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

来源 :媒体融合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的赋能极大地改变了当下的新闻传播格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事业转型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产生了巨大影响,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新媒体技术对未来传媒产业的影响、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 新闻传播教育 新闻传播教育转型
  新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接收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催生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生活方式。在传媒领域,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大数据”及各类精准推荐算法日益影响着受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媒介样态的改变之快使依托媒介建构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转型。
  一、新媒体技术对传媒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指的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媒体技术,其在媒体资源的制作和信息传播方面的应用极为广泛,如数字电视、3D电影、互联网广告。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对传媒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采集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信息采集模式依赖于由媒体建立的新闻信息网络,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构成了新闻信息采集过程的主体。记者和编辑从媒体的定位出发,通过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信息的筛选完成社会信息的采集,并呈现给受众。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生催生了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媒体,并产生了“用户制作内容”的“众包”新闻,公众策划、公众参与、公众采集等形式成为新闻生产的趋势之一,冲击着新闻媒体的固有采编模式。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的获取朝着“更快、更广泛、更精确”的方向发展,而从媒体发出到受众接收信息之间的效率也极大地影响了媒体在传媒市场的地位。
  (二)信息生产模式的改变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闻信息生产的传播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有学者将其变化特征概括为三点:新闻信息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集成性和传播手段的立体化。过去记者和编辑采编分离,各司其职的传统新闻编辑室模式正逐渐向采编合一的方向转变,单一的新闻传播渠道也已经从互不相同的媒介转化为系统化、网络化的、互联互通的集成终端。形式多样的传播平台,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已从根本上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与实时性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
  (三)信息发布模式的改变
  面对技术困境,传统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为特征的创新性新闻采编模式——“中央厨房”进行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发布。这一全新模式的全媒体平台由“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建立,并逐渐向各省、市级媒体推广。“中央厨房”施行的工作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发布的效率,让“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由一份报纸转变成为了一个拥有报纸、微信、客户端等十多种载体以及数百个终端载体的媒体集团,使其在保证信息质量的同时灵活运用多元的信息发布手段,发挥内容优势,技术、内容“两手抓”,不断提升自身在公众之间的公共影响力。
  二、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困境
  (一)就业的困境
  新闻传播学成立以来,就一直是大学的“热门学科”。 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在校本科生达到22691人。1244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分布于681所高校。其中,广告学专业点设置最多,为378个。新闻学次之,为326个。广播电视学位居第三,为234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目前依然处于增长态势。复旦大学的张涛甫教授将这种现象概括为“非理性繁荣”,指出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存在着 “教育成色不高,真正符合业界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占比不大,过剩的新闻教育产能难以在短期内消化”等问题。业界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的技术要求逐步提高,而新闻传播教育在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到将经验转化为可教授的知识之间需要一段时间,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没有为学界提供这样的缓冲期,随着业界与学界之间“技术鸿沟”的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过去的新闻学将培养纸质媒体记者作为目标,但在当前纸媒江河日下的状态下,许多媒体都自身难保,更别说再招尚未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新闻学子的就业处境日渐艰难。
  (二)学科的困境
  媒介形态的急剧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如何应对技术驱动带来的冲击,自然而然地成为新闻传播学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而在学科建设中,有学者认为,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知识结构、就业导向等尤其受到各高校的关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上,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相互交叉。但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生态,以人民日报的“军装照”为例,集图片、视频、音频为一体的H5动态交互网页更易于捕捉用户的眼球。公众的注意力不再单纯地集中在平面内容上,媒体传播产品更趋立体和多元。过去,强调职业导向的新闻传播教育历来要求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保持一定的同步性,但这种同步性在如今技术革新迅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已经难以实现,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三)课程的困境
  新媒体技术改变着信息采集、生产和发布的形式,移动传媒让受众能够全面地参与信息,甚至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大数据和精确算法使得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社会对专业领域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会单一技能的新闻人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从全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来看,其模式大体一致。在课程上的设置上,注重理论课与实务课相结合。中外新闻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等构成了理论课的主体。而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录等则是实务的基础部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新媒体的课程也受到了高校新闻院系的重视。同时,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媒介经营等课程也基本上是常设课程。除课堂教学外,各院校对学习的社会实践、媒体见习亦较为重视。在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下,新闻传播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许多院系的专业实践仍然只是“走个过场”,学生能否从中培养专业的新闻实践水平仍成问题,课程发展急需寻求新思路。   三、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如何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回应时代挑战,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持续提升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传媒人才需求。
  (一)重视技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
