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20世纪末,我国主要技术来源是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与此同时,大量引进外资来发展我国经济技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技术经验,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资本技术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在国内技术开发等方面已经趋于饱和,在大好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应该充分调整战略,制定和规划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寻找正确的切入点,实施技术转移和技术出口来扩展已经饱和的市场空间。
【关键词】自主创新;引进;吸收;综合性科研院所;切入点
一、简介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接近2000家综合性科研院所,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从事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技术快速发张相关的、实用型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这些科研院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丰富,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增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我国进入全方位,全领域的改革开放以来尤为显著。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的发展思想得到的根本转变,从引进—消化—吸收模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模式,不仅拥有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的實验设备和检测仪器、丰富的技术产品开发经验和技术,而且还掌握着几乎国内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现代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民用实用型技术和装备研发的生力军,具有技术转移和技术出口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因此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应该把握好潮流趋势,制定和发展新的战略规划,将过剩的技术经验转移和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目前而言,我国对外技术转移和出口主要表现在轻工业方面,如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等等,在重型设备和产品方面仍然很欠缺,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缺陷,弥补起来。我国的企业很多都在国外设有办事处等机构,对出口国外的具体产品拥有丰富的经验技术,然而,整体而言,他们对技术转移和技术出口了解甚少。就技术转移和出口而已,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应该努力找到一个切入点,使这项工作能够很好的发挥效能。在这方面,科研院所比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科研院所熟悉整套技术和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状况,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输出技术产品。在此过程中,产品和技术的讲解都会变得非常容易。与此同时,能够有效组织国内实用技术和成套设备等的对外转移和出口,发挥科研院所的高效能优势。
二、技术转移和出口的主要对象
实行技术转移和出口,首先应该确定出口的内容、出口的对象,就综合性科研院所而言,主要掌握的是民用实用型经验技术,主要是针对解决民生问题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解决老百姓生活或者生产所需的基础技术装备,这些内容与发达国家的像北京,具有低投资、高回报等优势,需要的建设生产周期较短,市场运行和调控也较容易,在与发达国家竞争的时候占据了相当有利的位置,因此,这些经验技术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专业和出口,只要找到了这个切入点,科研院所的经验技术专业和出口就可以有的放矢,运行起来很容易。随着社会的进步,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基础差、经济技术发展缺乏相应的研发机构,这种情况下,仅仅靠自生力量显然是行不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探索,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本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铺平道路。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为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鲜明成功的案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这样一种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从先前的模式转变成为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转移和出口的发展模式,而我们掌握的这些技术和经验,正好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对我国而言,既很好的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又为国内的经济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又积极努力将市场空间拓展到国外,为当地经济发展推波助澜。我国已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了发展互惠产业链。在同中国交往的过程中,这些发展中国家肯定了我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果,也已经认识到,只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拯救和发展本国经济,使自身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经济潮流的巨大冲击下生存下来。因此,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我国的综合性科研院所也应该把握好时代潮流,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其技术转移和出口至需要的国家和地区。
三、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和出口的主要方式
针对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专业性强等巨大优势和拥有独立的技术特点和专业资质等特点,综合性科研院所涉及的专业和出口的专业领域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同时还受到政策的限定和影响。因此,要想顺利实现技术的专业和出口,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调控的巨大功效,使技术转移和出口得到政策支持和保障,实现资源最优化,促成经济技术联合体的形成,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此过程中,该体系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协调,共同发展。其次,各科研院所应该充分领悟技术转移和出口的实际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应该努力促进技术资源的最优化合理利用,技术转移和出口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既能促进我国技术的继续发展和创新,又能促进别国的经济技术发展,还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同时也能推进双边关系,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地位,一举多利。最后,我方科研院所之间还应该建立一种资源共享模式,应该密切注意输入国的实际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寻求其薄弱环节,在自身技术薄弱甚至欠缺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拥有这些技术经验的综合性科研院所,为彼此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点锁住工程建设、成套设备生产和应用等生产线技术的转移和出口,因为这些项目包含了整体设计、工程概算、安装调试等诸多子工程,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免不了卷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要想在竞争剧烈的国家环境下生存下来,只有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奠定发展的坚实基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实用型技术,在工程建设、民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生产和加工、食品行业已经拥有了丰富而先进的技术经验,拥有一大批专业性人才队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然而我国科研院所所拥有的技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因此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和市场,努力寻求技术转移的切入点,在技术转移和输出的同时,应当积极努力创新,积极探索新的道路,在发展中完善壮大自身。同时也应该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看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巨大成功,只有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未来,我们的技术转移和出口才能变得可能。尤其要让他们看到,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用技术,诸如轻工业、纺织、基础机械等设备已由过去的引进为主变为了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为主,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用这些技术去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所以有广大的科研院所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认真切实把握好这个切入点,积极努力的将本国的实用型技术转移至国外,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科学战略规划和相应政策,切实做到有效的将综合性科研院所的技术进行转移和出口,发展当地经济,丰富本国技术,提升本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
参 考 文 献
