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核心价值体系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ongying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全党重视,狠抓落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任务上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把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精神纽带”,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取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其中,进行重点规划;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全过程,营造有利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一、目前大学生价值趋向多元化,急需“核心价值”来积极引导
  
  当下,“平民造星”运动的特殊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另外,新兴的网络文化载体的开放性特点、匿名性特点及共享性特点,造成教育主体不便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容易使人处于“无道德”状态,同时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给大学生思想意识带来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在娱乐消遣和“网游”中不自觉地确立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这些社会现象有一定积极意义,如鼓励自强不息、积极向上、追求梦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产生了如一夜成名等急功近利的消极价值取向。
  虽然现在大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但学生的价值观念正趋多元。这其中暴露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核心价值的迷失。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我们必须用这个大多数人公认的“核心价值”来统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在大学教育中建设核心价值教育体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使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点规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建设一套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
  首先,大学要开设由具体到理论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固本强基,提高道德素质,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逐步深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的各方面基本内容。
  其次,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荣辱观的道德基础和重要来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为大家所熟悉和喜闻乐见,是教育的重要思想养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这方面,我国经济史、政治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都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按照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要求,充分运用它们来熏陶教育大学生。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的切入点,挖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必须生动有效,教育主体的任务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去扩展教育方法,寻找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一直以来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方法问题。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达到预期效果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应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上进行探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就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是网络。网络恶搞、网络垃圾、网络色情等给青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带来严重不良的影响。消解神圣、亵渎经典等网络不良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消蚀剂。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是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互联网络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良的网络文化现象不断出现,只有不断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以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才能使网络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以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要尽快建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引导高等学校建成若干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示范性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加强高水平理论网站建设,有效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教育内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内网外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外因和内因的综合影响,内因是根本的,外因是第二位的。但我们在工作中缺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当前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父母、教师、团组织、网络。随着中央十六号文的出台、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应摆在重要的位置。教育部门应加强师资建设,并应在社区和学校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点,学校与社区结对,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对社区青年进行分层教育管理。家、校、社区共同努力创造一个青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建设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城市改造和社区建设搞好规划,加强综合治理。政法部门要加强综合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宣传部门与媒体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多作正面宣传和报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各类网站的正确导向作用,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特别是影视报刊以及传媒的监管力度,净化文化市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基地,组织社区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在社区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政府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完善毕业生自主就业市场机制,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下新闻媒体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将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响作品推向市场,其内容往往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为此,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加大对不健康文化产生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媒体、影视、文艺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创作一些青少年喜爱、有震撼力、有感染力的优秀文化作品,可把动慢和游戏作为切入口,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其中,让青年在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建设经济强国、文化大国、法治社会、和谐中国和实现全国人民的富裕安康的重要生力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寓核心价值体系于大学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Z].2004
  [2]中青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2005
  [3]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5号文)[Z].2005
  [4]中国教育报.加强青少年体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N].2007年4月24日
  [5]杨中刚.论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6]马福运.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J].思想理论教育, 2007(3)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必须针对高校教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转型期 教材管理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6-115-01    高校教材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材管理是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就我院而言新校区落成后,实现了办学规
期刊
摘 要:《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由于它们对音乐本质的不同理解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记》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对人身心的调节作用,重在说明音乐教育的社会作用;《声无哀乐论》明确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却又没有否认音乐对人心巨大的感染作用,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关注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态。  关键词:《乐记》 《声无哀乐论》 情感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6-127-01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谐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课堂的追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时间的80%都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和谐的课堂,能促进孩子情感智慧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和谐的课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6-124-01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要搞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洞明学生之事、之思。要洞明学生之事、之思,只停留在学校、课堂上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有必要家访。在多年家访实践中,我体会到老师要让家访成为有效的教育形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访——思想上要重视   
期刊
摘 要:目的:纪念毛泽东同志《矛盾论》发表70周年。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矛盾论》就是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与创新服务,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结果:毛泽东同志《矛盾论》的问世,不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结论:以《矛盾论》为指导,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毛泽东
期刊
摘 要:传统的应试教育让我们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人文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开展人文教育、增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于校园中的一些问题,并总结了几条参考措施,提出了和谐校园创新环境建设的几条措施,使得和谐校园创新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好的操作性,解决问题与改进工作并进,更快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和谐校园 人文教育 创新教育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
期刊
一、引言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也在农村。笔者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是农民增收缓慢。尽管关注农民的经济学家们提出许多提高农民收入的做法和路子,如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民工进城打开通道等。但都没有真正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性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农业自身如何深化改革、如何激发农业自身活力。对如何推进农业制度创新问题,有人曾质疑农
期刊
摘 要:教育法是现代国家教育行政的基础和基本依据,依法治教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教育法制既需要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又需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本文对教育法的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义务教育法的修订角度来研究教育法的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法 稳定性 社会适应性 义务教育法    一、教育法的概念与社会职能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金融概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特别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课程分析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高等职业金融专业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 金融概论 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育《金融概论》的教学中,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且合理的调整,是高职
期刊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它既没有物理化学生物那样的实验性强,又没有语文历史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对某些学生来说数学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毫无兴趣的接受。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决定着学习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