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的语言艺术启示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llp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精彩的驳论文,文章主要通过孔子和弟子之间是否应该讨伐颛臾的对话,展现了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现仅就文本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传道的语言艺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一、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号令不行,各国诸候各自为政、紛纷崛起,擅自征伐,强吞弱、众暴寡。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孔子则高举“克已复礼”的大旗,带领一众弟子恭行实践,传播自己“仁者爱人”的学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人格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发生“季氏将伐颛臾”这次辩论的背景是:鲁国朝政被季康子所把持,他出于扩大自身势力的私欲,以维护鲁国利益为借口,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孔子不赞成这样做,因为这违背了其“仁者爱人”的大义。而弟子季路和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师生针对这个问题据理力争。
  二、语言艺术的展现过程
  在本次讨论对话过程中,孔子身处于教师的位置,对弟子提出了给季康子施加影响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阻止这场不义之战。而他们的身份又比较特殊,既是孔子弟子,又是季氏家臣,因此,讨论开始时,两弟子就尽可能避开孔子的谈锋,为战争的出现进行辩解,其中冉有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将原本非常激烈的“伐”字替换为含义模糊不清的“有事于”,但是孔子并不汲汲于字斟句酌的辩论,而是单刀直入的说道:“求!无乃尔是过与?”称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接下来将几点理由摆在他的面前,认为征伐颛臾的理由不成立:东蒙主、在邦域中、为社稷之臣。
  第一轮辩论以季路、冉有的失败而告终。于是冉有又改口称:只是季氏想发动战争,我俩并不想,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季氏。此时孔子引用先贤名言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即作为臣子应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不能胜任其责便应辞职,指出季路和冉有作为臣子却不能恪尽职守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个形象化的说法:若是引导盲人走路的人见盲人摔倒而不去扶,那么为什么还要他引路呢?接下来孔子又以比喻对先前观点进行强化:虎和兕从笼内跑出来,匣中的龟玉被毁,这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很明显在孔子的比喻推论之下,季路和冉有的看管者或者辅佐者的责任就变得清晰起来,如果季氏去伐颛臾,那么他们就是失职甚至是同谋。在这样逻辑清晰而又气势强大的驳斥下,冉有只能讲出实际情况,指出季氏之所以要征伐颛臾的原因,即颛臾的“城墙坚固”,且和季氏的私邑费很近,若是不及时攻打将其吞并,则以后必会给子孙留下隐患。
  孔子和弟子的谈话进展到此,正面的锋芒已经相接,而这也是孔子希望给弟子以教育的宝贵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直面问题,客观阐述孔子自身的立场和想法,避免这场不义之战的发生。
  三、语言艺术作用的发挥
  那么接下来孔子又是如何展现其论辩风格的呢?第一,孔子基于仁人君子的立场,从道德的高度对冉有提出了中肯的批评,说君子对于“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持反对态度,也就是说君子对于那种不明着说我想要,却总是为想要它而百般找借口的行为是极为反感的,那种口是心非的行为并非君子所为,也非君子所称许。孔子所言含有批评和督责之意,让季路和冉有在策略上没有了迂回辩解的借口,在道德上没有了继续辩解的自信,只能听从老师的教导,反思自己的言行。
  接下来孔子切入主题:从古代的“有国有家者”开始论述,进一步明确其政治主张,说明国家如果得到妥善治理,最为关键的是“均” “和” “安”等问题,如果用原文来表述即为“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而从这个角度继续推演下去,对于那些处在边远地带、不愿臣服者,则要修善自己的“文”与“德”,用“仁”去感化他们使之归服,一旦归服,还要使之安心,可以说这是孔子的政治立场,是孔子和弟子辩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最终走向强盛与安定的治国方法,是孔子理想的治国理念,也是孔子教育子弟的终极追求。
  随后孔子又提到:季路和冉有在治国理政的辅助上没有给季氏以正确的引导,却在内部矛盾重重的时候,不想着怎么安定内部,反而要向外部擅行征伐,“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也”。孔子说的一席话,为整个论辩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前面可以说是晓之以“正道”,此处可谓动之以“忧情”,这里既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又不乏设身处地的说辞,对于只想着擅行征伐,一吞颛臾的季氏而言,不啻为一剂醒心的良药,而对于在他面前极力辩解的弟子而言,则是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政治理论课,让辩论过程变得有礼有节,呈现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了。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孔子有意避免对方的误导,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正面的核心见解,具有非常高明的语言艺术;同时又使自己置身于道德制高点,让对方对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义正辞严的说辞无从辩驳,从而让对方心悦诚服,接受自己的“仁”的思想。并且,行文中连用比喻、反诘、排比等方法,感染力非常强,丰富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其他文献
首先,教师自身就应成为美的使者,带给学生美的气息,让学生体验、感受美.在世纪之交,从事语文或即将从事语文教育的人都应具备作为教师这一鲜明职业特征的素质:就人品而言,教
“研读”是一种高效化的阅读形式,“研读”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永不满足的精神。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问题调动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如果有需要,教师还会发动学生展开质疑释疑活动,阅读过程中处处呈现问题、时时接触问题,问题情结自然形成。为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品质,教师需要开展问题设计、投放、引导、回馈、评价等环节进行更多探究,深挖问题内容、拓宽问题外延、丰富问题形式,都可以有效形塑学生阅读思维深度、宽度和高度,最终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深挖
当今社会,创新俨然已经成了高精尖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创新是对精华的萃取,创新是对陈规的抨击,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高中的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不能再停留在老方法、老习惯、老思维里。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段,尤其是语文上的创新,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只有创新,才能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笔者认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常见的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略痰、气短或呼吸困难逐渐加重。近
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促进了情景化教学方式的盛行。情景化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置于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并和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构建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播放影视  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具有很强的年代气息,而且文质兼美。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导入相应的影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引起肝硬化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HBV感染后主要通过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的损害,虽然治疗药物很多,但均不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老走了.听到这一消息,我全身一颤,刹那间大脑极度抽搐,无比悲痛.已经记不清楚从何时开始知道"费孝通"这一名字,只肤浅地了解到,他是我国著名的社会
【正】近段时间以来,在很多喜宴现场,前来赴宴的亲朋好友颇为惊奇地收到了瓶装的蜂蜜,这样的蜂蜜有个喜庆的名字叫"喜蜜"。其实,大概2009年喜蜜已经开始在国内流行。喜糖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