[1]李晓东,李志敏,张桦.省属科研院所实施技术转移与技术出口的探讨[J].2008
[2]郭维,徐卫东,李林.转制科研院所内部技术转移管理方案的探讨[J].2012
[3]刘良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2011
[4]向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出路[J].2010
[5]崔冀.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2011
【关键词】自主创新;引进;吸收;综合性科研院所;切入点
一、简介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接近2000家综合性科研院所,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从事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经济技术快速发张相关的、实用型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这些科研院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丰富,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增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我国进入全方位,全领域的改革开放以来尤为显著。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的发展思想得到的根本转变,从引进—消化—吸收模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模式,不仅拥有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的實验设备和检测仪器、丰富的技术产品开发经验和技术,而且还掌握着几乎国内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现代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民用实用型技术和装备研发的生力军,具有技术转移和技术出口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因此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应该把握好潮流趋势,制定和发展新的战略规划,将过剩的技术经验转移和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目前而言,我国对外技术转移和出口主要表现在轻工业方面,如食品,纺织,农产品加工等等,在重型设备和产品方面仍然很欠缺,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缺陷,弥补起来。我国的企业很多都在国外设有办事处等机构,对出口国外的具体产品拥有丰富的经验技术,然而,整体而言,他们对技术转移和技术出口了解甚少。就技术转移和出口而已,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应该努力找到一个切入点,使这项工作能够很好的发挥效能。在这方面,科研院所比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科研院所熟悉整套技术和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状况,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输出技术产品。在此过程中,产品和技术的讲解都会变得非常容易。与此同时,能够有效组织国内实用技术和成套设备等的对外转移和出口,发挥科研院所的高效能优势。
二、技术转移和出口的主要对象
实行技术转移和出口,首先应该确定出口的内容、出口的对象,就综合性科研院所而言,主要掌握的是民用实用型经验技术,主要是针对解决民生问题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解决老百姓生活或者生产所需的基础技术装备,这些内容与发达国家的像北京,具有低投资、高回报等优势,需要的建设生产周期较短,市场运行和调控也较容易,在与发达国家竞争的时候占据了相当有利的位置,因此,这些经验技术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专业和出口,只要找到了这个切入点,科研院所的经验技术专业和出口就可以有的放矢,运行起来很容易。随着社会的进步,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基础差、经济技术发展缺乏相应的研发机构,这种情况下,仅仅靠自生力量显然是行不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探索,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本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铺平道路。近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说为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鲜明成功的案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这样一种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一条从先前的模式转变成为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转移和出口的发展模式,而我们掌握的这些技术和经验,正好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对我国而言,既很好的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又为国内的经济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又积极努力将市场空间拓展到国外,为当地经济发展推波助澜。我国已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了发展互惠产业链。在同中国交往的过程中,这些发展中国家肯定了我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果,也已经认识到,只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拯救和发展本国经济,使自身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经济潮流的巨大冲击下生存下来。因此,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我国的综合性科研院所也应该把握好时代潮流,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其技术转移和出口至需要的国家和地区。
三、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和出口的主要方式
针对我国综合性科研院所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专业性强等巨大优势和拥有独立的技术特点和专业资质等特点,综合性科研院所涉及的专业和出口的专业领域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同时还受到政策的限定和影响。因此,要想顺利实现技术的专业和出口,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调控的巨大功效,使技术转移和出口得到政策支持和保障,实现资源最优化,促成经济技术联合体的形成,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此过程中,该体系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协调,共同发展。其次,各科研院所应该充分领悟技术转移和出口的实际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应该努力促进技术资源的最优化合理利用,技术转移和出口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既能促进我国技术的继续发展和创新,又能促进别国的经济技术发展,还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同时也能推进双边关系,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地位,一举多利。最后,我方科研院所之间还应该建立一种资源共享模式,应该密切注意输入国的实际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寻求其薄弱环节,在自身技术薄弱甚至欠缺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拥有这些技术经验的综合性科研院所,为彼此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点锁住工程建设、成套设备生产和应用等生产线技术的转移和出口,因为这些项目包含了整体设计、工程概算、安装调试等诸多子工程,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免不了卷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然而要想在竞争剧烈的国家环境下生存下来,只有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奠定发展的坚实基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实用型技术,在工程建设、民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生产和加工、食品行业已经拥有了丰富而先进的技术经验,拥有一大批专业性人才队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然而我国科研院所所拥有的技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因此要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和市场,努力寻求技术转移的切入点,在技术转移和输出的同时,应当积极努力创新,积极探索新的道路,在发展中完善壮大自身。同时也应该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看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巨大成功,只有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未来,我们的技术转移和出口才能变得可能。尤其要让他们看到,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用技术,诸如轻工业、纺织、基础机械等设备已由过去的引进为主变为了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为主,现在已经非常成熟,用这些技术去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所以有广大的科研院所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认真切实把握好这个切入点,积极努力的将本国的实用型技术转移至国外,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科学战略规划和相应政策,切实做到有效的将综合性科研院所的技术进行转移和出口,发展当地经济,丰富本国技术,提升本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地位。
参 考 文 献
[1]李晓东,李志敏,张桦.省属科研院所实施技术转移与技术出口的探讨[J].2008
[2]郭维,徐卫东,李林.转制科研院所内部技术转移管理方案的探讨[J].2012
[3]刘良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2011
[4]向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出路[J].2010
[5]崔冀.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2011