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此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体现了以“学生学习需要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特点,处处凸显着“人文素养”的精神。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语文新课改中关于语文学科性质定义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得出了几点关于提高教师素养的思考,现通过下文加以探讨,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对照和践行。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语文课,其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一个好的高中语文老师,除了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标准,还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不再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去熏陶、教育、感染、影响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这也是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以高尚的人格修养熏陶学生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人格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具备完善人格素养的语文教师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有着贫穷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还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群体,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
二、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教育学生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知识 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
首先,最基础的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基本知识,以此来满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感的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意识到,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也许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一种透辟的辩证观,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
第二个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去甚远的,主要依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尽可能多地储备本学科以及相关的知识。“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教师不妨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深入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依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课文《石钟山记》涉及地理学和物理学中的“声音传播”知识,讲《琵琶行》涉及音乐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再次,是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变化也是语文教师值得关注研究的领域,是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所不可缺少的。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此外,语文老师还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
三、以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学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根据时代的要求除旧布新,探索新的方法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要有课程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
高中语文教师还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更大了,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应当看到教师的生命价值,教师既是常人,又不是常人。教师不能用常人的心态和情感处理教学中的问题,而应从教育者的角度去审视。教师要找准自我,学会纠正自己的行为,不断批判自我、超越自我。要思考、反省、探索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有真正具备了反思的能力,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智力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信心十足、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其正确看待问题,遇到挫折不苦恼。反之,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实验证明,让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同样的事,成年人对小孩子的影响相当大,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如果语文教师能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语文教学,以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教学环境影响教育学生,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自身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语文课,其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一个好的高中语文老师,除了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标准,还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不再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去熏陶、教育、感染、影响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这也是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素养的基本要求。
一、以高尚的人格修养熏陶学生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最终目的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使个体人格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具备完善人格素养的语文教师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有着贫穷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还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群体,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
二、以丰富的知识储备教育学生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语文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新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知识 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更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种新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
首先,最基础的层面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语文教师一方面应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新科技、新领域的基本知识,以此来满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感的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意识到,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多种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也许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无从选择。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以一种透辟的辩证观,对各种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在充当文化传承者角色的同时,也充当文化构建者的角色。
第二个层面是掌握2~3门学科专业知识。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去甚远的,主要依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尽可能多地储备本学科以及相关的知识。“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教师不妨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深入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依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课文《石钟山记》涉及地理学和物理学中的“声音传播”知识,讲《琵琶行》涉及音乐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再次,是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变化也是语文教师值得关注研究的领域,是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所不可缺少的。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此外,语文老师还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
三、以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学生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根据时代的要求除旧布新,探索新的方法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要有课程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
高中语文教师还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责任更大了,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应当看到教师的生命价值,教师既是常人,又不是常人。教师不能用常人的心态和情感处理教学中的问题,而应从教育者的角度去审视。教师要找准自我,学会纠正自己的行为,不断批判自我、超越自我。要思考、反省、探索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只有真正具备了反思的能力,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在智力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信心十足、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其正确看待问题,遇到挫折不苦恼。反之,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心理学实验证明,让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同样的事,成年人对小孩子的影响相当大,这也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如果语文教师能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语文教学,以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教学环境影响教育学生,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自身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