  新闻与传播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一直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伐。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的S·Shyam·Sunder曾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那样重视不断变化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媒体技术,就是新时代新闻人才必须掌握的“器”,充分利用技术,发挥技术优势,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在新闻传播教育中,重视技术实践是保持学生与传媒环境接轨的重要方式。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不断地对新闻传播模式带来冲击,但总体趋势可以概括为“分享”和“共享”。新闻传播行业历来依赖技术的发展,及时的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的跟进是缩小业界与学界之间的技术鸿沟并缓解“技术焦虑”的必然要求。因此,新闻传播教育需要聚焦技术赋能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深层次变化,从根本上加强学科上的技术实践,主动对接基于技术而强势兴起的新媒体传播,充份体现出“技术+”的学科创新特质,着力增加学科的技术含量,增加学生的技术能力。
  (二)重视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融合思维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毫无疑问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但我们应当看到,技术亦仅仅是媒介融合的动力之一。新闻传播教育在注重技术含量的同时,还得在跨学科的视野下提升学生对媒介融合的认识。除了设立人文学科素养的课程外,还应适当开设多种类的交叉学科课程,利用高校内优势学科的资源,进行跨学科教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12年推出了“2+2”跨学科培养方案。在这个新版的培养方案,就是一个拓展培养人才的知识视野的方案。本科学生的第一个学习阶段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首先得融入非新闻传播类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跨学科的知识基础。第二个阶段才会进入到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体系。复旦此举意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这样的探索与尝试对于传媒教育转型意义重大。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必须要回应国际传播需求不断凸显的人才期待,加强与国外新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树立学生的全球视野,拓宽学科和专业领域。此外,还可以建立传媒教学实验室,让在校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更好地整合理论内容的学习和实际技术的应用。
  (三)从“人”的本位出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强化新媒体意识的同时,新闻教育仍然需要坚守教学本义,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一门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专业,未来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新闻工作者们最可贵的依然是内心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在传播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仍然需要教导学生以专业义理为根本,将“以人为本”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大学精神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素养、家国情怀的责任、批判质疑的勇气和创新实践的意识。”作为引导公共社会传播价值的主体,专业的人文素养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在新媒体技术兴起的当下,让学生了解新闻业的历史、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习得基本的新闻规范、遵循基本的职业伦理,依然不可或缺。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的新闻价值内涵为基础,以坚持传媒人的道德操守为根基,以“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职业精神为倡导。在巨大的技术洪流里,新闻传播者们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反思能力,保持批判思维,不盲目地追求 “技术至上论”,才能真正立足于日新月异的传媒行业。
  四、结语
  互联网已经深度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技术的变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生活的轨迹。随着无处不在传播、无时不在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在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发揮着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培育未来优秀传媒人才的机构,高校的新闻教育需要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频共振。既要注重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的更新,又要随时保持对传媒技术的敏感,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技术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融合。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秋杰.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4):84+89.
  [2] 李永玖.众包概念下的互联网新闻信息采集模式、影响与未来[J].东南传播, 2015(2).
  [3] 段乐川,路畅.论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变革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 2016,24(8):97-101.
  [4] 江南,肖宁.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运作与发展[J].传播力研究, 2018, v.2;No.022(10):17-18.
  [5]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6] 张涛甫.新闻专业院长谈:新时代新传播新教育——传媒新业态与当今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转型[J].传媒评论, 2018(1):61-63.
  [7] 郑广嘉,秦静.传播教育的当下与未来——“新媒体时代传播教育的困境与创新”研讨会综述[J].新闻记者,2015(388):87-91.
  [8] 胡易容.新闻传播教育的技术焦虑及其超越[J]. 青年记者,2018,No.597(13):64-65.
  [9] 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传播,2018(338):107-108.
  [10] 初滢滢.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35(162):122-126.
  [11] 孙瑞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40年亲历与感悟[J]. 青年记者,2018,No.603(19):64-65.
  [12] 雷晓艳,胡建秋.我国理工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转型[J]. 传媒观察, 2018(9).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位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对学生耐心教导,给学生无限爱心。对学生富有责任,与家长联系合作,与学生合作,介绍个人经历,学习就业能力,做好迎接社会考验的准备。  关键词:就业; 联系; 合作; 耐心; 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10-002  我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担任服
五四运动是99年前一群爱国青年的革命运动,她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也赋予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礼赞青春的能量:吾是青年,当不负青春。
与苏州园林一起名扬天下的,还有苏州的工艺.从宋锦到家具,从盘扣到苏扇,匠人们把心血与创意共同注入进了这一件件珍品内.从历史上到今天,苏作工艺总在不知疲倦地汲取能量、精
近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中的一篇科学论文指出:每天多喝一罐汽水,每年就能增加体重十五磅。大量证据显示,这些饮料的消耗量增加是越来越多人体重增加的主因。美国哈佛大学公
横街水巷炊烟缭绕着的薄雾清晨;护城河一路繁华一路歌,近水远树皆有情;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姑苏的沧浪亭,明亮而清爽,温暖而不炙热;姑苏平江路,一场秋雨一场寒,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苏博
现代社会,法律服务日益重要。前段时间,姑苏区沧浪新城司法所与友一社区联合组织了一场《物权法》普法宣传讲座。听完后,社区居民张秀芳感叹道:“以前跟邻居、物业公司有矛盾总是
为了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导入顾客满意战略,是住宅产品开发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在住宅产品开发中实施顾客满意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对顾客满意战
前不久,记者接到一个艺术家朋友的电话,说有个古巴艺术家阿里来苏州一心想做拉美与中国文化交流。来苏州四个月,他在月光码头帮朋友打理餐厅的同时,一直在寻找文化与艺术碰撞的机
日进斗金,不过一日三餐;终日忙碌,美食情怀依然。在苏州这块著名的风雅之地,温润的气候,富足的生活,造就了苏州人对精致生活的极致追求。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沈毅君本是个生意人,平日里
今年2月,我从总社的一名编辑,变成一名驻地记者,翻开了我的新闻职业生涯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我这名入行不久的党报青年记者而言,无疑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