;职业自我效能一、 引言Cavanaugh等(2000)依据工作压力的性质,将工作压力区分为挑战性工作压力与
摘要:文章探讨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市场学习能力对其市场适应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兴国际化企业的国际化知识对其市场学习能力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市场学习能力又对其市场适应性的影响呈正向显著的影响,市场学习能力在国际化知识与其市场适应性间起中介作用。关键词:新兴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知识;市场学习能力;市场适应性一、 引言随着国际化竞争的不断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不断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
摘要:文章基于财务软件层面对北京卷烟厂进行案例研究,探究了企业信息系统软件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成本效率。研究发现行业因素、功能需求以及沟通成本均会影响企业信息系统软件的选择。进一步,对软件选择的成本效率分析发现,在企业一个部门的内部,只使用一套高性能的财务软件系统有利于节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在企业的部门之间,则应该使用相互独立的财务软件,可以减少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效率。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摘要:文章以铜、铅、锌、锡、铁、铝这6种矿产资源为代表,运用PMG估计法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与中国等5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金属矿产消费驱动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制造业增加值的提高会引起金属矿产消费量的增加;技术进步会引起锡、铁、铝消费量的下降;铜的时间趋势项为正,主要是因为电子消费品的广泛应用带动了铜消费量的增长;价格机制对金属矿产消费的影响主要在长期,且影响较小。
摘要:世界范围来看,煤炭富集的资源型地区其经济转型往往步履维艰。2014年以来,“因煤而兴”的山西省经济呈现断崖式下跌。作为一个欠发达的煤炭大省,由于长期产业结构单一,煤炭丰裕地区收入膨胀的同时,城乡差距却进一步扩大。文章以山西省为例,运用VAR模型分析煤炭资源型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提出破除“资源诅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山西省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