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心血管事件(CV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CVE对患者入院后30 d死亡风险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的5家教学医院住院的所有CAP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将入选患者按是否发生CVE分为CVE组和无CVE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入院当天肺炎严重性指数(PSI)/CURB-65评分、血常规、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资料,以及入院后30 d死亡人数。研究主要终点为住院期间发生急性CVE,次要研究终点为入院后30 d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AP患者发生CVE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发生和未发生CVE的CAP患者入院后30 d的累计生存率,生存曲线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VE对CAP患者入院后30 d死亡的影响。

结果

共有3 561例住院CAP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210例(5.9%)发生了CVE(CVE组),3 351例(94.1%)未发生CVE(无CVE组)。与无CVE组比较,CVE组患者年龄较大(P<0.001),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衰)、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脏病、吸入因素、长期卧床者比例较高(P<0.001),CURB-65评分3~5分和PSI分级Ⅳ~Ⅴ级者比例较高(P<0.001)。与无CVE组比较,CVE组患者腋温<36 ℃、呼吸频率≥30次/min、意识改变、血白细胞计数>10×109/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300×109/L、血白蛋白<35 g/L、血尿素氮>7 mmol/L、空腹血糖>11 mmol/L、血C反应蛋白>100 mg/L、血降钙素原≥2 μg/L、动脉血pH值<7.35、动脉血氧合指数≤300 mmHg(1 mmHg=0.133 kPa)以及胸部X线或CT显示多肺叶浸润和胸水者比例较高(P<0.05),入院后30 d病死率也较高(P<0.001)。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CVE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基础病的患者[13.9%(150/1 079)比2.4%(60/2 482),χ2=178.737,P<0.001)]。PSI分级Ⅰ/Ⅱ级的患者CVE发生率为1.7%(22/1 273),Ⅲ级的患者为7.8%(40/512),Ⅳ/Ⅴ级的患者为16.9%(72/426),依次升高(χ2=228.350,P<0.001)。CURB-65评分0~1分的患者CVE发生率为3.8%(110/2 924),2分的患者为17.1%(78/457),3~5分的患者为18.9%(14/74),依次升高(χ2=387.154,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95%CI 1.02~1.09,P=0.002)、基础疾病为冠心病(HR=1.88,95%CI 1.01~3.51,P=0.048)和慢性心衰(HR=4.25,95%CI 1.89~9.52,P<0.001)、PSI分级(HR=1.66,95%CI 1.50~2.62,P=0.029)以及血降钙素原≥ 2 μg/L(HR=3.72,95%CI 1.60~8.66,P=0.002)是CAP患者发生CVE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发生CVE的CAP患者入院后累计30 d生存率低于未发生CVE的CAP患者(P<0.001)。校正了年龄、性别、基础疾病、CURB-65评分和PSI分级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CVE增加CAP患者入院后30 d死亡风险(HR=6.05,95%CI 3.11~11.76,P<0.001)。

结论

虽然CVE在我国CAP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不高,但在重症肺炎和原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则较为常见。年龄、心血管基础疾病和PSI分级以及血降钙素原是住院CAP患者发生CVE的重要危险因素。CVE可增加CAP住院患者30 d死亡风险。

其他文献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升高,防治现状不容乐观。绝经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生殖泌尿道萎缩相关问题及骨质疏松,但外源性给予雌孕激素能否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颇具争议。本文对相关临床证据和国内外指南推荐进行综述。
期刊
患者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伴晕厥入院。入院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超声心动图探及右心室弥漫性占位病变,致右心室流入道和漏斗部变窄,致使左心室前负荷减少,心输出量下降,活动剧烈时因心输出量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发生晕厥,考虑该占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此,行右心占位切除术+三尖瓣置换术,术后病理证实占位性质为血栓,符合Löffler心内膜炎诊断,同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近年来,单纯升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临床研究未获得改善冠心病预后的预期结果。这可能是因为血浆HDL-C的水平并不能完全反映HDL的功能。胆固醇流出力(CEC)被视为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中反映HDL亚类整体功能的指标。该文将对CEC与冠心病及其预后的相关性以及药物对CEC的影响等方面内容做一综述。后续研究如能明确CEC的改变在冠心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价值,CEC有望成为冠心病防治的新靶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6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OCT指导的PPCI患者275例(OCT指导组)。收集全部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特征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从单纯CAG指导的PPCI患者数据库中1∶1
心力衰竭(心衰)发病率、病死率高,是21世纪备受关注的心血管疾病。关于心衰的药物和器械治疗近年来推陈出新。新型口服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不仅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预后,而且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其均可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关于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的研究显示,在院内开始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较使用依那普利更早、更显著的降低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特
目的探讨BridgePoint系统支持下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ADR)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后。方法连续入选自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西京医院接受BridgePoint系统开通CTO病变的患者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CTO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术中相关参数。观察入选患者的短期预后,包括技术成功(达TIMI 3级血流及残余狭窄<30
精准治疗离不开精准诊断,现代影像学技术已经不仅只限于诊断,而且还能够在疾病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基于分子影像学靶向治疗更是独树一帜、前景无限。现阶段了解心血管影像学基本特点、应用价值和检查适应证,是每一个心血管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常识。
炎症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或重要病理特征,对其进行精准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18F-FDG PET/CT)作为功能性影像技术,能特异地显示炎症活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8F-FDG PET/CT在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结节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血管炎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决策制定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PET/
影像学检查通过人体脏器的扫查,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信息,而超声心动图能够实时评价心脏解剖结构、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信息。三维超声心动图、应变成像等定量评估方法以及超声增强显影不再是纸上谈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为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了丰富信息。本文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心脏移植等新领域的应用来阐述其重要性,从而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